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這兩個小部件,土耳其等東方弓吊打西方弓箭!

2019-05-02     看北朝

五:角槽

如圖8所示,土耳其人在遠射時會在左手拇指上套一個薄薄的角槽。

這個巧妙的發明使弓手能把箭頭拉到弓體後2至3吋,因此他就能採用短而輕的箭。反之如果沒有角槽,那麼弓手只能以普通方式射更重更長的箭,當然也就無法射那麼遠了。

弓手撒弦後,角槽導引著箭安全地從弓體邊射過。

實際上土耳其人用強弓射一支輕短的箭,開弓程度如同要射一支長上3吋的箭,而它因為同比增加的尺寸,重量和摩擦表面將會阻滯箭的飛行。

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以前的射程記錄要比後來的遠得多。



圖8:角槽

弓已經開滿處於待放狀態,箭尖比弓的內表面還要後幾吋。

下述實驗證實了角槽的應用確實增加了射程。

最近我用土耳其弓射了12支箭,每支重3/4盎司,長28又1/2吋。拉弓到箭頭與弓體平齊,平均射程為275碼。然後我把同樣的箭縮短到25又1/2吋長,半盎司重。在同樣的天氣情況下用同樣的弓開弓到同樣程度,不過由於用了角槽,箭頭在弓體後2又1/2吋。平均射程為360碼。

如圖8所示,按照東方民族的傳統,土耳其人是從弓的右邊射箭的。[注5]那張弓已經開滿,箭尖沿著角槽拉至弓後數吋。

角槽通過一個小皮圈套在拇指上。一小段軟絲線編織的繩子從它的前端垂下來,當弓手握住弓時就把它夾在手指中。這根繩子連著一小塊貼在角槽下面的皮子上,使弓手能夠保持角槽的水平。

角槽通常是龜殼做的,打磨地非常光滑。有5到6吋長,1吋寬,1/4吋深,1/16吋厚,中部往前後有些微的傾角。因此當箭射出時和手或角槽的光滑表面的碰觸非常輕微,也就把阻滯飛行的摩擦降到最低程度。

由於角槽僅僅1/16吋厚,所以無論是開弓還是射出時都可以說箭是緊貼著弓身的。

注5:由於歐洲弓箭手習慣於從弓的左側放箭,角槽的皮圈只好戴在食指第一關節處。

六:扳指

土耳其人用戴在右手拇指上的由象牙或其他堅硬材質製作的扳指拉開弓弦(圖9)。它的操作方法在後詳述。

或許有人認為弓弦施加在象牙扳指上的力量會使扳指邊壓傷拇指的筋肉,然而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比起歐洲傳統的手指開弓法,我發現利用扳指可以使我開強弓更容易,也滿的多。

釋放弓弦使用的是扳指小而光滑的凸緣(土耳其說法是「唇」),動作乾淨利落就像扣扳機一樣,(原文為as the snap of a gunlock when a trigger is pulled,gunlock是什麼玩意?)與歐洲式撒弦感覺完全不同。相較而言,歐洲式用帶著皮護套的三根手指控弦,釋放時就顯得非常拖泥帶水。用扳指射箭時的射程總是要比常規的用3個指頭射時遠得多。

歐洲各地的弓箭手射箭時為了防止拉弦的手指損壞尾羽,箭杆的末尾都要留出通常是1又1/2吋的距離。而如果採用扳指就沒這問題了,尾羽也可以做得更靠近底槽。毫無疑問尾羽做得越是靠近底端,箭就越是飛得遠而平穩。

英國弓或者其他任何採用手指撒弦法的弓的握把都處於中央偏下的位置,這樣握弓時弓弦的中點正好位於手上方而使箭能夠扣在這個點上。但這樣的弓上長下短,永遠無法準確地拉開。(這段有點不理解,地中海式從弓左側射出箭增加了箭與手臂摩擦的可能,弓把靠下是為了防止這個吧,和撒弦方式應該無關?)

而土耳其弓的把手位於弓的正中,同時扳指的那個凸緣或者說唇扣得離弓弦的中點很近。因此弓的受力就很均勻,兩側的弓臂均衡地對箭做功,這在射遠上是一個很顯著的優點,在射准上很可能也是。



圖9:土耳其扳指,實物二分之一大小。

在現代撒弦法中,我們用中間3根手指扣住弓弦,就形成了2個夾角,中間是一段2又1/2到3吋的直線,箭就搭在這裡。如果用扳指則形成了一個銳角,箭搭在頂點附近,弓弦的每一部分都被利用起來推動箭杆。(圖12)

