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3歲「媽寶男」仍和媽媽共浴,沒有界限的母愛,危害防不勝防

2020-03-15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寶男"不僅在生活上十分依賴母親,也在心理上十分依賴,導致他們在與他人建立另一段親密關係時屢屢受到阻礙。那麼,"媽寶男"是怎樣形成的呢?作為生養孩子的母親,要怎樣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人受唾的"媽寶男"呢?

日本33歲"媽寶男"仍和媽媽共浴

日本有一位33歲的男子,叫做Nauta,他在校東京大學畢業,按理來說有著光明輝煌的人生,從學校畢業後成為東京都商業圈的精英一員。但是讓大家沒想到的是,作為東大的高材生,他畢業後卻一直從事著家教的工作,領著微薄的每日摺合四千元人民幣的月薪。他至今和父母一起生活,考慮到去外邊工作的房租,這或許沒有什麼。但讓人驚訝的是,他至今為止的生活仍事事讓母親包辦,衣食住行,服裝開銷無一不依賴母親。母子之間非常親密,33歲的他每周還要至少和媽媽共浴一次。

而男子卻認為沒有什麼不妥,同時不願意從家庭走向社會,其家庭也縱容男子的想法。這種沒有界限的母愛,讓他變成了一個"媽寶男",更讓他不願意在社會上獨自生活。

為什麼這名男子離不開母親生活?

明明擁有著高學歷,卻無法離開家庭生活,日常的一切也都依賴母親照料。可以說,母親長期縱容孩子依賴自己,以至於形成習慣,讓他無法獨立生活是根本原因。同時,家庭里過分親密的母子關係,也讓他對與社會上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產生了排他性。所以造就了他對母親,生活和心理上的雙重依賴。

戀母情結帶來的負面影響?

1、無法獨立生活

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乃至到足夠自理的年紀,都由母親一手包辦打造。那麼顯然,家庭並沒有足夠訓練他獨立生活的能力,還可能反過來對獨立生活感到畏懼,對走向社會感到不安。這對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2、無法適應其他親密關係

孩子與母親建立緊密的聯繫固然是可喜的,但超過必要限度的愛與依賴,會讓孩子無法適應與社會上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過分親密的關係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這會導致難以與社會上其他人共處。

母親在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同時,也要注意親密界限,同時鼓勵讓父親參與到教育。

1、培養孩子獨立自主

家長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切忌因溺愛孩子而事事包辦。比如從他幼年時候開始就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讓孩子獨自去買東西等等自理能力的訓練。同時還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主見,闡述自己的想法。這些都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

2、鼓勵同性親子親密關係

在家庭扶育中,很多時候母親對孩子的關注與付出要遠大於父親。但是在孩子的成長中,父親的參與也十分重要。尤其對於有男孩的家庭來說,隨著孩子的成長發育,兒子與母親隱私界限的形成,父親的存在與參與就變得愈發重要。同理女兒與母親亦然。同性親子的親密關係能夠讓同性的父母對同性的孩子成長有更多的建設性指導。

3、主張隱私和界限

對於異性親子來說,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第二性徵的發育,家長對孩子要逐漸主張彼此的隱私和界限。一方面是為了培育孩子的獨立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孩子的隱私觀念。家長和孩子需要適當地避嫌。

我們能理解孩子與母親的聯繫是十分強大的,想想看,自己的孩子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看著他一天天長大,母親既欣慰又滿足。可是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父母無法替孩子事事包辦一切,有時放手讓他自行前走,是對孩子的鍛鍊,更是為了孩子長遠發展的考慮。所以,希望我們的家長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主張必要的隱私界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好好地走向社會,與他人共處,迎接自己的人生挑戰。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hvF4HABgx9BqZZIiO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