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主編」解縉:把天下古今各類典籍混融於一書要多長時間?

2019-12-31     國家人文歷史

文 | 陳昂

「傳奇主編」解縉為明成祖、也為歷史展示了「傳奇速度」。

解縉等領旨之後,召集147人,開工編纂,第二年(即永樂二年)的十一月即告完成!當時完成的稿本,名為《文獻大成》,如此匆匆,其簡略粗疏可想而知。明成祖覽後,認為「纂尚多未備」,過於簡單,不符合他的原意。於是在永樂三年(1405)再命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人重新修纂,並召集了朝臣文士、四方宿學老儒達2169人,分別擔任編輯、校訂、繪圖、圈點等工作。永樂五年(1407)《大典》定稿,姚廣孝撰寫了《永樂大典表》進呈。明成祖審閱後,非常滿意,並親自撰寫了序言,讚揚《大典》「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旁搜博採,匯聚群書,著為奧典」,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於是向全國各地徵集了一大批各色善書人,開始清抄,到第二年(1408)冬天便正式完成。全書22877卷,另有凡例、目錄60卷,共11095冊,約3.7億字。確為皇皇巨著!明成祖與姚廣孝認為《大典》「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巨細精粗,粲然明備」,後世評為「上自唐虞,迄於明初,凡經史子集百家之書,以及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靡不旁搜而彙輯之,括之以類,統之以韻,是誠匯萬卷於一編,合千載於一時之巨製也」!

解縉像,清顧見龍繪

修纂《永樂大典》到底動用了多少人手,史書所記不詳,且頗多出入。《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七十三記載,《永樂大典》修成後對姚廣孝等進行嘉獎,「賜廣孝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鈔有差」。但《大典》編撰中參與的畫工、裝裱人員和文房四寶採購者、管理者、後勤服務和禁衛人員,都沒有言及。清代學者全祖望說「自纂修以至繕寫,幾三千人,緇流羽士,亦多預者」(《鮚埼亭集外編》卷十七《鈔永樂大典記》),這應該接近實際。如此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在古今中外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可以說,修纂《永樂大典》薈萃了全國各方面的優秀人才,一時「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咸集於京師」,洵為盛況。

《永樂大典》規模極大,涉及範圍極廣,發掘、彙集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勢在必行。永樂三年和四年曾各徵召過一次纂修人,徵召來的修纂人員中,大部分是地方府、縣的訓導教諭,有的甚至是布衣諸生,他們雖來自民間,卻有不少是學識淵博、富有專長的,姚廣孝等也善於「不拘一格降人才」。都總裁陳濟,江蘇武進人,以布衣身份被徵召來擔任都總裁,不僅把《大典》的體例制訂得秩然有法,而且針對修纂工作中的疑難問題,都能「應口辨析無滯」。永樂三年徵召來的滕用亨已年近古稀,學問極為博洽,尤其精通「六書之學」,明成祖曾召見面試篆書,他書「麟鳳龜龍」四個大字,又獻《禎符》詩三首,得到稱讚。除此之外,包括對民間文學、陰陽之術、星曆數學、岐黃之術、佛學釋藏等造詣高深的眾多才士都為修纂《大典》發揮了自己的專長。可謂「濟濟多士,永樂以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DVXYG8BMH2_cNUg7vA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