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故事⑤這個「范兒」,真是太太太......珍貴啦

2020-07-12     南陽報業傳媒

原標題:南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故事這個「范兒」,真是太太太......珍貴啦

南陽日報「雲上見寶」系列原創新媒體作品,用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展現南陽文物風采,讓更多人領略南陽豐富文化,厚重歷史。歡迎關注~

西漢「八銖半兩」石錢範

國家一級文物

現存南陽市博物館

1963年9月

南陽市城區東關外小莊村農民

在挖土製坯時發現此錢範

錢範是個什麼東東?

錢範是古代澆鑄錢幣的模具

由面范和背范合成的一套使用

面范用來鑄造錢幣正面

背范用來鑄造錢幣背面

按照鑄造過程中的不同作用

可以分為祖范、母範、子范

祖范是最初手工刻制的陰文反書錢模,用於翻制陽文正書的母範,而母範是用來翻制真正用於鑄錢的子范。祖范的數量發現的極少。館藏的這組「八銖半兩」石錢範正是極為珍貴的石祖范。

該錢範為青灰色滑石質地

長方圭首形

由面范和背范兩塊組成

面范長23.8厘米

寬10.7厘米,厚1.9厘米

范面頂部正中有漏斗狀澆口

與主澆道相連

主澆道兩側有支流槽

分別連接12個陰刻錢模

背面范長22.1厘米

寬10厘米、厚1.5厘米

上端亦有漏斗狀澆口和主澆道

主澆道兩邊平而光滑

面范和背范相對在一起後

上端澆口吻合

為完整的漏斗狀圓孔

該范范形精緻

「半兩」二字為陰文小篆

文字工整雋秀,筆劃均勻

有秦錢筆意

該范澆鑄工藝為「直流分鑄」式

銅液自主澆道流入後直達范底

然後分鑄到兩側的錢模之中

屬西漢早期鑄幣遺規

故該組「八銖半兩」石錢範

應為漢初呂后時期

仿秦代新鑄的「八銖半兩」錢範

「八銖半兩」又是什麼意思?

「兩」、「銖」均為秦制

「半兩」本是戰國秦的貨幣

始鑄於戰國末期

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公元前221年)

實行幣制統一

法定「 以秦幣為天下之幣

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因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史記·平準書》(「半兩」錢重12銖,24銖為一兩)

漢興,承秦制

仍用「半兩」錢

呂后二年 (公元前186年)

因「秦錢重難用」

鑄行「八銖半兩」

錢行 用不久

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

改鑄為小的榆莢錢牟利

呂后六年不得不停鑄

其後又屢屢改制

直至漢武帝元狩 五年

更鑄五銖錢

「半兩」錢遂正式廢罷

「半兩」錢是中國貨幣 從多元化走向統一的歷史見證,「開中國兩千年錢幣形制之先河」。「圓形方孔」的錢幣形制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由於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自此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制流傳下來。

「八銖半兩」錢

在歷史上使用的時間極短

是我國「半兩」錢系學術研究中

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對中國貨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我們帶來的造錢模具,你可喜歡?

南陽還有哪些文物故事?

接下來

還有一大波珍貴文物將一一亮相

敬請期待!

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全媒體記者/祿遠鵬 周陽 李賀

視頻 / 周陽

編輯/ 周陽 陳琢

終審/ 王笑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xOHQXMBnkjnB-0zJA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