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第一天就高潮,但我要提示幾個大隱患

2019-07-23     功夫財經

文 | 維克多 財經專欄作家

科創板跟主板最大的差別,就是註冊制,目前主板市場用的是核准制。

在註冊制下,上市公司可能非常多,但股民肯買帳的公司卻未必很多。

有人連夜排隊買房,有人趕緊賣房走人,當他們擦肩而過時,彼此互道一聲:蠢貨。


昨天,科創板正式開市,開盤25隻個股全線大漲,平均漲幅141%。其中4隻個股漲幅逾2倍,N安集漲287%居首,N中微漲278%,N瀾起漲268%,N心脈漲207%;漲幅最低的N新光也上漲58%。

真的是大好河山一片紅,此情此景,讓看慣了主板綠油油一片的股民非常眼熱,恨不得滿倉跟進殺入:


但散戶躁動的另一面卻是,不少公私募基金機構紛紛選擇獲利了結,原因無他,漲太多,賺夠了!此外,這樣一波大漲也催生了許多上市公司富豪,據統計有124人由此成為億萬富翁。

科創板究竟有什麼不同?

對普通投資而言,我認為,在投資科創板之前,還是要多了解一些相關基本知識。畢竟,做好功課乃是進入市場的第一步,不是嗎?

科創板跟主板最大的差別,是採用註冊制,目前主板市場用的是核准制。所謂核准制是想上市的公司向證監會申請上市,按照要求提供一系列資料,由證監會審查並控制上市。

而註冊制的意思是想上市的公司披露自己該披露的一切,監管部門並不進行實質審查,只看該披露的是不是都披露了,對披露本身是否真實不做判斷 。

相對核准制,這是把判斷上市公司好壞的責任交給了市場,交給了法律。

在核准制下,上市公司造假的主要責任其實是監管部門的,畢竟是你進行了審核,相當於監管機構為各家上市公司做了背書。這樣的效果好不好呢?股民應該都有數吧。

從獐子島到康得新,從天神娛樂到撫順特鋼,這些年,上市公司爆雷事件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就算證監會有心監管,面對這麼多上市公司有時候也難免有心無力。何況證監會也是由人組成的,而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是不能無條件信任的,比方說下面這位:


而註冊制就要科學很多,註冊制之下,上市公司本身要承擔所披露信息完全真實的責任,提供報表的會計事務所則要承擔審計真實的責任。一旦參與投資的股民發現上市公司造假,則可以依法對上市公司進行控告並索賠。

由此,監管機構可以說是真正站到了超然的地位上,這樣一來,自然是更加利於有效監管了。

簡而言之,核准制是證監會來決定誰能上市,而註冊制則是只要符合披露要求,交易所允許就可以上市。當然,上市後股民是否買帳就是另外一碼事了,也就是說,在註冊制下,上市公司可能非常多,但股民肯買帳的公司卻未必很多。

註冊制之下,公司造假的懲罰也極重,比方說,美國股市曾經的能源巨頭——安然就因為造假,不僅公司倒閉老闆坐牢,還將給他們出會計報告的超級事務所安達信也拖入深淵。

暴漲背後的隱患

介紹完基本知識,我們再來看具體行情。

昨天,第一批吃上註冊制螃蟹的科創板公司,風頭無兩,漲幅第一的安集科技漲幅更是一度高達520%,真是大型造富機器。在一片火紅中,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暴漲的科創板可能存在不少隱患。

按理說,註冊制之下,上市公司將不再是稀缺品,可是怎麼科創板開市第一日就暴漲至此呢?而下圖這些曾在新三板表現很一般的股票,跑到科創板後更是「翻身農奴把歌唱」。對於其中邏輯,我實在難以理解!


此外,還有一家做紅外的上市公司——睿創,上市後也是大漲150%。


而在A股有兩個同行業公司,高德紅外和大立科技,前者營業額是睿創2.5倍,大立科技則跟睿創差不多,同一天他們的表現如何呢?紛紛吃了跌停。



同行業的科技公司,緣何在不同市場表現相差這麼大?這難道不值得大家深思嗎?

再看今天的市場交易情況就更有意思了:安集科技網上申購488萬股,目前散戶出貨出掉86萬股,占網上申購的17.74%,大部分散戶還沒賣;而網下申購的機構733萬股,目前已經賣出708萬股,基本出貨完畢,占網下申購的96.62%,這真是個有意思的數據。

有網友評論說,下面就看散戶遊資互毆了。

寫到這裡,我很自然地想起了那個段子:有人連夜排隊買房,有人趕緊賣房走人,當他們擦肩而過時,彼此互道一聲:蠢貨。

科創板設立的初衷,是通過新設一個註冊制的新板塊,避免很多核准制下的監管問題,進而給高科技實業提供足夠的資本,打造出中國的納斯達克來。

前陣子,國信分析師程成因為發表了關於科創板的錯誤言論被處罰:


作為一個財經專欄作者,同時也是一個普通投資者(普通人),我是多麼希望程分析師說的都是錯的啊。

最後,不管怎樣,作為資本市場上的新生事物,科創板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隱患,但我想,回到科創板註冊制的定位上來,倒也不必過早下結論,不妨交由時間和市場驗證吧!

每天第一時間討論熱點事件,透視財富生活,盡在功夫財經專屬圈子!您也可以關注功夫財經公眾號(kongfuf),了解更多財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PELHWwBmyVoG_1Zlf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