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懷藥的原始產地真在焦作嗎?

2019-11-20   豫記

四大懷藥的進補功效,在河南有著響噹噹的名聲。

黃河北岸、太行南麓狹長的「犄角之地」,孕育了一片肥沃土壤,四大懷藥在這裡滋養生長。從明清開始,四大懷藥就被醫家選定為道地藥材,勤奮的懷商更是將懷藥貿易做到了全國各地。

付政七丨文

四大懷藥有多好?

現在的時節,正是焦作的四大懷藥紛紛收穫的時候。

前兩天路過黃河岸邊的溫縣,就看到藥農們將採挖出來的地黃,一畦一畦地晾曬在田間,再將他們放入筐中運走。

在山藥地里,帶著根須的瘦長鐵棍山藥,連帶著蓬鬆的沙土,被小心翼翼地從地里刨出來。

作為河南人都聽說過四大懷藥,就是現在河南省焦作的溫縣、沁陽、武陟、孟州等地方產的牛膝、山藥、地黃、菊花四味中藥材。明清時這些地方是懷慶府的轄區,四大藥材因此分別被冠以「懷」字。

菊花是最常見的,清熱祛火離不了菊花泡茶。

山藥補脾胃助消化,我們平常做飯都會吃。鐵棍山藥因有像鐵鏽一樣的斑跡而得名,是懷山藥中的精品。

有一個段子廣為流傳,說這鐵棍山藥 「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地里種多了地受不了」,這當然有些誇張。

懷山藥作為「四大懷藥」之首,進補功效獲得歷代醫家的首肯,特別適合身體虛弱、消化不良及糖尿病患者。

地黃和牛膝,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但其實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像六味地黃丸,治療腎虧是耳熟能詳,它的主要成分就是地黃。祛風除濕的天麻丸用到了牛膝和地黃。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稱讚懷地黃說:「江浙壤地黃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機時力微;懷慶府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

地黃可加工為生地黃和熟地黃兩種。老李還說了,老爺們兒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姑娘呢,多血熱,宜用生地黃。1914年,溫縣地黃就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

牛膝也是一劑神器。過了50多60歲的中老年人,拄著拐棍膝蓋疼痛的就特別多,這時候該懷牛膝派上用場了。懷牛膝有很好的活絡膝蓋骨周邊的毛細血管,活血通經的效果。

早在兩千年前,我國最早的藥物學經典《神農本草經》,就把四大懷藥列為上品。四大懷藥是大自然賜予焦作這方熱土的無價之寶。

大自然真是偏愛焦作,黃河北岸、太行南麓,這塊狹長「犄角之地」,不但孕育了韓愈、李商隱、司馬懿等歷史名人,還是名震四海的太極拳的發祥地。獨具地方特色的四大懷藥更是享譽海內外。

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沖積平原,太行山的丹河、沁河、濟河涌裂南出,與黃河泛濫淤積,形成了一片肥沃土壤。

黃河灘地的滋養,氣候適宜,非常適宜地黃、山藥、牛膝等根類藥材的生產。精心的栽植培育,使得四大懷藥品質極佳。

焦作的四大懷藥,

最初並不是「道地藥材」?

好藥材一定要挑產地,古今醫者挑選藥材十分重視產地,這就要說到一個概念,「道地藥材」。這個很多人略有聽說過的詞語,它指在同種藥材中質量最好的藥材。

如甘肅的當歸,寧夏的枸杞,東北的人參,山東的阿膠,雲南的三七、茯苓.....

目前中國的中藥材多達 1 萬餘種,中醫大夫常用的中藥材有400~500味,而可稱為道地藥材的總共不到200 味。

簡單來說,道地藥材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土地好,二是栽植培育技術高。

如今盛產於河南省古懷慶一帶的牛膝、地黃、山藥、菊花四種藥材 ,亦即是出土於河南的「道地藥材」。

懷牛膝

但是道地藥材的產地並非都是從古至今一成不變的,因氣候和栽植,還有被重新認識發掘等多種原因,道地藥材的興廢有不同變化。

四大懷藥的原始產地除牛膝在懷慶外 ,其餘三味皆非。最早時四大懷藥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

