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新老三巨頭,讓帝國走向最鼎盛的輝煌

2019-08-04   後宮地圖三千

我們都聽說過「獨裁者」這個詞,它就是從羅馬來的。共和制下,羅馬通常情況下的政府首腦是兩名「執政官」,他們的權力完全一樣,但遇到特殊情形,如國家處於危急存亡之時,則由一人獨掌大權,為期六個月,這人就叫「獨裁者」,或音譯作「狄克推多」。

這種獨裁者的權力比國王差不了多少,要是得到了手,大概沒有誰不想輩子留在手上,但基於羅馬的法律,獨裁者們總是老老實實期滿就卸任,直到公元前82年才出現了第一個「終身」獨裁者——蘇拉。

蘇拉與馬略

蘇拉是羅馬大將,貴族出身,屢立戰功,名聞羅馬。與他齊名的還有另一員同樣戰功卓著的大將叫馬略,他們是當時羅馬最明亮的兩顆將星。但他們彼此的立場卻很不相同,蘇拉喜歡和元老們呆在一起,馬略卻站在平民騎士們一邊,這樣,他們之間的矛盾無形中就上升為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了,兩人各為一方的首腦,兩個人之間不斷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爭鬥一直是比較平和的,直到有一件事使他們的口舌之爭惡化成了血腥屠殺。

這件事的起因是這樣的:亞洲有一個叫米德希達梯六世的國王起來反抗羅馬,在羅馬的領土上攻城略地,勝績連連。羅馬決定派大軍鎮壓,這是一個好機會,他們兩人都自信只要出馬便會一舉征服敵人,成為凱旋英雄,不僅如此,他們還知道,一旦大軍在手,便大權在握,什麼事干不來!同時,亞細亞的富庶他們豈不知?征服了那裡無異於攀上了金山銀山。兩人用盡一切手段去搶這個美差,不但用口去爭論,還用劍去爭論。

先是蘇拉取得了勝利,他殺了大批「馬略黨」,把馬略本人也趕到非洲去了,他以為大事已定,便率軍鎮壓米德希達梯王去了。但馬略豈會甘心失敗?不久就帶著一支軍隊氣勢洶洶地打了回來,占領了羅馬城。他宣布蘇拉和他的支持者們為「羅馬人民的公敵」,掀起了一場新的屠殺。

此時蘇拉正與米德希達梯王作戰,無暇顧及後院。但這是暫時的,待到擊敗米德希達梯王后,他率領勝利之軍回到了羅馬。這時馬略已經死了,他的支持者們無力抗擊蘇拉大軍。羅馬頓時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屠宰場,被屠宰的不是豬,而是羅馬人民。

蘇拉的「公敵宣告」遠比馬略殘酷:只要某某人告密說某某人是馬略派,那人就會立即被宣布是「羅馬人民的公敵」,他的財產一半獎給告密者,另一半充公。這樣的財產簡直太易得來了,上百名元老、各級官員、有錢人被宣布為公敵,失去了一切,另些人則得到了一切。許多人被殺只是因為他們犯了一個錯誤——太有錢。

許多元老被殺了,剩下來的要麼是蘇拉死黨,要麼看見蘇拉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蘇拉完完全全地控制了元老院。通過元老院,他得到了一個這樣的稱號—終身獨裁官,他是第一個獲得這一個稱號的羅馬人。

在他的獨裁之下,原來屬於公民大會的許多權力重新回到了元老院,保民官再也沒有原來的權力和威風了。這時的羅馬顯然與原來共和制的羅馬不同了,它不再是「共和的」,而是「專制的」但蘇拉不是世襲君主,他也沒有這樣的妄想,當夠了獨裁者後,他退休了,回到了自己的莊園。他把權力交到了元老們手中。元老們沒有蘇拉的力量,失去權力的平民又一次起來反抗了。他們的領袖有兩位:龐培和裘力斯·愷撒,他們將在羅馬掀起一場大風暴。

老三巨頭

我們在前面講羅馬人的起源時已經談到過了愷撒,伊尼阿斯的兒子就叫裘力斯,裘力斯·愷撒是他的後裔。龐培則是一位偉大的將軍和征服者,被稱為「征服者龐培」。這時,還有第三個人也很有勢力,就是斯巴達克起義的鎮壓者克拉蘇。他靠蘇拉的公敵宣告發了大財,又鎮壓了把羅馬人嚇得半死的斯巴達克起義。這三個人湊在一起組成了「前三頭同盟」,控制了羅馬,輪流當執政官。執政官期滿後又去各地做起最肥的「總督」來但克拉蘇做了總督不久,在與亞洲的帕提亞人戰鬥時被徹底擊敗,他統領的3萬羅馬大軍中有2萬人被殺,1萬人被俘,這些做慣了奴隸主的羅馬人現在要到伊朗做奴隸去了。至於克拉蘇自己,帕提亞王聽說他愛錢,就用熔化的金子灌進了他的喉嚨。

