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劇《小歡喜》,前半部分看得還算輕鬆,越往後看,越虐心。
直到看到英子崩潰想要跳海那一幕,眾多網友直呼虐到肝疼。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英子的那種無處釋放的煎熬。
畫面里英子頭髮凌亂,崩潰痛哭,對著苦苦哀求的媽媽,絕望大喊:抱歉沒有成為你們期望的樣子,你就是想為我好,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英子絕望,宋倩痛哭流涕,她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切都是為了英子好,怎麼就把女兒逼到如此地步?中度抑鬱症,跳海。
英子一個乖巧懂事,善解人意,成績優異的姑娘,怎麼就在親媽密不透風的愛,變得抑鬱,變得絕望,想要逃離媽媽,就像想要逃離魔掌一樣?
陶虹演技真是炸裂,那一刻一個揪心的母親,一個被現實打懵的母親,一個把所有愛端給女兒卻被女兒完全打碎的無助的母親,陶虹都恰當好處地演繹出來了。
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電影《萬箭穿心》李寶莉的影子。
這樣的關係,也是宋倩始料未及的吧?
她不明白,幾乎視女為命的她,怎麼就成了女兒迫切想要擺脫的魔爪呢?
普天之下,正常的媽媽都會愛孩子。
但是「孩子,你就是我的全部」,「我只為孩子而活」「自己的人生已別無所求,沒什麼好再渴望的了,就是在意孩子的成長」,說這樣話的母親固然偉大,但這種愛會讓人窒息,父母傾其所有為孩子,孩子卻在這種充滿壓力的環境里心力憔悴,變得叛逆,甚至抑鬱,自殺。
孩子成為媽媽活著的唯一理由,才是悲劇的開始。
在小歡喜這部劇里,呈現了三個家庭,三種親子關係。
常態化的就是童文潔方圓這一家,極端化的就是宋倩與英子,理想化的就是劉靜季勝利這一家。
童文潔與方圓,對孩子有松有緊,有氣急敗壞的管教,也有開明民主,在這樣環境成長起來的方一凡,有靈氣,有主見,就是成績差了點。
空降的父母,劉靜季勝利,雖然季勝利愛擺架子,迂腐,古板,但有一個賢妻良母,劉靜能春風化雨,溫柔且堅定,調和家庭關係。季楊楊表面玩世不恭,但是在愛的感染下,也變得懂事上進。
神仙媽媽劉靜,簡直就是大家最渴望最理想的媽媽。這樣的媽媽,給兒童們來一打,絕對促進社會和諧。
而宋倩與英子這樣的家庭有些特殊,強勢倔強的宋倩是單親媽媽。
她與喬衛東在英子小學6年級就離婚了,她則帶著女兒生活。
雖說生活無憂,她為女兒犧牲不少,重點中學的金牌講師,為了女兒學業,毅然辭職,視女兒為自己的全世界,恨不得把所有最好的都給女兒,天不亮就起床給女兒燉燕窩,給女兒找各種習題來做,輔導功課,一心想要女兒考上清華北大。
可是越是用力,結果卻糟糕。
這三對家庭中,童文潔最粗枝大葉,劉靜溫柔不失權威,宋倩是最用力的,但結果卻是最揪心的。
女兒被逼到跳海的地步,也許能讓她幡然悔悟吧?
