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9月9號,一場孩子們的特別"舞台秀"在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分校上演。但與其說是"舞台秀",不如說是一場課程介紹會。
據媒體報道,從上學期開始,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分校在二年級試行年級課程,以性別為班級區分的條件,為男孩、女孩們定製屬於他(她)們的專屬課程。
在經過一學期的實踐,該課程又添新內容:由老師教女孩子們"打毛線""織毛衣",男生的課程則是被老師帶著"做飛機""造火箭""裝汽車"。
在報道過程中,有記者對草堂小學2至6年級的30名學生進行了隨機採訪,男生表示對課堂開設的"坐飛機""造火箭""裝汽車"的課程有非常高的熱情,其中有14名男學生表示非常願意參加這種類型的興趣班,有4名男同學怕影響學習,雖然喜歡,但是並不想參加。
而在受訪的12名女生學生中,只有一個人表示願意參加"打毛線""織毛衣"的活動,大部分女學生認為是"被迫"參與課程,自己並不感興趣。
草堂小學的校長付錦表示,有些地方男孩、女孩存在一定的性別錯位的現象。此舉是為了增強學生自我性別認識,讓孩子在課程中更加了解自己。
草堂小學的校長要求學生要進行"性別認識",但是"性別認識"是什麼呢?是對工作的選擇嗎?
我只知道,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女性參與科研並不覺得詫異,屠呦呦女士發現青蒿素,並成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這些女性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為何如今還會有這種"男孩造火箭,女孩織毛衣"的思想。
打著讓學生"增強性別認識,了解自己"的旗號,實則在進行赤裸裸的性別歧視。是誰用觀念束縛他們"男生必須造火箭,女生必須織毛衣"呢?
孩子的性別偏見主要來源於父母
很多人認為,在中國很多性別偏見是針對女孩子,而且是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偏見在消失,但是其實,人們對性別的偏見,可以從男孩子的小時候就看出來了。
日本內閣曾在調研中發現,15歲-38歲的"隱蔽青年"達到了54.1萬人次,這種趨勢同樣出現在台灣、香港等地區,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來源於"亞太社會從兒童時期對男性的高要求",很多家長在我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都表示否認,覺得自己較為尊重孩子的想法,並沒有過多的強制性要求,那我想問問,家長們平時是否也有這樣"暗示"孩子:
"大男孩子 ,眼淚不輕彈"、"男孩子要勇敢,打雷還怕像什麼樣"等等的話,在日常中,孩子們經常接受到家庭、周邊人的刻板印象:男孩子要頂天立地,承擔家庭的經濟等方面的責任,讓他們形成了對性別有不同程度的偏見。
而且經常接受到性別偏見教育的孩子,普遍幸福感會不高,而且會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變得內斂不愛表達。
性別偏見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 性格偏見會阻礙孩子的學業發展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種想法,認為"男孩子理科較好,女孩子會偏向文科",然後在不知不覺的教育中,給孩子貼上"標籤",也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偏科的藉口。
我就經常看到一個現象,在男孩子數學考了班級前5,但是英語卻不及格的情況下,家長都會說"男孩子頭腦思維能力較好,但是遇到文科類的果真就不行了啊",潛移默化地讓孩子覺得這是"正常普遍"的現象。
在去年《財富》雜誌推出的"全球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中,上榜的有16名女性,但在中國同樣的榜單僅僅只有2名女性上榜,在這中間,我們可以看到男性在學業和事業上走的路要相對於女性長一點。
- 性格偏見阻礙孩子的性格發展
在前文我們提到過,日本內閣的調查中顯示,男性會偏向於內斂,不愛表達,這跟我們平時的"男性是家裡的支柱支撐"是有很大的關係的,這不僅會影響到孩子多方面的選擇,還會阻礙他們性格的發展,比如學會隱藏情緒、拒絕表達自己等等。
而不僅男性如此,在女孩子的教育中也經常會看到,中國對女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大方得體"、"知性美"等,經常刻板要求女孩子行為要落落大方,"大大咧咧像個男孩子在有什麼好的",限制了孩子性格的發展。
家長要從教育上降低孩子的"性別偏見"
- 均衡分享孩子的愛
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經常會"害羞",忽略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特別是對男孩子。大部分家長對男女孩的教育採取了不同的方式:讓男孩子學會獨立,學會承擔責任;讓女孩子感受到溫暖,學會保護自己。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男孩子會受到更多的"冷漠對待",比如在男孩子摔倒哭鼻子的時候,家長雖然心疼,但也並不會安慰他,反而會板起臉對孩子說"跌倒就要哭泣,像什麼男子漢",但是如果是對女孩子,父母會抱起來安慰。
這種處理方式在孩子看來就是"性別偏見"了,他們甚至會覺得自己缺少父愛母愛,不受到大家的重視。
所以說,家長其實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要平衡雙方的關係,要懂得表達對孩子的愛。
- 告訴孩子性別並不是犯錯的理由
我們經常會在網上看到一些男孩子欺負女同學的例子,捉弄、欺負、騷擾等,旁觀者都會覺得"男孩子是調皮愛搗蛋一些",潛意識幫助孩子"脫罪"。
但事實上,這樣教育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錯覺,將"我是男孩子"作為欺負女同學的"通行證",造成孩子錯誤的性別認知。
這種想法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要以"事實為依據",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並不是男孩子或是女孩子就具有特殊的權利,性別並不是大家犯錯的理由。
- 家長要幫助孩子走出"性別偏見"
孩子們總是在無意識地接受外界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性別偏見"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進入孩子的大腦中。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做孩子的榜樣,在日常的生活中影響孩子。家庭和家長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因素,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要注意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帶有過多的"性別偏見",讓孩子從教育環境中改變自己的偏見。
性別偏見是中國很多人都有的思想,它的源頭要追溯到中國久遠的年代,性別偏見對於中國人的影響太過深刻和深遠,改變是必然的。教育應該基於性格,而並非性別。
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圍的營造,讓孩子從小就對性別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