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出現哪些表現時,一定要警惕是不是胃下垂?

2019-12-14   黃穗平說脾胃

胃下垂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常伴有其他臟器下垂,多發生在體形瘦長、久病體弱者。隨著內鏡的普及和發展,代替了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胃下垂往往容易被漏診。

但近年來隨著胃下垂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大家不容忽視,形體瘦弱並有消化道症狀的人尤其要注意。

01

胃下垂的表現有哪些?

輕度胃下垂患者多無明顯症狀;中度以上胃下垂患者則胃腸動力差,有消化不良的症狀,具體如下:

腹脹不適:患者多自訴有腹部脹滿感、沉重感、壓迫感。

腹部疼痛:多為持續性隱痛,常於餐後發生,與食量有關,進食量愈大,其疼痛時間愈長,且疼痛亦較重。同時疼痛與活動有關,飯後活動往往使疼痛加重。

噁心嘔吐:常於飯後活動時發作,尤其進食過多時更易出現。

大便秘結:多為頑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同時有橫結腸下垂,使結腸肝曲與脾曲呈銳角,而致通過緩慢。

神經精神症狀:由於胃下垂的多種症狀導致患者精神負擔過重,因而產生失眠多夢、憂鬱多慮等神經精神症狀。

此外,胃下垂的患者常有消瘦、乏力、低血壓等表現。

圖源網絡

02

胃下垂是什麼原因引起?

胃下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幾點:

體質和體型:胃下垂常是內臟下垂的一個組成部分,與體型和體質有一定關係,如瘦長體型和無力型,其胃的位置就較其它體型的人低。

腹壓降低:如經產婦、腹腔巨大腫瘤摘除術後等,會使腹壓降低,從而引起內臟下垂。

其他因素:如飲餐後立即運動、過度消瘦使腹內脂肪襯墊減少,幽門梗阻患者使胃瀦留擴大、胃張力減低,等等這些都可以引起胃下垂。

總之,凡能造成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動力降低,腹腔壓力降低,腹肌收縮力減弱,胃膈韌帶、胃肝韌帶、胃脾韌帶、胃結腸韌帶過於鬆弛等,均可導致胃下垂。

圖源網絡

03

如何確診胃下垂

胃下垂確診主要依靠X線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根據站立位時胃小彎角切跡的最低點與兩側髂嵴連線的位置分為三度:

輕度:胃小彎角切跡的最低點位於髂嵴連線下1.0~5.0cm。

中度:胃小彎角切跡的最低點位於髂嵴連線下5.1~10.0cm。

重度:胃小彎角切跡的最低點位於髂嵴連線下10.0cm以上。

04

中醫如何看待胃下垂?

胃下垂屬中醫「胃下、胃薄」之範疇。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胃下的論述,如《靈樞·本髒》曰:「肉不稱身者,胃下」,「肉麼者,胃薄」,「胃下者,下管約不利」。

「胃下」是胃組織結構位置下垂的簡稱,屬於胃腑形態異常;「胃薄」是指胃壁肌層的厚度不足,也包括胃消化分泌功能欠佳;

「下管約不利」指結構上脆弱、易損傷的特點。其中「下、薄、約不利」等字即是胃下垂結構與功能的病理概括。

胃下垂主要與脾胃相關,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是本病的基本病機。

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司升清, 胃主降濁,二者升降相因,脾升胃降,升舉得當,氣機才能順暢;若脾胃氣虛,中氣下陷,無力舉托,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就會導致胃下垂。

圖源網絡

05

胃下垂該如何治療?

目前西醫治療胃下垂並沒有特效藥物,只是加強營養、鍛鍊,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個體差異來採取對症治療。

西醫對症治療

腹脹不適、腹部疼痛、噁心嘔吐等多用胃腸動力藥物、抑酸藥物、消化酶等。

中醫治療有效

中醫治療胃下垂有較好的效果。早在金元時代,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創立了補中益氣湯,後世醫家多用此方治療胃下垂。

補中益氣湯具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之功效。

方中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故為君藥。配伍黨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藥。當歸養血和營,協黨參、黃芪補氣養血;

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共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補中益氣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陷證。此症常見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弱;除了治療胃下垂,還可以治療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提醒一下,部分胃下垂病人屬於其他的中醫證型,所以要結合辨證論治,選用對應的方藥。

圖源網絡

06

胃下垂的日常生活調攝

胃下垂的患者,日常的調理也很重要。

飲食調理

胃下垂患者的飲食是其恢復的一個重要內容,宜少食多餐,進食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進食的時候要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 這樣可以將食物充分的磨碎,讓脾胃更容易消化吸收。

避免餐後劇烈運動

胃下垂患者要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在進食之後;飯後適當平躺休息有助於胃下垂的康復。

加強腹部肌肉鍛鍊

胃下垂的患者要加強腹部肌肉鍛鍊,不妨從仰臥位坐起,每天早晚各練習每3組,每組可連續做 8~10 次。初練者可降低動作標準或請人協助,如按住雙腿、牽拉雙臂等,以減少腹肌用力等。切記不可求成心切,需從小量運動做起。


活學活用

下列哪些屬於酸味食物的功效?

A.生津和胃

B.養肝護肝

C.滋陰潤燥

D.溫中祛寒

大家日常有什麼問題和心得,歡迎評論區互相討論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