那麼愛女兒的宋倩,怎麼就把英子逼到如此地步?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下面我們細細分析。
真正成熟的母子關係,首先有自我的生活,可以戀愛,可以有自己的興趣,而不是把生活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定海神針,童文潔,劉靜還有婚姻可以依傍,婚姻關係是第一位,她們的精力並沒有完全放在孩子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童文潔和劉靜的家庭,雖然與孩子有矛盾,但遠沒有像宋倩家那樣,母女已然水深火熱的地步。
宋倩是離異狀態,又辭了職,她情感上唯一可以依賴的只有英子。
她的生活里幾乎已經沒有自我了,她雖然還會輔導學生功課,但那只是一個形式,她沒有心思再論婚假,沒有把教學當樂趣,她活著只為給女兒鋪路。
她有委屈有壓力無處排遣。
她把她的壓力化成對女兒密不透風的愛。
一個無私的犧牲的媽媽固然偉大,身為孩子無不感恩,英子是體恤媽媽的。 她每次小心翼翼,怕惹宋倩不高興,為讓媽媽高興再去看一遍已經看過的電影,結果宋倩得知女兒已經看過,二話不說離開影院,母女在大廳又吵起來。
宋倩的犧牲,讓英子充滿內疚感。
"媽媽的生活只有你,媽媽陪你這一路走來,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了..."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就是這麼回報我的?」
通過自我犧牲,給對方製造愧疚感,然後以此逼迫對方服從,這是中國家庭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策略。
英子愛媽媽,心疼媽媽,所以才會壓抑委屈自己,處處按媽媽要求去做自己壓根不喜歡做的事。
一個失去自我的媽媽,把所有希望和精力押注在女兒身上,這份沉甸甸的愛,讓被愛的人也深感壓抑。
作為知識分子的宋倩,雖然離婚,手裡握著三四套學區房,說話傲嬌,但表面強勢,內心異常焦慮。
她沒有完全走出婚姻失敗的陰影,表面看似波瀾不驚,但是內心缺乏安全感,對前夫喬衛東依然耿耿於懷。
婚姻失敗,她要通過女兒來證明自己並不失敗。
她要強,雖然也算半個人生贏家,但是她還是不滿意的,她對現實自我是不滿的,她要通過女兒來實現那個理想自我。
就像很多家長,自己混得不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即使是混得好的,高知分子,他們更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不給自己打臉,甚至還能變成可炫耀的資本。
所有人都以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的未來,分數至上,就連劇里綽號李鐵棍的老師,不也是這樣嗎?
宋倩本身是金牌講師,金牌講師的女兒怎麼可能不考上清華北大呢?這不是砸自己招牌嗎?
女兒考了第二,她又是一頓狂批。
大人們自己焦慮,卻把這種焦慮轉嫁到兒女身上,美其名曰;這就是愛。
女兒是宋倩的全部。
她愛意滿滿地對女兒說;
「媽媽最最最愛的就是你 ,自從你到了媽媽肚子裡, 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 媽媽從來沒有覺得 你已經離開媽媽身體了。」
宋倩總想把女兒綁在自己身邊,這也是為什麼她總想讓英子報考北京的大學的原因。
而英子呢,她只想逃離。 她參加南大冬令營也想擺脫媽媽的控制,她不想繼續做一個媽媽手裡的提線木偶。
宋倩不知道,母女最好的關係不是黏在一起,而是要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從共生走向分離。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則稱,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
因為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並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親子關係如此、情侶關係、夫妻關係無不如此。
而宋倩呢,她控制慾望強烈,讓女兒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逼著她做題,用心良苦把家裡牆壁裝上隔音海綿,把牆打成透明玻璃,隨時隨地觀察女兒的一舉一動。
宋倩把女兒牢牢抓在手裡,不許她離開自己,不允許女兒與自己分離。
她這樣拒絕分離,其實也是在剝奪女兒的成長。
就像媽寶男,媽寶女,拒絕與母親的分離,只會讓他們變得脆弱無力,扛不起事。
分離是人生每個階段需要面對的事。
在武志紅老師《家,為何會傷人》這本書里提到在處理分離上,會出現三種結果:
