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

2020-08-06   人民文學出版社

原標題:季羨林: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

季羨林(1911—2009),山東清平(今併入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及中亞古代語文。1941年獲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病榻雜記》等。

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

中餐與西餐是世界兩大菜系。從表面上來看,完全不同。實際上,前者之所以異於後者幾希。前者是把肉、魚、雞、鴨等與蔬菜合烹,而後者則涇渭分明地分開而已。大多數西方人都認為中國菜好吃。那麼你為什麼就不能把肉菜合烹呢?這連一舉手投足之勞都用不著,可他們就是不這樣干。文化交流,蓋亦難矣。然而,這中間還有更深一層的理由。到了今天,烹制西餐,在西方已經機械化、數字化。連煮一個雞蛋,都要手握鐘錶,計算幾分幾秒。做菜,則必須按照菜譜,用水若干,鹽幾克,油幾克,其他佐料幾克,仍然是按鐘點計算,一絲不苟。這同西方的基本思維模式,分析的思維模式,緊密相聯。我所說的『』哲學的高度『』,指的就是這種現象。而在中國,情況則完全不同,中國菜系繁多,據說有八大菜系或者更多的菜系。每個菜系的基本規律是完全相同,這就是我在上面所說的:蔬菜與肉、魚、雞、鴨等等合烹,但是烹出來的結果則不盡相同。

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魯菜以咸勝,川菜以辣勝,粵菜以生猛勝,蘇滬菜以甜淡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於此道並非內行裏手,說不出多少名堂。至於烹調方式則更是名目繁多,什麼炒、煎、炸、蒸、汆、燴等等,還有更細微幽深,可惜我的知識和智慧有限,就只能說這麼這麼多了。我從來沒有見過哪一個掌勺兒的大師傅手持鐘錶,眼觀食譜,按照多少克添油加醋。他面前只擺著一些油、鹽、醬、醋、味精等佐料。

影片《飲食男女》劇照

只見他這個碗里舀一點,那個碟里舀一點,然後用鏟子在鍋里翻炒,運斤成風,迅速熟練,最後在一團瞬間的火焰中,一盤佳肴就完成了。據說多炒一鏟則太老,少炒一鏟則太嫩,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誰也說不出一個道道來。老外觀之,目瞪口呆,莫名其妙。其中也有哲學。這是東方基本思維模式,綜合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有「科學」頭腦的人,也許認為這有點模糊。 然而,妙就妙在模糊,最新的科學告訴我們,模糊無所不在。聽說,若干年前,一位著名的美籍華人學者的夫人,把《隨園食譜》譯成了英文,也按照西方辦法,把《食譜》機械化、數字化了,也加上了幾克等等。有好事者遵照食譜,烹制佳肴。然而結果呢?炒出來的菜實在難以下咽,誰都不想吃。追究原因,有可能是袁子才英雄欺人,在《食譜》中故弄玄虛。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這位夫人去國日久,忘記了中國哲學的精粹,上了西方思維模式的當,上了西方哲學的當。

選自《季羨林散文新編:再談人生》,人民文學出版社

九十八載的人生智慧

一個世紀的生命故事

除了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兩個身份之外,季羨林先生將近一個世紀的一生有著自己的生命故事,同時他還是一位積極人生的探索者,關於人生何為的思考貫穿了他的一生。這十種散文囊括了季羨林先生全部的散文和隨筆,依次為:《夜來香開花的時候》《清華園日記》《留德十年》《在敦煌》《重返哥廷根》《《懷念喬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談人生》《牛棚雜憶》《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分別精選季羨林先生生命故事、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展示這位智慧老人不同階段的人生哲思,也是季羨林先生自己關於如何隨順境遇、隨圓就方的示範。

《再談人生》精選季羨林先生關於人生的各個側面——時間、生命、死亡、做人、處世、寬容、老年、宗教等的散文數十篇,展示這位智慧老人不同階段的人生哲思。

人民文學出版社視頻號開通啦

如掃碼不成功,可以:

1.打開微信,點擊下方「發現」按鈕;

2.點擊「朋友圈」下方的「視頻號」,進入視頻號;

3.在視頻號頁面上方搜索「人民文學出版社」,可以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