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經授權轉自攝影師花生
42.195公里對每一位跑者來說都不是輕而易舉之事,而對深耕中國馬拉松的每位從業者而言,他們在每一場馬拉松賽背後所付出的辛苦和操勞亦是顯而易見。正是有了他們的堅守,中國馬拉松才有了過去的蓬勃生長。
撰文/默默
編輯/小葉
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一座城,一個國,千萬人的心。
冠狀病毒疫情蔓延之速,觸目驚心,從不久前的個位數到了三萬多。全國地圖被染色,也無時不刻提醒著人們這背後有多少人,多少家庭正經歷著驚心動魄。
特殊時期,大局為重,沒有老百姓的健康安穩,一切都無從談起。
疫情當下,停擺的不僅有餐飲業,受重創的也不止是旅遊業,還有這幾年興起的、被譽為是朝陽產業的馬拉松。馬拉松之火在燒了五六年後,在2020年還沒到來的春天,燒不起來了。
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的諸多賽事運營公司會路向何方?
他們能否扛得住這波還望不到頭的意外之災?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困擾下,他們又會有怎樣的應對和變通?
我們採訪了幾家賽事公司的高管(中體體育總經理任志剛、野人體育董事長康金書、智美體育高級副總裁宋鴻飛、安徽波動體育董事長陳理、中國馬拉松賽事運營專家劉岳、浙江青鳥捷出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錢玫贇)。從這幾位馬拉松實幹家的話語中,找尋答案。
圖片經授權轉自攝影師花生
一問:當下的賽事公司處在怎樣的狀態?
鍾南山院士一再強調「不出門」,多地為了嚴控疫情都推遲上班時間,甚至有些重災區如浙江溫州採取了家家戶戶自行隔離的措施。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諸多馬拉松賽事公司也響應號召,採取「家裡蹲」上班的方式。而各自公司運營的上半年的馬拉松賽事,也都難逃「停擺」之命。
中體體育旗下的清遠馬拉松、林芝馬拉松、景德鎮馬拉松、海口馬拉松深受牽連。這其中,海口馬拉松是中體體育春節前才中標。本意想海南馬拉松和萬寧馬拉松實現「雙星閃耀」,卻趕巧遇到新冠病毒疫情。
而野人體育旗下有比如石家莊女子半程馬拉松、石家莊國際徒步大會、河北十公里超級聯賽等將近20場比賽處在延期狀態。
智美體育高級副總裁宋鴻飛透露,他們也有三場重要賽事正在和主辦城市溝通商討對策中。
圖片經授權轉自攝影師花生
二問:直接的經濟損失預計有多大?
賽事停擺,無法招商引資。不僅一分錢賺不到,還要處理好如報名費退還等太多太多的細節問題。肉眼可見的經濟損失在所難免。畢竟,員工的薪水要支付、辦公場地的租金要支付,而沒有強大的現金流,只能硬撐著。
溫州是此次疫情的「重災區」,而坐標在溫州的浙江青鳥捷出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青鳥)的董事長錢玫贇坦誠道,「公司員工有將近20人,我們平時是固定的工資+項目提成和獎金。隨著上半年按計劃全被打亂後,百來萬損失是有的。」
雖然其他幾家賽事公司沒有透露具體數額,但可以想像到,損失慘重是誰都躲不過去的處境。運營著安徽省內如合肥馬拉松等大型賽事的波動體育的董事長陳理直言道,「如果從經營的角度,今年上半年就已經算over了。」
圖片經授權轉自攝影師花生
三問:損失慘重,是否想過裁員?
去年開始,很多網際網路行業受不景氣的大環境所迫,開啟了一波「裁員」之潮。如今,馬拉松市場的又一次的洗牌在所難免。
損失慘重下的賽事公司,是否會跟隨網際網路公司的腳步,開啟又一波的裁員恐慌?有50位員工的波動體育董事長陳理直言,「最開始我們開會討論考慮過裁員,畢竟壓力非常大,但我們評估了下資金貸款,還是能保證即使上半年一場賽事都沒有,也能撐到下半年的。所以,最終還是想頂一頂。不能說一遇到困難,就先想裁員。」
而浙江青鳥最初是一家只有6-7名員工的廣告公司,在2014年轉型為以馬拉松為主導的公司,發展壯大到有近20位員工。浙江青鳥董事長錢玫贇說,她們不考慮裁員,考慮的是,「怎麼把人員都穩定住,一起探索未來的立足之處。雖然我們也不太富裕,但這個團隊工作起來,挺有幹勁,肯投入。我動員員工常說,你有付出,就一定有回報。」
越是困難,越要有韌勁扛下去。野人體育的康金書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困難,「我們不會主動裁員,但這時公司戰略和業務需要升級轉型,每個員工需要積極適應公司變革,迅速調整知識結構,儘快適應新業務新模式對能力素質的要求。」
中體體育的任志剛也表示,「之前沒有計劃裁員,現在也沒有裁員的計劃。賽事服務、賽事體驗,需要人來實現,對賽事公司來說,人才是核心競爭力。」
體育人,心中終極有些情懷的。一起在賽道上摸爬滾打,從同事成為了戰友。危難關頭,誰都不想大開「裁」界,畢竟一旦開始,就意味著真正難撐下去了。
雖然艱難,但波動體育董事長陳理說,這麼多年,什麼事兒都經歷過了。這不算是公司最艱難的時候,「遇到這種事情不會特別悲觀。公司最大的問題還來自於內部。」
圖片經授權轉自攝影師花生
四問:目前與受影響賽事的當地政府,在進行怎樣的溝通?
