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太多卻動不了?比拖延症更可怕的,是你的負面思維

2019-07-12     璃語職美人

文|徐天坤

一、

長久以來,我都不是一個行動力強的人:小時候記事開始,爸媽就說我「酸」,渾身沒勁兒的酸,甚至戲稱我為「酸腿驢」。雖然後來我竟也上了大學,讀了研究生,但至今仍是一個很「酸」的人。

後來,我偶然看到了MBTI人格類型測評中關於知覺P特質的描述:

喜歡即興、臨場發揮,而且隨時可能改變,不習慣提前計劃、安排,也不習慣控制,喜歡順其自然,通常靈活多變、無拘無束,甚至給人不太「正經」、常常不按套路出牌的感覺。

隨意,自然,開放,靈活;做事拖拉,不願做決定; 缺乏條理,保持彈性;常常感覺到被束縛; 喜歡開始一項工作; 經常改變目標,偏好於新的體驗。

「媽呀!這說的不就是我嘛!」我不由驚呼!像,真像!哦,原來我做事拖拉、有拖延症、行動力差、做事虎頭蛇尾、到處刨坑就是不見水等等這些讓我時常感到羞愧的毛病都是有原因的呀,難道說這些毛病並無大礙?

這下子可給自己找到拖延的理由了,不僅不再想辦法改變拖延症,還經常向別人吹噓說這是知覺特質的人的共性,好處是生命體驗豐富、開放靈活,生命有彈性......

任你怎麼說,我就是不改!

直到一個三天的培訓真正改變了我。

二、

坦率地說,我不是一個愛學習的人;雖然我愛書,但更多停留在愛買書翻書,還談不上愛讀書。

不過我發現,現在越來越多朋友選擇了另外一條代價更大的學習途徑——參加培訓(包括各大培訓班、工作坊、訓練營),在各種機緣之下,我自然也不例外,大學畢業近二十年里大大小小也參加了十幾場培訓。

說實話,每次的體驗都極其相似:一開始被吸引,繳費後安排行程、買票出行,熱熱鬧鬧地參訓,信心滿滿地返程;不消一星期,培訓班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幾乎全都還給老師了,工作和生活依然「波瀾不驚」、「濤聲依舊」。

時間久了,我開始一次次反思:為什麼這些培訓沒有能夠改變我呢?是這些老師不好、水平不高嗎?顯然不能這樣說。

那就只有一條主要原因:是我自己愛拖延的毛病阻礙了我的成長;這種拖延影響的可不是一點兩點,小到生活,大到工作,概莫能外。

我為此深感苦惱,嘗試過各種方法,效果都很有限。

因此,當我看到一位國內知名老師一場職業生涯諮詢綜合技能的培訓班招生文案時,那種熟悉的感覺再次湧起:我知道,我很有可能會報名參訓。

但我也擔心,這一次的培訓也很有可能「完了就完了」,除了回憶其他什麼都留不下來。

怎麼辦?要不要去?

我一次又一次地翻看招生文案,特別是對這位老師我早有耳聞,幾年前也粗略讀過他的著作,但一直沒能見到本人。

不過,參加培訓是要付出不菲的代價的:請假兩天,來回的車票機票,加上三天的培訓費、食宿費將近5000元,關鍵是全部自費啊!

那麼,我花費那麼大代價去見到他本人,到底能有什麼價值?

三、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以前每次參加培訓也會思考,但似乎也僅限於想一想,就抱著「反正學了總比不學好」的單純想法去了,自然結果是:學了是比不學好,但好在哪兒不知道,整個人依然是稀里糊塗的。

這一次,我決定打破習以為常的思維惰性,在做出要不要去參加培訓這個決策前,進行了認真的價值思考,並確定了以下五條作為我此行的目標:

第一,再次系統學習職業生涯規劃領域的經典理論,打磨我的諮詢實戰技能,提升專業水平;

第二,向老師當面請教一些諮詢實踐中的難題,獲得針對一些典型諮詢問題的更有價值的應對思路;

第三,與老師建立起初步的關係(至少是學員與老師的關係),為將來可能的合作做準備;

第四,結識更多的身處生涯諮詢一線的諮詢師,相互切磋,共同進步;

第五,在老師和學員同學的幫助下,進一步明確我個人的諮詢師成長路徑,形成有效落地的職業規劃,直至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每月、每周、每日行動計劃。

正是帶著以上五條明確的目標,我這次三天的培訓自始至終全身心投入,認真聽講記筆記,在課堂上、課間休息時多次主動向老師提問,請教專業問題和諮詢難題,並不斷反思自己的諮詢實踐進行改進,積極參與每一個任務訓練環節,並與學員同學主動溝通。

在老師和幾位同學的幫助下,我進一步明確了自己想要一直從事職業生涯諮詢工作的發心(即價值訴求)。

當然,我很清楚我有拖延症的毛病,並且毫不避諱地提出來,並請同學們幫助我制訂了詳細的、現實可行的行動計劃:每周一書一文。

即從下周開始,無論多忙,每周至少閱讀一本心理學、心理諮詢、生涯諮詢等領域的專業書籍和通俗讀物,寫出一篇儘可能兼顧專業性和可讀性的不少於兩千字的文章發在趙曉璃老師運營的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上。

