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餐里有很明顯的主食之分,比如大米和麵條,而在西餐中主食的概念相對模糊,算得上的主食可能只有麵包,像大米我們作為主食,而在西方雖然現在的西方人也吃一些大米食物,比如西班牙海鮮飯,但他們對大米的喜愛儼然沒有我們喜歡,像一些外國人吃中餐的時候就會避免吃米飯。
大米是一種很受地域氣候影響的植物,早期只生長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在大約5000~4000年左右人們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後來在夏商周時期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古代中國水稻分布格局,後來一些東南亞國家也開始種植水稻。
而在歐洲,他們的環境並沒有天然孕育水稻,西方人接觸大米的歷史只有300多年,至今一些西方人還將大米視為一種蔬菜。關於我們的主食米飯在國外問答論壇美版知乎上就有這樣一個提問「中國人吃米飯是因為味道好?還是因為廉價?
剛才我們說道中國人食用大米的歷史已經很久遠了,這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飲食文化,而我們吃米飯自然也是因為米飯的味道很好,這就像西方人喜歡吃奶酪的情況一樣。我們已經喜歡白米飯的味道,清淡的米飯正合適搭配口味豐富的中國菜肴。
米飯存在的意義首先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能大量種植水稻,甚至是一年三產這樣的優勢。再者我們有辦法吃水稻,做成米飯等其他種類的食物,如米麵皮、稀飯等等這樣的食物。其次我們已經養成了食用大米的習慣,米飯可能是大米以食物方式出現最常見的方式。
米飯也很符合中國飲食文化,甚至在某些方面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就有水稻的影響,比如筷子、碗、炒菜等等。用筷子能吃米飯,用碗能盛米飯,炒菜加米飯成為絕配。
我們再回到「廉價」這個問題,這很有趣,曾經就有西方人說道:中國菜傾向於吃不飽,所以他們在餐桌上大量提供廉價的米飯。
米飯已經成為我們飲食習慣中的一部分,我們吃它不是因為它廉價,是因為它很符合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味道也很好。
實際上從這條提問上就能看出來西方種族zy盛行,貧富貴賤等級依然流行。一些西方人至今將食物劃分等級,比如早期的大龍蝦、豬肉,現在的動物內臟、貽貝等等這些食物被認為是「貧民食物」。
早期在歐美吃龍蝦的人為了避免被鄰居發現,會把龍蝦殼掩埋在垃圾的最下層;豬肉在美國早期是黑人奴隸才可以食用的食物;貽貝在歐洲一些地區如瑞士依然被認為是廉價的貧民食物。
在中餐里我們從來不將食物劃等級,即使一些食物很昂貴的比如海參、燕窩等食物它們只是價格昂貴,但從來沒有規定什麼人可以吃什麼人不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