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問題,怎樣才會更好?

2019-10-14     生活像陣風

生活的美好,來源努力建設,而大多數忽略了孩子們內心成長,我也不例外。孩子們一出生就在爺爺、奶奶身邊生活、學習、成長。現在老大李湘已經讀初二、老二李牧讀五年級、老三李誠讀四年級了。時光荏苒,一去不復返,孩子們已經漸漸長大,父母也白髮斑斑,我也到了不惑之年。除了感嘆時間過的真快,值得思考就是小孩們的教育問題了。

國慶回家,在家呆了4天,我和老婆在家陪伴孩子。看到她們渴望的眼神,和喊爸、媽你們回來了,那種興奮的樣子,心裡有種心酸的感覺。是的,就像老婆曾對我說:「從孩子出生到現在,你從沒有關心過他們,不知道他們怎麼長大的。"

這次回家小孩子一些行為和說話的方式讓我在反思,如何去與他們同頻共振,讓他們身心健康成長?難倒只能每天隔著視屏端來責罵、埋怨嗎?

9月份有幸和一位智者聊天:「他說他和他孫子用一種平等方式交流,從不打罵。只要是回到家中手機就離手,孩子在看書他也在看書,孩子在地上玩他也以半蹲或坐在地上陪孩子玩。最讓我意外的是,他的另一個孫子要出生他買了好多禮物,以弟弟的名義送給哥哥。當孫子作為哥哥,他迎接即將到來的弟弟特別開心,他把他的很多喜歡的玩具全部拿來送給弟弟,這就是從小在建設孩子的心靈品質。」

其實孩子要的很簡單,平等、尊重和友好。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判他們的行為準則。當然,我們的言行舉止也在影響他們幼小的思維。學習是他們當下應該完成的事情,但不是唯一,我們不能強加自我意識給他們,讓他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主動學習而不是敷衍學習。

回家這幾天,除了陪伴,就是滿足他們的小小需求。孩子們的想法簡單,你說去哪就去哪,重要的是父母在身邊就好。和老婆一起帶他們去買了幾件衣服和鞋子,換新顏。同時帶他們在湖邊、遊樂場玩耍讓他們感受童年到少年的轉變。

每一次和他們交流,從他們的言語中有許多問號,為什么爸爸媽媽這麼辛苦在外賺錢,陪伴我們這麼少呢?為什么爺爺對我們學習這麼嚴格呢?為什麼奶奶喜歡嘮叨我們要多吃飯呢?

孩子們的世界有許多好奇,也有許多壓抑而不敢說的話。他們怕大人罵,又不敢說。他們怕學習不好,給大人丟臉。他們越來越變的成熟,稚嫩的成熟寫在幼小的臉上,是茫然、不知所措。他們越來越不自信,因為做不好反正是挨罵,習慣就好。

昨天看到一位師姐一段話:「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是的,可憐天下父母親,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兒女成龍成鳳。俗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作為父母也希望長時間能陪伴在孩子身邊,能給他們一種安全感和幸福感。

有時,生活也不是你想要的樣子,我們在努力折騰成幸福的樣子。從2009年來河南,一直工作在這邊。孩子們的生活、學習就一直是爺爺、奶奶在照顧。當然,我很理解我的父母親的不容易,也理解小孩子和他爺爺奶奶的年齡差距產生的代購和隔閡。

每當看到父親在嚴肅的批評孩子們沒有好好做作業時,我沉默不知用什麼方法回應。每當看到小孩子犯了錯誤時,對待他們語言有種不厭煩時,我是否反思?。有時候,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你的言行,好壞直接影響他們一生。有人說:「三歲看小,七歲看大。」孩子們的童年缺少父母的陪伴,身感慚愧。也正在努力朝著好的方向努力,給他們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

大女兒李湘的數學一直是我和老婆擔心的學科,她也在努力補習數學,效果不是很好。也許,這需要長時間的理解和複習吧。看著她,努力學習的樣子也十分欣慰;父母沒有在她身邊的日子裡,能自律學習與生活。雖然有時覺得做為老大,經常受一些委屈,能釋然。能努力做弟弟、妹妹學習的榜樣。

老二李牧,是一個充滿想法的小女孩。情商很高,懂得察言觀色,懂得討好和取悅爺爺、奶奶的心情。當然,她也會把她的作業簽上父母、爺爺、奶奶的名字。她也會玩抖音,怕成人的段子。會有些跳動的思維讓你意想不到,有時是驚喜,有時是驚訝。不是一個11歲孩子擁有的成熟。

老三李誠,是一個在爺爺、奶奶愛護下成長的小男孩。因為是男孩子,所以爺爺奶奶特別疼他。獨立思想差,面對困難猶豫不決。當然,他也有優秀的一面,思考問題比較認真,學習能力強。

三個小孩子,在爺爺奶奶教育下:勤奮、善良、尊老等一些優秀品質保持不錯。這是讓我和老婆最欣慰的事情。

有時身在遠方,心在家中。有時候,他們的身體一點不舒服或發生了一點小矛盾,做為父母的我們都牽絆萬千。

生活就是這樣,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有很多朋友勸誡我:「父母和小孩你為什麼不接到這邊來呢?」一直在反思,一直在內心問自己,難倒只提供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就可以不在他們身邊嗎?這是不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呢?

作為父母親總想給小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今年也在朝著這方面努力,老大、老二在業務時間學習繪畫,老大、老三業餘時間補習數學,只要是他們想學習,第一時間滿足他們。

真的只有這種方法嗎?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猶豫?有時候就是這樣,突破瓶頸與取捨之間堵了一堵很厚的牆,很難邁出第一步。

生活在繼續,父母漸漸老去,孩子已長大。一日三餐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天各種開支和學習費用在眼前浮現。生活在延續,努力向前奔走。遇到過無數形形色色的人,遇到過無數變幻萬千的事,經歷了才懂得人性的茶走人涼,經歷了才懂得人性虛偽與冷漠。當然,現實是殘酷的,只有強大自己內心,讓自己變得夠有力量,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努力,才會有美好的生活。

寫著寫著才發現,自己內心繞不出那道坎。孩子不在身邊生活、學習弊大於利,當然不是說放在爺爺、奶奶身邊不好,只是這種留守兒童不在父母身邊生活更多的失去自信,與爺爺奶奶的代溝越來越嚴重。有話不敢說,有事不敢做。父母在忙於工作,忽略了他們的學習和成長,慢慢壓抑的心情無處釋懷。有時候,看到老婆失落的心情也很難過,除了無奈沒有好的方式去做,剩下的只是安慰。

孩子該如何教育,又如何讓他們健康成長呢?這是一個很難追尋的答案。當然,取捨是痛苦也是充滿著無奈。希望有經驗的同仁給予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快樂成長。讓父母不操心,讓爺爺奶奶放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4ocy20BMH2_cNUgEQ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