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 | 被雷劈啞的紗廠鐘樓,如果沒有這條留言,或許再也不會響起

2019-12-27     那一座城

咚!

一聲急促的巨響在空中戛然而止。

2005年的夏天,

一記驚雷敲在武漢臨江大道旁的鐘樓上,

這武漢人聽了近一個世紀的鐘聲,

斷斷續續地啞了,

直至乾脆沉默。

時隔十四年,

市民夏邦平每每路過鐘樓,

都忍不住駐足惋惜。

不止夏邦平,這也是很多市民的心愿:

「什麼時候才能再聽到鐘樓的聲音。」

為了讓鐘樓再次響起,

夏邦平鍥而不捨地,

不時跑去武漢城市留言板留言,

希望有關單位修復鐘樓。

終於,在今年八月有了迴音。

圖 / 武漢城市留言榜

文旅局在看到市民的留言後,

立馬把修復鐘樓的工作提上日程。

不過還沒動工,問題就來了,

修復工作該由哪個單位負責呢?

這可不是各單位間互相「踢皮球」,

確實是鐘樓的權屬比較麻煩。

圖 / 武漢城市留言榜

1999年,鐘樓所屬的棉紡廠破產倒閉,

廠區被改建為住宅小區,

2000年鐘樓也歸房地產公司所有。

而後又被公司委託給物業公司管理,

因此,雖然作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鐘樓卻不是國家直接管理的。

武昌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鐘樓屬於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

應該由鐘樓的業主和使用單位負責維修。

武昌第一紗廠辦公樓舊址。

確定下了負責維修的單位,

大家開始興致高昂地準備修復工作,

不料,又有一道牆堵住了前路。

這鐘樓不好修!

管理鐘樓的物業公司說,

之前不是沒修過鐘樓,

只不過每每修好,

一碰到雷雨天氣便又壞了。

看管塔鍾18年的朱漢昌老人,

原先是武漢第六棉紡廠的員工。

因為日漸老去的鐘樓時常出故障,

而朱漢昌從父親那裡學會了修鍾技能,

1981年,廠里便派他專職管理鐘樓。

朱漢昌老人與鐘樓。圖 / 長江日報記者楊濤

老人每個星期都要進入機房,

人工搖起總重量50公斤左右的重力砣,

將它們升起來約8米高,再緩緩下放。

依靠重力砣下墜的重力,

帶動大鐘的齒輪轉動。

如果能找回當年的機芯和重力砣,

朱漢昌說修復鐘樓的可能性極大。

「守鍾人」朱漢昌。圖 / 長江日報記者汪洋

然而鐘樓的機芯和重力砣,

在2008年的時候被物業方搬走了,

不一定找得回來。

大夥修鐘樓的熱情幾乎快被這盆冷水澆滅。

但是走過了百年坎坷路途的鐘樓,

怎麼可能就這麼輕言放棄。

這座建於1919年的鐘樓,

到今年已經走過了它的第一百個年頭,

見證了武漢第一紗廠的興衰,

親歷了中國百年的民族復興路,

也陪伴了好幾代武漢人的成長。

武昌江灘公園前有一塊紀念碑,

碑上記錄著「武昌第一紗廠」的概況。

自1915年建廠,到1923年時,

紗廠的就達到了織布機一千二百台,

紗錠八萬枚,工人幾千名的規模,

成為當時華中最大的紡織廠,

它映射出武漢近代民族企業的發展盛況。

武昌第一紗廠的石碑。

1951年紗廠完成公私合營,

1970年更名為「武漢第六棉紡織廠」,

1999年破產倒閉……

紗廠發展與時代的命運緊密相關,

也與時代下的人們緊密相關。

70年代武漢第六棉紡廠工人合影。

百年的歲月為鐘樓覆蓋上一層濾鏡,

在現代建築的包圍下,

它顯得很孤獨,然而卻不孤單。

江的對岸,

有另一座百年大鐘與它遙遙呼應

——江漢關大樓。

江漢關大樓是武漢的標誌性建築,

它直面江水,

據三江兩鎮的咽喉處。

船隻從江面緩緩駛來,

首先看到的便是江漢關大樓的身影,

聽到它悠揚的吟唱。

江漢關鐘樓內有七座不同音階的鐘,

鐘聲洪亮,穿透力極強。

樓上「江漢關」三個大字,

是曾任湖北省教育廳廳長、

著名書法家宗彝所寫。

鐵畫銀鉤,氣勢恢宏。

圖 / 圖蟲,樹下成蹊Joff

1924年1月21日大鐘落成,

1987年鐘樓已歷經半個多世紀,

衰弱的它被批准原樣修復。

2000年9月,鐘樓「退休」……

江漢關大樓籌建成博物館期間,

人們開始懷念古老的鐘聲,

於是2015年開啟了修復工作,

終於找回遺失的聲音。

江漢關鐘樓內部。圖 / 江漢關博物館

兩座鐘樓年紀相仿,經歷相似,

隔江對望,以鐘聲交流。

它們是武漢歷史的共同的見證人和守護者。

因此,才會有開頭那一幕。

市民們也想召回紗廠鐘樓的聲音,

讓對岸的江漢關大樓聽到回答。

觀江台。

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武漢市有修復江漢關大鐘的經驗,

一定也能讓紗廠鐘樓的鐘聲再次響起!

咚!咚!

江漢關大鐘的聲音仿佛從對岸傳來,

給修復鐘樓的人們以回應。

修復團隊重拾信心,

積極地與文旅局協調溝通,

也召集小區的居民開會商討,

最後在兩個修復提案中猶豫……

江漢關大樓與紗廠的辦公樓,

都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

它們不止具有建築藝術價值,

它們還親歷了中國近現代的恥辱與興衰。

江漢關大樓。

破產後的紗廠,

只有辦公樓和和鐘樓保留下來,

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是它現在的名字。

如今他作為美術館存在,

依舊活在人們的視野里,

但是市民還是執著要修好它的大鐘。

沒有了鐘聲的鐘樓,

就像失去了話筒的歌手,

失去了它的舞台與魅力。

修復團隊最終選定方案:

為鐘樓量身定做一套電子鐘!

修鐘的技術不成問題,

費用也不算昂貴,

最困難的部分是找零配件。

煙台的鐘表修復團隊來訪查看,

發現鐘樓的大鐘有5個零部件出現問題,

團隊的負責人說:

「如果原來的零件遺失或者完全不能用了,我們也可以通過研發和設計,重新做出一個新的零件出來。」

為此技術人員重新製作並更換了8個零件。

這套電子鐘花了了一個月才做好,

定做好的電子鐘被運回武漢,

安裝在鐘樓上。

12月20日,

城市上空又響起熟悉的聲音,

市民紛紛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

當鐘聲響起,

迴響的是武漢人心中共同的回憶。

當鐘聲響起,

喚起的是武漢人獨有的認同感。

現在每日的12點與18點,

大鐘準時響起,

附近的居民說:

「這鐘聲聽著悅耳,就是聽不夠。」

圖 / 武漢城市留言榜

如願以償的夏邦平,

不僅回到城市留言榜對辦理單位表示謝意,

還作了一首小詩,藉以抒情:

「過往的船夫和遊客,請告訴我這曾經熟悉的鐘聲?是否讓你想起那些往事,還有那些故人?」

咚!咚!咚!

江兩岸鐘樓的對唱,

讓人們仿佛穿越了時空,

它們以低沉的嗓音,

向我們訴說武漢的往事,

以及正在發生的,武漢人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長江日報》

2.《楚天都市報》

版權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QadRW8BMH2_cNUgKbb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