帶著屬於我個人的滿滿的收穫回到家後,我立即做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將老師推薦的書目列了出來,有重點地排出了每周閱讀計劃,每周在牆上的白板上更新數目(目前排到了9月份);

第二,調整了書房的圖書擺放位置,更便於我隨手拿到要讀的書;

第三,為了減少散漫拖延,我列印出了與老師的合影,放在我的電腦右前方,時時提醒自己。

就這樣,我的專業提升工程正式開始了,直到今天都在堅持著,已經慢慢養成了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我的專業素養和諮詢技能也在快速提升。

四、

站在今天回想一下當初的決定,我突然意識到這個故事本來的版本很可能是這樣的(以下為我很可能產生的心理活動):

一次偶然的瀏覽,我看到了這位老師的培訓招生文案,雖然對於培訓的價值有點動心,但一看需要連續培訓三天,且還要占用一天的工作日,真要去參加的話還得提前一天坐飛機,那就得向單位請兩天的事假;

這個培訓純屬我的個人事務,也不是學校安排的,萬一領導對此有看法,以「影響正常工作」為由不給我批假呢?要是領導和其他同事知道了這個事情對我產生了其他更不好的看法呢?

再看看培訓費,每天要1000多塊啊,再加上來回機票、三個晚上的住宿費和餐費,好幾千就沒了啊!學校還不給我報銷,我完全自費啊!對於月工資幾千塊的一個普通老師來說,這個培訓的經濟代價這麼大,真的值嗎?

再說了,那個老師真有傳說的那麼厲害嗎?我看頭像也很年輕嘛!現在這社會上各路自封的大神太多了,誰知道這個老師是不是另一個「大忽悠」呢?以前我也接觸過一些心理諮詢師,也做過心理諮詢,但是感受並不好,誰知道這個老師的水平怎麼樣呢!我還是先看看他的書再說吧。

如果他的書好,看書也就行了,見到本人也就那樣,說不定還不如看書呢;如果他的書也就那樣看不進去,那就更沒有必要去聽他講課了。

這樣一想,似乎這個培訓就可去可不去了,一旦被其他事情一耽誤我就很可能完全忘記了還有這一回事了。

看到這裡,不知大家有沒有什麼發現?

當我頭腦中出現了「學了也沒啥用,又不能指望著一次培訓就解決所有的問題、自己的問題還得自己去面對」等等這些念頭的時候,我就給自己設置了決策和行動的層層阻礙,這是一種典型的「負面思維」,即遇事總愛往不好的結果想像,擔心事情的發展自己無法把控。

這種無力感會在不經意間泛化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導致想問題時總是消極悲觀,不願嘗試新的可能性,不敢適度冒險,結果就是越來越自怨自艾,在不斷地抱怨和哀嘆中一天天地挨日子。

那麼,如何才能由「負面思維」切換成「正面思維」?

五、

如果您也是受「負面思維」的困擾,它會阻礙你看到事物的積極面,阻礙你的行動與成長。

對此,我送給你三句話供你思考:

第一句話:不試你怎麼知道沒用/不好呢?

對於你的擔心,我想說:不來聽一聽老師怎麼說,不來親身感受一下,你怎麼知道它沒用呢?再說了,假如效果不好,你損失的是時間和金錢,而老師們損失的可是難以挽回的口碑和聲譽啊!你認為老師們敢不殫精竭慮、盡其所能地把課程做到做好?

第二句話:萬一效果比預期的還要好呢?

你在擔心:萬一效果沒有我預期的好怎麼辦?

說句實話,沒有人敢對於所有學員參加學習之後的收穫打包票一定好,但恰恰是你不明就裡、站在十公里遠處的缺乏信心,使得你無法看到訓練營的積極價值。

在我看來,與其悲觀懷疑,不如逆向思維:「萬一實際效果比預期的還要好呢?這樣一來,我不就賺到了嘛!」一旦抱持積極正向的心態,你就會特別在意它的價值點,想盡各種辦法榨取老師們和同學們的各種價值,讓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能有超值回報。

第三句話:大不了……

這句話其實是在幫你兜底,是為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朋友提供的一劑速效藥。

有了這樣的「大不了」思維,很多難以下的決心、難以拿的主意就能夠快刀斬亂麻,迅速做出決策來。

期待著與您在訓練營中相遇,一起撥開職場迷霧,重獲明白,堅定前行!

「儘管有所畏懼,卻能驅迫自己勇往直前的人便是勇者。」——巴頓

與你共勉。

作者簡介:徐天坤,高校管理學在職講師,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新安人才網長期合作簽約講師,微博認證職場博主,「璃語職美人」長期合作個人發展顧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FUQg2wBvvf6VcSZm5S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