現在「三巨頭」剩下「兩巨頭」,但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他們到底誰做老大呢?結果,愷撒戰勝了龐培,統兵進入羅馬。元老院原來是支持龐培的,愷撒來後嚇得要死,愷撒沒殺他們,只要他們聽話,保住了頭就萬分慶幸的元老們忙不迭地答應了。他們先答應愷撒做整整十年的獨裁者,過兩年又答應他做了終身獨裁者。

愷撒掌握了一切大權,做了所有大官,包括大元帥、執政官、監察官、最高祭司等,甚至有了「祖國之父」這樣一個闊得嚇人的官銜。

這與專制君主差多少呢?所以在羅馬人人都以為愷撒就要做國王了,羅馬歷史悠久的共和制就要完蛋了。這種懷疑導致了愷撒的毀滅,公元前44年,兩個熱愛共和的貴族布魯托斯和卡西約在元老院把愷撒刺死了,他們都是愷撒的好朋友。

愷撒雖然死了,但他的事業並沒有死去,繼承他的事業的是他的乾兒子,他姐姐的兒子屋大維。

新三巨頭

撒死後,18歲的屋大維立即結束學業來到羅馬繼承了愷撒的職位,並與愷撒的兩個部將馬克·安東尼和雷必達結成了同盟,史稱「後三頭同盟」。

這三個人合在一起後勢力無敵,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愷撒報仇,瘋狂報復殺害了愷撒的元老貴族們。在他們所殺的元老之中有西塞羅,他是古羅馬、也是古代西方世界最偉大的演說家與作家之一。他是被雷必達的人殺死的,雷必達不但殺了他,還把他的頭和手帶回羅馬示眾。

被羅馬人殺死的另一個偉人是偉大的科學家阿基米德,他是敘拉古人當羅馬士兵衝進他的房間時,正在做科學實驗的阿基米德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請讓我做完這個實驗!」但羅馬士兵沒有任何憐憫心,還是一劍砍下了阿基米德的頭顱。

肅清內敵後,三巨頭又要一決高下了。雷必達首先退出了角逐,退到他的老窩非洲去了。屋大維和安東尼誰也不服誰,屋大維統治著羅馬西部,安東尼統治著包括埃及在內的東部。按軍力與作戰經驗,安東尼占據優勢。但這時,一個浪漫故事改變了一切。

埃及的國王是位女士,是古代大大有名的美女,名叫克莉奧佩特拉。她先是用美色征服了偉大的愷撒,並和他生了兒子愷撒里亞,還到過羅馬,憑她的天姿國色征服了羅馬的男人們。後來愷撒死了,她回到了埃及。這時,另一個人安東尼闖入了她的生活。他們很早以前, 當安東尼還是愷撒部將時就相識了,安東尼早就默默地崇拜她。現在總算夙願得嘗,豈有不大享艷福之理?他整天沉醉在美麗女王的溫柔里,把羅馬拋到了九霄雲外,為了表達他對女王無盡的愛,甚至宣稱要把他治下的羅馬領土全部送給女王的兒子們。

這下羅馬人發火了,他們宣布安東尼是祖國之敵,向他和埃及女王宣戰。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維同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的聯軍會戰於希臘西海岸。正當戰事激烈之際,女王突然率領自己的艦隊臨陣脫逃,安東尼看見了,竟然丟下自己正在激烈戰鬥的艦隻,追趕女王,一直追到了埃及,那些被他丟下的軍隊的命運可想而知。

這場戰爭的結局也可想而知。先是安東尼聽說克莉奧佩特拉自殺了,毫不猶豫地把短劍刺進了胸膛,但在他死前,他才知道這位美女騙了她。這位把安東尼迷死了的女王又想用美色引誘屋大維,可惜屋大維不吃這一套,想把她弄到羅馬,作為戰俘套著鐵鏈子遊街。女王聽到這消息,把一條劇毒無比的尼羅河小蛇放在了她迷人的胸脯上……

我們可以在莎士比亞的劇本《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中看到這樣一幕慘劇。屋大維勝利後開創了羅馬歷史的一個新時代——帝國時代。