明清之後因他們優良的品質慢慢被醫家發掘,從眾多產地藥材中脫穎而出,延續至今。現在大家一提到這四味藥材,就非懷地莫屬。

三國時的《吳普本草》記載說,牛膝「生河內, 或臨邛。」河內就是後來的懷州,即今之焦作。牛膝是焦作土生土長的道地藥材。

再說這地黃,最早是生長於咸陽一帶,後又流傳至各地。南朝時的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提過,以前彭城(今江蘇銅山縣)的乾地黃最好的,歷陽( 今安徽和縣)的次一點,後來江寧( 今南京)的更勝一籌。」

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陶弘景那個年代,地黃是以江蘇、安徽產為道地藥材,並且也在變化。

但是到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 今人唯以懷慶地黃為上」,從那時起,醫學界又愛上了懷地黃,一直作為最佳藥材沿用至今。

懷地黃

關於山藥的產地,《神農本草經》說: 「生嵩高山谷。」嵩高說的就是嵩山,山藥最初產地是在嵩山之中。

到了宋代,蘇頌又在自己的作品裡提到,洛陽、開封的人特別愛種山藥,但是當年呢,山藥是浙江的比較好。

菊花更玄幻了,最早生長在古雍州川澤和田野里,其中又以南陽西峽的菊花最好。

那麼後來,焦作的四大懷藥咋就變成了道地藥材呢?

四大懷藥名聲大噪,

誰才是帶貨王?

懷慶之地,北有山阻南有水隔,交通比較封閉。

四大懷藥因品質優良,美名也慢慢流傳開來。明清以後,產生了一批專門從事懷藥買賣的藥商隊伍。

他們以自己的獨輪車和小木船,歷盡千辛萬苦,將四大懷藥賣到中國各地甚至海外的許多地方。

「凡有麻雀飛過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這是對晉商繁盛的褒揚。蔚為壯觀的徽商也有著廣泛的口碑。夾在期間的河南,也有過遍及全國的懷商。

明末,懷慶府所轄的河內、濟源、孟縣、溫縣、武陟、修武等縣的懷藥商人紛紛來到府城, 開設藥材行棧, 進行懷藥貿易。

到了清代中期,懷慶府城河內的中藥材市場已經是藥材行棧林立,中藥店鋪遍地,成為全國著名的中藥材集散地之一。

時至清末,懷商經營已經遍布全國。


為了便於懷藥貿易,各地藥商主動集資,先後在武漢、禹州、北京、天津、西安和周口等地建立了 「懷慶會館」。

明清三大藥材市場之一的禹縣( 今河南禹州市) 曾有「十三幫會館」, 其中的「懷慶會館」規模最大,獨占鰲頭。民間曾有「十三幫一大片,不如懷幫一個殿」的美譽。

現在保留的懷慶會館遺址

懷商最鼎盛時「河、武、 溫、孟諸縣經商者,幾遍亞洲,不第中國已也。」懷藥貿易也成就了一大批富商巨賈。

為擴大懷藥貿易, 懷商還舉辦藥材大會, 古懷慶府的藥材大會系全國五大藥材大會 ( 武漢、安國、樟樹、禹州、懷慶 ) 之一。每年定期舉行兩次藥材交易會, 每次會期一個月。

屆時,不僅河南幾十個州縣的藥商赴會交易, 而且全國各地的藥商也不遠千里雲集於此進交易,那場面蔚為壯觀。

懷商靠著忠誠信義的經營,使得四大懷藥迅速占領市場。

四大懷藥也就坐穩了道地藥材的美名,成為了品質的保證,一直延續至今。

功效顯著,成為家家戶戶日常進補之首選。

如今在四大懷藥的故鄉,餐館裡到處都是頗具特色的藥膳,喝懷菊花泡的茶水,吃蜜汁桂花拌山藥、蒸山藥,煲的是地黃湯......

花式吃法,美味又進補。感興趣的可以自己親手下廚製作。

如今在四大懷藥的故鄉,每當有朋友遠道而來,當地人還都會親切地稱其為「老懷」。

請進家裡面,「老懷,來,吃點山藥,喝點菊花水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付政七

魯山人,成長於鄭州

鄭州繁星讀書會聯絡人,致力於民間閱讀推廣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記好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yujimedia@163.com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