第一,成熟分離。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或親人,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一來,關係仍然親密,但關係中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
第二,拒絕分離。這樣的關係不一定親密,可能還非常惡劣,但關係中的兩個人必然會黏在一起,仿佛在演愛與恨的雙簧戲。
第三,單純分離。雖然名義上是親人,但拒絕愛與親密。如果兩人都是成人,這種關係很難維繫,如果是親子關係,那麼孩子會遭到難以挽回的傷害。沒有分離,孩子不能成人,沒有愛,孩子一樣不能長大。
成熟的母親,該是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即親密,又有一定的空間。彼此相互依戀,但又有分寸和距離。
宋倩是曾是老師,她對於孩子的成才,單純定義為學業的成功。
所以她盡一切努力,讓孩子營養跟上,輔導補課,沒收英子一切讓她分心的東西。
她總是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英子。
就連放飛願望的氣球,還非要在氣球上寫上考到700分,考上清華北大。
她從來沒有耐心聽聽英子的心聲,一旦英子有情緒上的反抗,她會拿出自己為她好,自己為女兒的犧牲,使得英子內心愧疚而屈從。
或是吼,或是打,或是怨,從來沒有平靜下來,細細聽女兒說說她的想法和感受。
英子特別喜歡跟劉靜阿姨聊天,那是她理想媽媽的樣子。
就像她評價的那樣:從容平靜,寬容開明。
劉靜和聲細語,對年輕人喜歡的髒髒包,也毫不排斥,歡喜地接受新事物。
她理解兒子的感受,甚至勸說老季也放下身段體驗下兒子最愛的賽車。
她尊重兒子,在兒子面前,溫柔卻不失力量,亦師亦友,把原本疏離的家庭關係,漸漸烘托到親密無間的地步。
宋倩以為給女兒的都是她滿滿的愛,但英子卻覺得窒息,被監控,被控制,宋倩專制的愛,更像是一個枷鎖,一把繩套套在女兒脖子上。
愛是什麼?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若是沒有理解和接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女,無疑就是打著愛的旗號進行的精神折磨。
如何才能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而不至於像宋倩母女一樣兩敗俱傷?
劉靜其實已經給很多母親上了很好的一課。
結合宋倩與劉靜的故事,要想有一個良性的親子關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恩愛的夫妻關係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過:「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偉大的事情就是:你們好好相愛。
夫妻恩愛,且把夫妻關係擺在親子關係之前,就不會把所有的希望與壓力傾注在孩子身上。
要知道過多的愛有時也會變成一種負擔。
孩子出現成長問題,夫妻也能商量協作,儘快把孩子扳回正規。
愛情能給予一個女人力量和勇氣,讓她更理性處理生活瑣事,而不是一肚子焦慮,無處發泄,只好泄 在孩子身上。
2、自我成長
一個沒有自我的母親,犧牲自己,沒有事業,沒有圈子,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一切圍繞孩子轉,這樣甜蜜的負擔,有時會變成孩子的內疚和壓力,使得親子關係惡化。
任何一個停滯成長的人,一個放棄自我的人,不管為誰,什麼理由,都是一件悲哀的事。
試著與孩子一起成長,成長才是生命該有的狀態。
3、適當放手
父母與孩子註定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
就像龍應台說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最好的關係應該是彼此獨立,又彼此依戀的,愛著,但自由。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主,那麼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力。
懂得放手,給孩子以成長空間。
4、情緒平和,平等和尊重
不轉嫁自己的焦慮,父母內心的創傷,生活里的壓力,自己想辦法化解,不要轉嫁給孩子。
對孩子給予更多的愛,滿含理解,尊重的愛,而不是以愛之名的控制。
不要把兒女當成一個屁事不懂的小孩,試著以平等和尊重的身份去和他對話,也許你會訝異地發現,他們遠比你想像地要成熟。
愛和尊重是最好的教育,知識,分數,不該排在這個前面,也不該變成父母子女心間的刺。
親子關係優於教育。
不要把孩子活成自己生命里的唯一,要知道,那是一場災難的開始。
父母子女一場是特別的緣分, 好好守護這份緣分,如果這份感情變得扎心,可能一輩子都是難以治癒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