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後,寧波的歷史大爆發!一躍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2019-07-30     後宮地圖三千

寧波區域的實質性開發是從唐朝開始的。唐武德四年(621年)把句章縣拆分為姚州和鄞州。鄞州與越州為同一級政區,都隸屬於越州總管府(後改名為越州都督府)。武德七年(624年),廢除姚州,將其併入餘姚縣。武德八年(625年),廢除鄞州,重設鄮縣,隸屬於越州。

621年設立的鄞州,雖然存在的時間很短,但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寧波區域設立統縣政區。此後,寧波區域的發展勢頭不斷加快,特別是在三江口地區。例如,古代寧波城的標誌性建築天封塔在萬歲登豐元年(696年)左右建成。聖歷二年(699年),靈應廟從原先的寶幢山麓遷到了三江口。有學者推斷,鄮縣縣治也是在699年從阿育王山麓遷到了三江口。隨著寧波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它已經無法繼續隸屬於紹興區域,表現出強烈的獨立傾向。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為了適應新的變化,唐朝政府將寧波區域從越州剝離出來設立獨立的「明州」,明州以境內的四明山得名。明州初設時,下轄郎縣、奉化、慈溪和翁山(今舟山)四縣。天寶元年(742年),明州改為餘姚郡,至德二年(757年)重新改為明州。廣德二年(764年),原隸屬於台州的象山縣劃歸明州管轄。大曆六年(771年),廢除翁山縣。由此,寧波區域從紹興區域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政區。在宋朝人繪製的《唐十道圖》上,就標出了明州(寧波區域)和越州(紹興區域),兩者均隸屬於江南東道。

唐朝新設的明州州治在什麼地方,學者們對此一直有爭論,至今尚無定論。比較傳統的說法是:東晉時期,孫恩領導的起義軍於400年在甬江口登陸,攻破了句章縣城。雖然東晉的軍隊最後擊退了孫恩,但這個縣城已經殘破。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守將劉裕在四明山下的小溪鎮(今鄞江鎮)建造了新的句章縣城。從此,寧波區域的政治中心就從城山渡一帶轉移到了小溪鎮。到了唐朝,鄮縣縣治與明州州治最初都在小溪鎮;大曆六年(771年),鄮縣縣治從小溪鎮遷移到三江口,而州治則仍在小溪鎮。長慶元年(821年),唐朝政府把明州州治與鄮縣縣治互換,州治從小溪鎮移到三江口、縣治回到小溪鎮,並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建立新的縣署。

有學者認為,句章古城根本就沒有被遷到小溪鎮,而是依然在城山渡。小溪鎮從來就沒有設置過任何縣級以上的治所。明州初設時,其治所與鄮縣縣治同在阿育王山山腳下的古鄮城。771年,明州州治與鄮縣縣治一起被遷到了三江口。821年,唐朝政府只是把州治和縣治交換了一下位置,且縣治在原州城近南高處。就現有的文獻記載及考古發現而言,明州最初的州治位於何處仍無法確定。不管怎麼說,自從唐朝於738年設立明州之後,三江口地區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821年,明州刺史韓策在此建造了一個周邊環水的衙署建築,即明州子城。子城內是官府機構,其城外是民居。現在的海曙樓(即鼓樓),就是當年子城的南城門。到了元朝,明州子城的大部分已廢為民居。

寧波三江口地處平原地區,缺乏天然屏障的保護。韓策建造的子城,雖然為政府機構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子城外的居民依然處於「野居」狀態,很容易遭到攻擊。在唐朝即將滅亡的戰亂歲月中,鄞縣人黃晟於景福元年(892年)被擁立為明州刺史。文獻記載,黃晟最大的貢獻是修築了寧波的「羅城」,也就人們平常所說的寧波城。1993年,在寧波羅城遺址中發現了印有「乾寧五年」字樣的城磚。乾寧五年即898年,這就印證了寧波羅城修築於900年前後。由於黃晟奠定了寧波城的基礎,今天有人把他譽為「寧波城市之父」。

關於唐代寧波城(羅城)的形態結構,沒有直接的史料記載。據宋代的《寶慶四明志》記載,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重修的寧波城共有十座城門,分別是望京門、甬水門、鄞江門、靈橋門、來安門、東渡門、漁浦門、鹽倉門、達信門和鄭堰門。我們在《寶慶四明志》的地圖上可以看到這些城門的蹤跡。