很明顯,扳指戴在拇指上沒有引起任何不適,用來開強弓也很便利。這證明了與歐洲弓箭手的方法比起來東方式撒箭法有多麼有效。

扳指通常是象牙制的,與拇指皮膚接觸的邊緣光滑圓潤。有時候整個凸緣的傾斜外表面會粘貼上軟皮子包裹。這皮子可以幫助弓手用食指穩定扳指,以免它在弓弦的壓力下滑脫。這凸緣可以作為槓桿幫助弓手拉開強弓。

銀或瑪瑙制的扳指經常被有地位的土耳其弓手長期戴著,兼具裝飾和實用功能。這些扳指被很好地打磨過,常常嵌著黃金。

土耳其扳指及其使用方法:



圖10:將箭扣在弓弦上時手的位置,弓弦卡在扳指凸緣的後面。箭尾槽必須緊貼凸緣,這樣當拉滿弓後,它與弓弦銳角頂點距離約為1/8吋。(圖12)

圖11:戴上扳指的拇指,A,準備合攏拇、食指;B,凸緣扣住弓弦的地方;C,食指底部,在拉弦時壓住凸緣以防扳指滑脫。

圖12:手握緊,食指底部壓緊扳指,用扳指拉開弓弦。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扳指開弓時,除了拇指和食指底部手的其他部位都不參與。

當食指的壓力消失時(食指從拇指上鬆開),弓弦立即將凸緣稍向前推,隨著清脆的咔嚓聲,弓弦迅即滑出。

除了土耳其人其他東方國家的弓箭手也使用著各種形狀和尺寸的扳指以適應他們的弓、弦、箭的構造。不過這些扳指大致都類似,使用方法也如我上面所講的一樣。當然,除了我所說的也不可能有其他方法了,只要稍加練習就能了解這一點。如果一定要試的話,那麼在撒弦時要麼扳指從手上飛出去,要麼拇指受傷再不然就是才拉到一半弦就脫開了。

(譯者註:文中所述的扳指使用方式在Edward S. Morse1922年所著Additional Notes on Arrow Release里明確指出是錯誤的。)

七:各東方國家的復合弓

在一本Baron Purgstall翻譯的土耳其箭術手冊里有許多關於土耳其復合弓構造的圖解。不幸的是一些小細節都被省略了,毫無疑問那些細節在鄂圖曼作者寫書的時代都是常識。

缺少細節弓的正確構造就沒法確定。作者省略的是:(1)將弓的各部分牢牢粘合起來的那種強力而富有彈性的膠水的成分;(2)如何處理構成弓背的柔韌的筋材,比如它們是小塊小塊地貼上能還是一整片一起貼上?

我們所知道的僅僅是筋材取自公牛或雄鹿的頸部韌帶。在動物飲食時要靠它們的伸縮來抬高或放低頭部,因此這些韌帶非常強勁而有彈性。

當組成土耳其弓的弓背或者說外側的筋材被拉伸時——不管它有多老——都會在熱水中破碎,變成數百塊2到3吋長,1/8吋直徑的小塊。每塊都像印度橡膠那麼柔韌,幾乎不可能用手扯壞。

土耳其弓由薄角材,木片以及筋材構成(圖3)。這些材料分開時都很柔軟,幾乎可以在手指上繞圈,而一旦同樣的材料被粘合到一起後就形成了無比強勁,彈力十足的弓了。



圖13、14:各國反曲復合弓的尺寸比較,這些弓的構造類似,都是由角,筋,木材構成的。筋材在弓背,自然彎曲的角材在弓腹,中間是作為核心的薄木片。

雖然土耳其弓無論用「飛箭」還是實戰用箭的射程都遠超上述其他弓,然而波斯和印度弓也長於遠射,無疑要比任何歐洲長弓都遠得多。中國和韃靼大弓需要配用很長的箭,因此箭杆粗,箭也重,射程不會超過250~260碼。中國、韃靼、印度和波斯弓的一個大特色是它們的弓弦結構。這些弓弦粗1/4吋到5/16吋不等,芯部是精紡的毛紗,外面從頭到尾用軟線或者彩色的絲線緊密綑紮起來。土耳其弓弦只有1/8吋厚,而且僅在中間3吋用3、4股粗細適中的絲繩綑紮。

圖13、14中所示弓配用的實戰用箭的長度如下:

中國或韃靼弓 3英尺

波斯弓 2英尺8英寸

印度弓 2英尺6英寸

土耳其弓 2英尺4又1/2英寸[注6]

注6:角槽只在射輕小的「飛箭」時侯用,較長的土耳其實戰用箭的用法和普通弓箭是一樣的。

本文作者:iampuzzled(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uH5BGwBmyVoG_1ZVg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