延期開工、以項目組形式推進工作的智美體育開始了和各賽事當地政府的積極溝通,他們在共同制定賽事應急預案,時刻關注疫情發展情況並進行相應調整。
而浙江青鳥董事長錢玫贇直言道,「由於疫情,目前還沒跟政府進行這方面的交流。畢竟政府的工作重心都在抗擊防治疫情這件頭等大事上,還沒有足夠的心思來考慮這。」波動體育的董事長陳理也持同樣的觀點,「大家還沒見到面,也還沒談到這個話題。一方面政府工作目前的壓力非常大,還沒精力來弄這塊,畢竟百姓的安危是頭等大事。」
有人已在積極溝通,有人還在等待轉機的信號,可以肯定的是,疫情過後,當各個城市需要重振旗鼓時,馬拉松又會是很好的渠道。
圖片經授權轉自攝影師花生
五問:面對上半年的糟糕狀況,如何迎接這樣的風險與挑戰?
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咬緊牙關扛過去。雖然馬拉松領域遭受重創絕非虛言,但體育人的韌勁也讓越來越多的實幹家「不那麼悲觀」。
作為中國馬拉松賽事運營專家,劉岳表示,「應認清體育賽事行業的特點,不用過度悲觀。疫情過後,大家會更加認識到健康對個體的重要性,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參與健身。跑步作為門檻相對很低運動,更容易參與,相信對跑步活動或賽事的參與熱情也會有所提升。賽事運營方應藉此機會做好積極的引導,推動賽事品牌與更多泛運動人群的互動,增加賽事去同質化的運營力度。」
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野人體育的康金書,「我們野人體育自1月29日起,圍繞服務大眾家庭健身,免費開設了健身直播課程,並製作多組適應家庭運動場景的小視頻,指導疫情期間家庭健身人群。目前正在著力打造線上服務平台,整合優質資源,為跑友提供線上跑步指導,線上辦賽,線上訓練營等產品。」
從現實的困難中汲取積極的力量堅持下去,也是馬拉松賽道上萬千跑友總結出來的最深刻的道理。康金書說道,「目前正是練內功補功課的好時機,完善制度,優化流程,組織調整,人員培訓,賽事執行手冊細化和豐富等,都是要夯實的基本功。」
圖片經授權轉自攝影師花生
六問:還看好中國馬拉松的未來麼?
洗牌也好,寒冬也罷。中國馬拉松正面臨一場顛覆性的考驗。
身處其中的每個人在艱難中扛著,頂著。但體育人終究有一份樂觀和情懷在。中國馬拉松賽事運營專家劉岳言簡意賅,「當然看好,疫情是暫時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健康體魄的訴求是不會改變的。」
智美體育更是第一時間捐出善款馳援武漢,其高級副總裁宋鴻飛表示,「被重創的何止是體育產業,何止是馬拉松。但所有產業的發展都是由市場、由供需關係來決定的,作為健康產業序列的體育產業在經過這一輪疫情後,短期之內有下滑,但長期來講不可能萎縮,反而會有持續的增長,所以也呼籲體育產業所有的同行,守得雲開見月明,抓緊這段時間,規劃戰略方向、梳理產品目錄、細化經營結構,在疫情過去之後,快速復甦。」
而野人體育董事長康金書更是堅定,「從長遠來看,疫情只是一個事件,而不是趨勢。馬拉松行業受重創只是暫時的,對中國馬拉松未來依然很看好。」而她的理由源於這些年深耕馬拉松領域的收穫,「馬拉松已不是單一的體育項目,馬拉松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和匹配已經催生了馬拉松經濟,形成了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形成了體育+旅遊、體育+科技、體育+服務等多種發展模式。疫情過後,「全民健身」從國家層面到普通群眾都會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情,馬拉松勢必也會迎來新一次的高潮。」
中體體育總經理任志剛則分享了他在疫情後的思考,「我一直在思考整個行業的發展,應該朝哪個方向走。從短期來看,疫情是陣痛,對馬拉松產業、體育產業,乃至中國經濟,都影響很大。從長期來看,尤其對馬拉松產業來說,不一定是壞事,每個人都會更加注重個人的身體健康,加強身體鍛鍊,會有更多的人動起來、跑起來,跑步人群快速增長,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大好事。」
樂觀的浙江青鳥董事長錢玫贇也仍舊看好,「焦慮沒用的,我們該積極地應對,或者更好的思考,對中國馬拉松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波動體育的董事長陳理一邊喊著艱難,一邊期待著未來,「現在是非常非常難的過程,但這裡有非常好的地方,困難的時候還能堅持下去,能活得下來,會非常強大。這次洗牌把中間的有些玩家洗出去, 留下那些做得好的、還有情懷的。」
艱難時,咬牙扛著,不放棄希望,才有可能熬過去。42.195公里對每一位跑者來說都不是輕而易舉之事,而對深耕中國馬拉松的每位從業者而言,他們在每一場馬拉松賽背後所付出的辛苦和操勞亦是顯而易見。正是有了他們的堅守,中國馬拉松才有了過去的蓬勃生長。
有人樂觀地估計,疫情會在四五月份結束,下半年會迎來井噴,也有人覺得上半年不再會有馬拉松比賽,賽事會集中在下半年。而對中國馬拉松賽事的從業者來說,他們時刻待命,期待著疫情早日過去,重新用奔跑的方式喚醒大家對健康的重視。
現在惟願,武漢挺住,一切在困難中的人挺住。一起熬過去,守望春天,等到馬拉松的又一次爆發。
「我們要在烏雲的周圍,尋索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cbWKHABgx9BqZZIBYh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