唐朝於天佑四年(907年)滅亡後,中國陷入了動盪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其中,統治浙江的是吳越國。吳越國的創立者錢鏐在群雄並起的年代裡,以過人的才智打敗其他割據勢力,逐漸統一兩浙地區。吳越龍德三年(923年),錢鏐以杭州城為都城,正式建立吳越國。在吳越國時期,寧波區域仍叫明州,下轄鄞縣、奉化縣、慈溪縣等縣,還包括現在的舟山。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納土降宋,明州也就成了北宋的轄地。宋朝建立後,先後與北方的遼、西夏、金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宋朝的首都開封,北宋滅亡。次年,趙構稱帝,不久建都杭州,這就是南宋。北宋的地方行政系統,大體上是實行路、州、縣三級建制。北宋的寧波區域仍為明州,屬於兩浙路或兩浙東路,下設鄞縣、慈溪、奉化、象山、定海(今鎮海)五縣。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明州增設昌國縣,此即今舟山。

南宋時期,依然實行路、州、縣的地方行政體制,由於浙江是朝廷的所在地,一些重要的州被升格為「府」。明州起初屬於兩浙東路。到了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明州改為慶元府。其原因是南宋紹熙五年(194年),趙擴(宋寧宗)被推舉為皇帝,並且決定從第二年(1195年)啟用新的年號「慶元」。趙擴在少年時曾做過名義上的「明州觀察使」,所以當他做了皇帝,就在慶元元年的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1195年12月27日)降旨,以自己的年號來命名明州,將其改稱為「慶元」,並升格為「府」,以示皇恩浩蕩。從此,寧波區域就被稱為「慶元府」。南宋的慶元府管轄六個縣,即鄞縣、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和昌國六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元朝軍隊占領南宋都城杭州。同年三月,元軍兵臨寧波城下。元朝在寧波區域設立了慶元路總管府,治所設在寧波城內。慶元路下轄鄞縣、慈溪、奉化、象山、定海、昌國等縣。慶元路的最高行政長官共有兩人,分別是達魯花赤和總管。其中,達魯花赤由蒙古人擔任,總管一般由漢人擔任。大德七年(1303年),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也遷到寧波城。浙東道宣慰司實際上是江浙行省的派出機構,管轄著慶元、婺州、衢州、紹興、溫州、台州、處州七路的軍政事務,其長官都元帥的級別為從二品,而慶元路的達魯花赤和總管都是正三品,因此,慶元路總管府受到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的管轄。

元至正八年(1348年),「世以販鹽浮海為業」的黃岩人方國珍「聚眾數千人」,如武裝反抗元朝,最終占據了今台州、溫州和寧波三個區域,並將自己的總部設在寧波城(在今中山公園一帶)。但方國珍無遠大理想,對元朝時降時叛,滿足於做個割據浙東的土皇帝。他以自己領導的起義軍為資本,不斷要挾元朝統治者。而元朝統治者為了籠絡和拉攏方國珍也一再滿足他的要求。最後,方國珍成為元朝江浙行省的左丞相,並被封為衢國公。相反,比方國珍稍晚舉起反元大旗的朱元璋卻野心勃勃,不斷擴張勢力,於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自立為吳王,同時千方百計地對方國珍施加軍事壓力。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部將湯和率軍長驅直入,占領寧波城,方國珍帶領殘部逃入海島。這年年底,走投無路的方國珍被迫向朱元璋投降。

元朝建立後,為了防止民眾反抗,大拆城牆,寧波也未能倖免。寧波地方史志記載道:「元初,隳天下城池,垂六十餘年,居民侵蝕,漸為坦途。」元朝末年,寧波「故城久廢,室其址者數百家」。方國珍在台州率眾起義時,駐守在寧波城的元朝官員浙東道都元帥納麟哈剌為了防備方國珍,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著手修築寧波城。這次修築的寧波城,周長「十八里」,城牆高「一丈八尺」,共有六座城門。當時的元朝官員劉基(後來成為朱元璋的開國元勛)還專門撰寫了一篇讚美納麟哈剌的文章。但新建的寧波城牆並未擋住方國珍的軍隊,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納麟哈剌打開城門將方國珍迎入城內。方國珍占據寧波城後,繼續修築城牆。當時的寧波著名文人烏斯道將此作為方國珍的「德政」而大加讚頌。清代寧波學者全祖望也高度評價方國珍的修城之舉,認為正是由於方國珍,後來的寧波城才能有效地防禦倭寇和海盜的侵擾,他寫道:

