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覺」太崩潰?父母要抓准「睡眠信號」,讓哄睡事半功倍

2020-01-12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兩日和一位很沒有聯繫的朋友打電話聊到大家近來的情況。朋友說最近生活得很累,家庭和工作有點兒忙不過來,不能很好地兼顧,壓力很大。據我了解,自從朋友有了寶寶之後,她在處理工作和家庭上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這位朋友講到最近晚上睡覺總被孩子折騰地睡不著,孩子半夜總起來"鬧覺",父母使用了許多的技巧都沒有辦法降伏孩子,為此,朋友感到非常的煩惱。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被孩子"鬧覺"一事弄得很崩潰,卻總是找不到很好的辦法有效地哄孩子睡覺。孩子"鬧覺"是生活常有的事,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在於父母要懂得抓住孩子的"睡眠信號",具體怎麼做就跟著尼莫媽媽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最好解決孩子"鬧覺"辦法是抓准"睡眠信號"

1、懂得嬰幼兒的睡眠周期

父母們要知道,嬰幼兒的睡眠是有一個周期的,懂得把握住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睡眠周期,就能夠輕鬆地解決孩子"鬧覺"的問題。

根據科學研究顯示,人的睡眠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叫做快速眼動睡眠(REM),還有一種叫做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REM也叫做"做夢期",而NREM叫做"深睡期"。孩子也具備這兩個時期,但與成年人相比也有差別。

在孩子出生的前四個月里,孩子的睡眠與其大腦的神經沒有很大的聯繫,絕大多數的孩子睡眠都處於淺層的REM期,這個時間段孩子的做夢期比較長,她們睡眠比較淺,大腦活動非常活躍,很容易被周邊的吵鬧聲吵醒。然而,REM睡眠在成人睡眠構成中約占20%~25%,每天晚上大約2小時左右

雖然REM睡眠讓孩子很容易被吵醒,但它對孩子來說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孩子能夠在睡眠中訓練大腦的成長,通過做夢的方式來刺激大腦中的神經束和神經末梢。對於一個剛剛出生的孩子來說,他們每天大約需要8小時的REM睡眠和8小時的非REN睡眠。

每個人都有經歷這樣的睡眠周期,當我們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的時候,大腦的活動就會變得更加活躍,常常會讓我們從短暫中醒來,這種過程我們叫它為局部覺醒。正常每天3—4小時我們都會經歷一次局部覺醒,我們可能會嘟囔一聲或者翻個身,重新蓋一下被子等行為,但等我們再次入睡,等到第二天清晨醒來的時候卻不會記得我們曾經醒來過。這是因為我們知道如何讓自己再次入睡,而對於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卻不知道要怎麼做,所以常常會有"鬧覺"的行為,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就要學會教孩子如何去做到再度入睡。

2、把握住孩子的睡眠時機

懂得孩子睡醒規律的父母,更能把握住孩子的睡眠時機,因此在解決孩子"鬧覺"這件事上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個人都有一個生物鐘,他能夠告訴我們什麼時候醒過來,什麼時候該睡覺。當我們的睡眠行為違背了我們自身生物鐘的設定,就很容易出現各種毛病,可能會精力不足,可能會夜晚睡不著。

假設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下午1~3點睡覺的效果會比下午4~6點睡覺的效果更好,即便這個時間段有很多的因素會影響孩子,比如吵鬧聲,溫度等。但生物鐘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還是在於光線,這也是很多的父母會在房間裡裝遮光簾,給孩子創造一個光線比較暗的環境,這對於那些習慣早醒的孩子或者那些在白天難以入睡的孩子,都是很有幫助的。

而對於 成年人來說,我們更加懂得如何調整自己去適應外界變化的環境,調整被我們弄亂的生物鐘。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知道要怎麼做,對這些技巧一無所知,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多加關注,了解孩子的作息規律,掌握孩子的睡眠時機,並且教導孩子學會自我調整。要知道,一個具有充分睡眠的孩子往往會比一個疲勞過度的孩子更容易入睡。

把握時機,讓哄睡事半功倍的技巧你要知

1、掌握好孩子的入睡時機是關鍵

打破孩子"鬧覺"難題,抓住孩子入睡時機是關鍵。讓寶寶的睡眠變得更有規律,才能夠使寶寶的生物鐘運轉的更好,從而保障寶寶有充足且高質量的睡眠。如果寶寶每天晚上都在差不多的時間點睡覺,那麼父母就要在這個時間點督促孩子睡覺,並且在第二天以同樣的時間點醒來,這樣能夠讓寶寶養成一個睡眠的好習慣。

孩子需要有一個習慣來保障他們感情上的安撫,在習慣的督促下,能夠使寶寶內部的生物鐘正常運轉,命令他們的大腦分泌褪黑素,讓寶寶開始準備睡覺。褪黑素是一種荷爾蒙,它能夠放鬆我們的肌肉,從而讓人感覺到睏倦和疲憊而進入睡眠。大約在寶寶出生後三個月,褪黑素的分泌水平與黑暗有關,同時也與我們日常的生活規律有關。

父母如果錯過了孩子的睡眠時機,那麼孩子的身體就不會產生令人平靜的褪黑素,相反,孩子身體內的腎上腺素會釋放出一種強烈的皮質醇,使孩子的大腦更加亢奮,從而喪失困意,難以入睡。所以說,掌握好孩子的睡眠時機,在哄孩子睡覺上將會縮減一半的力氣。一旦錯過了孩子的睡眠時機,哄睡孩子就會變得很困難,孩子也會變得越發興奮。

2、根據寶寶行為判斷孩子是否犯困

當一個人產生困意的時候,他的行為肯定會有一些變化,當我們充滿困意時可以會表現得反應遲鈍,行為緩慢,注意力不集中等。當然,孩子們也不例外,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多加關注孩子的行為,根據孩子的行為表現來判斷是否孩子產生困意。

一般而言,當孩子犯困時會有以下這些表現:

1、 變得安靜,無論是手、腿、腳還是身體都停止不動,眼神看上去也比較散漫,眼睛不亮,眼皮耷拉向下。

2、 孩子的吮吸也變得比較緩慢,行為和動作都放慢變弱。

3、 當孩子有出現一些犯困的行為提示吼,父母要及時接收信號,哄孩子入睡。

3、抓住寶寶睡眠時機的標誌性動作

抓住寶寶睡眠時機的動作,掌握孩子的睡眠信號,就能很有效地解決孩子"鬧覺"的問題。當孩子出現睡眠時機時,也有一些標誌性的動作給父母提示。

一般來說,寶寶睡眠時機的標誌有以下這些:

1、揉揉眼睛 2、張大嘴巴打哈欠 3、行為活動變得緩慢 4、精神萎靡,失去活力 5、表現得很疲倦 6、目光游離,注意力不集中,面無表情地盯著一個地方 7、 有一些孩子還會發脾氣,發牢騷 8、對平時喜歡的玩具以及周邊的人失去了興趣

善於抓住孩子睡眠時機的一些提示,慢慢地一步一步記錄孩子的睡眠習慣,相信各位寶爸寶媽們就能輕鬆地解決孩子"鬧覺"的問題。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RY4mm8B8wMrh2LiYut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