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房裡不可或缺的角色:產科醫生&助產士&麻醉師,一起來了解下

2019-09-06   杭州瑪莉亞母嬰

產科醫生2名、助產士2名、麻醉醫師1名、新生兒醫生1名,這是一個孕婦在正規醫院分娩時的標配,這些職業醫務人員通通都是孕婦的後援軍,所有的准媽媽都不是一個在使勁兒,她們會一直陪著你,當然,還有你愛人和你的家人。

助產士——孕婦生命的守護神!

俗話說,助產士是產房的「媽媽」,產科醫生是「爸爸」。意思就是說,如果是順產,一切由助產士說了算,但一旦出現意外狀況時,就輪到產科醫生登場了。作為產房中始終堅守在第一線的人,助產士不僅需要敏銳地發覺異常,及時上報,在醫生趕到後,她們還要作為醫生的「助手」,嚴格執行醫囑,幫助產婦轉危為安。

助產士為產婦接生,在產婦分娩過程中,通常需要兩個助產士配合,一個負責接生,一個負責護理產婦與新生兒。接生的助產士的主要工作是指導孕婦生產,將胎兒信息及時反饋給產婦,鼓勵產婦,而護理的助產士則會給產婦擦汗,喂水。

產婦生產後會被推入觀察室觀察一段時間,確認無異常後再轉入病房。如果出現意外,則立即呼叫醫生。隨著二胎政策開放,婦產科醫院接收的高齡產婦越多,出現易流產、瘢痕子宮、前置胎盤的風險也隨之加劇。不同於一般的護士,助產士的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關係著母嬰的安危。在產房裡,助產士可以說是半個醫生加半個護士;她是第一個從「你」世界路過的人;她守望著生命之花的自然綻放,迎接新生命的第一聲啼哭。 

對於許多產婦來說,產房可能是一個充滿痛苦回憶的地方,生產後,她們早已經精疲力盡,甚至無暇感受初為人母的喜悅。但是,在這段艱難、兇險的旅途中,始終有助產士陪伴著她們,為迎接新生命、保護女性與家庭健康做著很大的貢獻!

麻醉,其實是一門綜合學問!

麻醉進入產房是現代化產房管理模式引入的結果,可以有效地減輕產婦的痛苦,保證母嬰安全。很多人對於麻醉都不太了解,覺得麻醉就是打上就不疼了,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麻醉師:大多數人對於麻醉的感官認識確實是這樣的,其實麻醉是綜合性的學科,它需要麻醉科醫生具備內、外、婦、兒、麻醉等多學科知識,在手術麻醉及急救中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分娩過程中,情況瞬息萬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當出現危險狀況時,有效並準確的救治及麻醉,這對母嬰安全是非常有利的保證。

問:無痛分娩是怎麼樣來操作的,可否系統講解一下無痛分娩的步驟?

麻醉師:無痛分娩是麻醉的範疇,操作同手術時椎管內麻醉相同,但劑量和濃度上有很大不同。在新世紀,無痛分娩是針對每一個患者量身定製,根據患者全身和產科情況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大多數採用的是首次給藥+持續給藥的方法。分娩鎮痛可以讓准媽媽們不再經歷疼痛的折磨,減少分娩時的恐懼和產後的疲倦,讓她們在時間最長的第一產程得到休息,當宮口開全時,因積攢了體力而有足夠力量完成分娩。

問:無痛分娩就是一點都不疼嗎?

麻醉師:對於產婦來說,每個階段需求不一樣,對於麻醉的需求也不同,而且對於個體來說有較大的差異。比如有的產婦,進入產房以後精神狀態如果過於緊張、恐懼、焦慮,也會增加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的產婦第一產程體力消耗比較大,但是上無痛之後她能夠很明顯的感覺到不疼了,就可以舒服的睡一覺,醒過來以後已經有充足的體力接下來的產程就會很順利。所以在施行分娩鎮痛時原則是要考慮不影響產程和胎兒安全的原則下,通過嚴格地給予鎮痛藥物,不影響子宮規律性收縮,即可阻斷分娩時的痛覺神經傳遞,從而達到避免或減輕分娩痛苦的目的,把分娩疼痛降到最低,但保留子宮收縮和有輕微痛感。所以確切地說,無痛分娩的無痛也不是絕對「無痛」,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很難做到絕對不痛,只是設法減輕疼痛,讓疼痛變得容易忍受。

問:有沒有什麼人群是不適合做無痛分娩的?

麻醉師:大多數產婦都適合於無痛分娩,但是如有藥物過敏、腰部有手術外傷史的產婦應向醫生諮詢,由醫生來決定是否可以進行無痛分娩,同時有麻醉禁忌症以及凝血功能異常的產婦,就絕對不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了。另外一種就是主觀意識非常抗拒的產婦,我們也不會給予分娩鎮痛。

產科醫生,為母嬰保駕護航!

懷孕+分娩,每一分鐘都瞬息萬變,稍有不測,後果難以想像。從決定手術到麻醉,再到手術進行,胎兒從母親的子宮中分娩出來,產科醫生要經歷太多太多這樣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一般是60分鐘左右。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就要緊急處理。「5分鐘即刻剖宮產手術」也被稱為「黃金5分鐘」搶救,主要針對那些在分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緊急情況,比如子宮破裂、胎兒臍帶脫垂、胎盤前置血管破裂等短期內可能危及胎兒生命的意外事件,醫院需要組織多科室搶救團隊,進行聯合急救。

順產時側切會陰、剖宮產剖腹、剝離胎盤、縫合創口以及分娩時產婦遇到的各種難產徵兆、產後異常都是離不開產科醫生的!遇到高危妊娠的孕婦,新生兒出生後還要被轉移至兒科進行進一步觀察,接受新生兒兒科醫生的複查。

遇到疑難手術哪怕是手術過後,醫生們也沒有放鬆。一台手術下來,第一件事就是科內醫師進行術後總結,必要時聯合兒科、麻醉科的高年資醫生進行術後總結,研究如何通過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效率,為產婦和新生兒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每個女人在孕育和生育過程中都是偉大的,承受著難以想像的「不易」,因此尊重生命,呵護生命對產婦來說就是一種本能。而這種本能,就要求產科醫生在患者診治過程中更細緻一點,在手術過程中更嚴謹一點,在跟患者和家屬的交流過程中更耐心一點,這些都是產科醫生的神聖職責。

如今,許多的職場女性會選擇推遲生育年齡,往往30歲以後有了一定生活基礎再要寶寶,但產科醫生還是建議女性在22到30歲之間生育是最佳的,可以跟孩子一同成長。「你不做母親你永遠是一個小女人,一旦做了母親,經歷過孕育-分娩-養育的過程,你就會自我完善,也在不斷強大自己來保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