帝國時代

羅馬已經沒有人和屋大維爭權了,他成了無可爭議的統治者、羅馬實際上的君主,他被授予「奧古斯都」和「皇帝」的頭銜。這奧古斯都的意思就是「神聖」,而皇帝原意是「凱旋將軍」,譯成皇帝也許並不十分恰當。屋大維自己也並不想做名分上的皇帝,他喜愛的頭銜是「元首」,它的原意是「第一公民」。

在屋大維的統治下,羅馬步入了黃金時代。

他對原來的羅馬共和國進行了深刻的改革,如建立了新的貨幣制度和郵政體系,制定了相當完整的法律制度,罷黜了原來那些掠奪成性的總督,把全國分成行省,行省的長官由他牢牢控制,嚴懲貪官污吏。這些措施到了旁人那裡也許行不通,因為統治者們要求別人不貪往往是為了自己貪的更多,他的部下必然會上行下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但是屋大維本人就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在他以身作則的帶領下,全國上下煥然一新。

屋大維的統治為羅馬帶來了「羅馬和平」,這就像中國的「貞觀之治」或「康乾盛世」一樣,是西方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幸福時代。

屋大維雖說號稱奧古斯都和「皇帝」,這皇帝畢竟是帶引號的,稱不上是名副其實的皇帝,所以羅馬改革的最後一步是帝制的真正確立。

屋大維死後沒留下兒子,他的位置交給了繼子提比略,可惜的是這提比略與繼父大不相同,是個暴君兼壞蛋。他以後的三個君主卡里古拉、克勞狄和尼祿同樣不是好東西,其中最後一個尼祿最壞,他也是整個古羅馬,也許是整個古代西方最壞的君主。除了殘暴不仁,他做了兩件使他「永垂不朽」的事:一是他先和自己的親娘睡覺,她叫小阿格麗品娜,繼而又殺了她;二是純粹為了閒著沒事幹在羅馬城大放其火,燒毀了半個羅馬,他則在火光中彈琴取樂。他的這些倒行逆施終於搞得天怒人怨,被羅馬人宣布為「祖國之敵」,被迫自殺了。

所幸的是屋大維建立起來的帝國的基礎實在是牢固,被這樣四個昏君折騰了整整一百年後居然沒倒台。以後繼任的五個皇帝一個比一個好,把羅馬治理得井井有條,踏上了繁榮的頂峰。這五位賢帝的名字如下: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庇護、馬可·奧勒留。馬可·奧勒留是西方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皇帝——他除了是一個偉大的皇帝,還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上面這些君主們,雖說實際上都是皇帝,但名義上都不是,到誰才成為了第一個實至名歸的皇帝呢?——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本是個近衛軍軍官,上台後,他把屋大維的元首稱號正式改稱「君主」,採用了真正的君主制,叫「多米納特製」。他向東方君主們學習,穿上了絳紅色、中間織著金絲的緞袍,命令所有的臣民見他時都要像見中國的皇帝一樣雙膝著地下跪。甚至還在宮裡養了許多宦官,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皇帝。

他的繼任者們也成了他這樣的專制君主,但在他們做的事之中,除了原來那些征服、屠殺之類的外,還有另一件事值得一記,就是讓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

基督教本來只是現在的巴勒斯坦地方的一個小教派,後來在羅馬帝治者們的殘酷迫害,還殺了它的教祖耶穌。後來在君士坦丁一世、狄奧多西一世兩人的努力下,終於成為了羅馬的國教。公元380年,狄奧多西頒布敕令,命令所有的羅馬人都要成為基督的信徒。後來進步規定凡信仰其他宗教的都是叛教行為,要遭受懲罰。從此,基督教就控制西方精神世界,直至現在。

但等到這位狄奧多西掌權時,羅馬帝國已經是日薄西山了。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東哥特人像洪水一樣湧進羅馬帝國。此前,羅馬帝國已於395年被狄奧多西分給了他的兩個兒子,分別是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

蠻族紛紛進入後,原來的帝國中心強大無比的羅馬城變成了蠻族海洋中的葉孤舟。公元476年,西羅馬的最後一個皇帝小羅慕洛斯·奧古斯都路斯被日耳曼僱傭軍首領廢黜。至此,西羅馬帝國滅亡了,這實際上也是羅馬帝國的滅亡,因為西羅馬才是羅馬帝國的正統,東羅馬則與原來的羅馬帝國完全不同,不再屬於西方,而是一個東方式帝國了。

羅馬時代結束了,西方歷史至此走過了它最輝煌的時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