「吾鄉府城,因元初隳天下城池而壞者,雖築於納麟之手,而亦至方氏始完。不然,嘉靖以後,王直、徐海之亂,茶毒更有不可言者矣。」

貧苦出身的朱元璋以推翻元朝為己任,當時寧波區域的名稱「慶元」寓含著「慶賀元朝」之意,所以,「慶元」這個名稱對朱元璋來說是非常犯忌的。因此,明洪武元年(1368年),剛被朱元璋軍隊占領的寧波區域就被改名,恢復唐宋時的「明州」稱法。不過,「明州」之名與朱元璋建立的王朝「大明」國號相同,這極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因而一些官員建議另取新名。由於寧波區域設有定海縣(今鎮海),於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就把明州改為「寧波」,意為「海定則波寧」,「寧波」之名便沿用至今。明朝的寧波府管轄鄞縣、慈溪、定海(今鎮海)、奉化和象山五縣,而當時的餘姚縣屬於紹興府、寧海縣屬於台州府。

明朝的寧波城規模宏偉,明代寧波地方志這樣描述道:

「本府據甬水為城,南匯它泉,北源姚江,合流桃津,峙為崇築。高二丈五尺,址廣二丈二尺,面一丈五尺,周圍二千二百十六丈,延袤一十八里。闢為六門,東曰靈橋、東渡,南曰長春,西曰望京(舊名朝京,名迎恩),北曰永豐,東北曰和義(舊名下卸,又名鹽倉)。其四門可通輿馬,獨西、南為漕運水路,新設重門,外設釣橋。門各有樓,羅以月城。城之上有敵樓四十六,雉堞三千五百六十四,警鋪六十五。外為濠,自北至西南環繞,通二千一百四十四丈。自和義抵北永豐門,通三百四十三丈,濱大江,不設。」

當然,在整個明朝,寧波城經過了多次修繕,特別是以下幾次:洪武六年(1373年)、洪武十四年(1381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萬曆十九年(1611年)和崇禎十年(1637年)。

總結

縱觀從唐長慶元年(821年)到1912年清朝滅亡的一千多年歷史,寧波城一直是府(州)治的所在地,可謂千年府城。在此一千多年的歲月中,寧波城雖然經歷了多次修繕興築,位置卻並沒有移動過,始終位於三江口。由於奉化江、餘姚江、甬江這三條河流的限制,寧波城的城市形態比較固定,其城市內部結構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斯波義信曾概括道:

「(寧波城內)官吏及相關的紳士階層(士大夫)占據了北部及西部一帶,形成了所謂的『高級住宅區』。也就是說,從東渡門到西門一帶東西方向的『大街』北部被庭園面積很大的州政府(後為『府』政府)、寧紹台道廳(清朝)、縣廳、府廳所占據,而府廳前面的街道與『大街』相連處則建了鼓樓,顯示出那裡是市中心,『則水碑』也建在附近的水渠中。

「『大街』南面空間廣闊,鼓樓大街和南大路這兩條主要街道向南延伸,並在盡頭處交匯成條穿過南門的大道。在這兩條街的兩側建有府學、縣學、大廟、府城隍廟、縣城隍廟和天封塔,可知這一中央地帶展現了高品位的文化及形式上的中心地特徵。

「那麼,這裡位置最好、最風雅、地價最高的區域在哪裡呢?那就是從鼓樓大街西側到南門這一區域。這裡有名為月湖和日湖的水庫,能夠最先使用從它山堰經水渠送過來的水庫水,而且城西排水開墾的平原及其前面丘陵一帶大片水田的產量極高。宋代以來作為望族義莊(同族的土地財產)的穀倉就位於內城的西部,表明住在城裡的地主曾選擇在這裡居住。

「月湖的周圍還集中了許多宋代至清代的大學者們修建的書院,其中明末大藏書家范欽的私立圖書館『天一閣』很出名。總之,明代寧波地區考取進士者就有598人之多,這在全國300多個府州中排名第十。因此,這裡是學者、大官吏及有錢人住宅集中的文教地區。」

「在寧波,官僚、士大夫階層及工商階層各自擁有一定的地盤空間,從而形成了共生共榮的局面。在都市內部有兩個中心區域,即官僚土紳區和工商業區,這種兩個區域共存的形式在宋代以後的都市發展中反而成為常態。

「而在寧波城內東側的工商業區,有兩三個官署:府內的都商稅務、市舶司及市舶務(都在1567年廢除)位於東渡門及靈橋門的內側,繞過城牆處的市舶門是朝向江廈碼頭的來遠亭(從事貿易船隻的檢驗地)。」

參考文獻:《寶慶四明志》《延祐四明志》《乾道四明圖經》《嘉靖寧波府志》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ucKRGwB8g2yegND3M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