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一日三餐能有多奢侈?

2019-12-07     後宮地圖三千

所謂「王天下者食天下」,至清代,紫禁城那金碧輝煌的宮廷中,膳食越發精美講究,到清乾隆弘曆在位期間,全國各地的名優、土特產品按年、按季、按月,以各種名目進入清宮。採辦皇帝的飲食材料還經常要向宮廷金庫支銀,在市場購買新鮮的魚、肉、時蔬。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廷規定,

「內廷等用豬、雞等項,派膳房官員向光祿寺領銀二萬二千兩買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將這項銀兩增至三萬兩,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御膳房每年實銷三萬數千兩,平均每天用銀近百兩。這是什麼概念?《紅樓夢》中劉姥姥說,20兩銀子夠莊戶人家用一年。那麼,皇帝這一天近百兩的銀子究竟是怎麼「吃」出去的?

清代宮廷事務管理機構稱內務府,其下屬的御膳房總管皇帝每日的早、晚兩膳。皇帝平時一人單獨用膳,但沒有固定的用膳地點,經常是皇帝起居的宮殿,或是在皇帝辦公的地方臨時擺膳桌就餐。在皇帝隨行的人員中,就專門有一位御膳房的太監背著皇帝的餐桌隨侍在旁。皇帝的御膳房分內膳和外膳,設灶一百多眼,有廚役約三百名。平時菜品多由外廚房做成,然後用挑盒送到內膳房。內膳房備有多件炭箱,上面置放鐵板,所有菜品都用粗瓷碗盛好,放在鐵板上加溫備用。皇帝「傳膳」的旨令一下,立即擺桌、用膳。

當然,這時候端到皇帝眼前的膳食早已從粗瓷碗脫胎換骨成精緻的食器。根據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宮內務府的《膳底檔》記載,我們可以了解皇帝每天的早膳是什麼樣的規模:


正月十六日印初二刻(早晨5點30分),請駕伺候,冰糖燉燕窩一品,用春壽寶蓋盅奉上。這是皇上早起用的補品。卯正一刻(早晨6點15分),皇帝在養心殿東暖閣進早膳,以專用的填漆花膳桌擺膳,桌上有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一品、用五福琺琅碗盛的酒燉肉燉豆腐一品、清蒸鴨子糊豬肉鹿尾攢盤一品,在這些用色彩艷麗的琺琅食器盛放的華貴大菜中間,配的是用黃地暗雲龍紋瓷盤盛的竹節卷小饅首。皇上早上用的湯膳則是用金蓋的五穀豐登琺琅碗盛的老米水膳(類似今天的米粥)。

此外,還有眾嬪妃們進奉的琺琅葵花盒小菜、琺琅銀碟小菜。這些都是供皇帝一人吃的,另外還要設有「額食」四桌,即皇帝賞賜嬪妃用的膳食,擺有羊肉絲、奶子、餑餑、盤肉等三十多道菜品,均由圖案吉祥的精緻食器盛擺。

這是大清皇帝在普通的一天用的普通的一次早膳,飯食之華美自是尋常人家不可比,食器之講究更彰顯皇家之華貴。我們今天鑑賞一件乾隆時期的白玉錯金碗、粉彩花卉攢盤或者琺琅彩瓷碗,驚嘆於其精美的工藝、華貴的氣質,將其作為藝術品來欣賞、玩味,何曾想過,當年皇帝只是用它吃飯而已。

琺琅器因其色彩鮮艷明快、雍容華貴而深為清宮廷所喜愛,琺琅質的食器自然是清皇室所常用。

琺琅器是指將多彩的琺琅釉燒制於金屬胎表面的工藝製品,大約在元代時從歐洲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制,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中國的著名工藝「景泰藍」就是此時產生。清代康熙年間,中國匠人將這琺琅裝飾手法轉到瓷胎上,於是,華麗的「琺琅彩瓷器」誕生了。

那麼,這樣的美器又該盛什麼樣的美食?

在以奢靡著稱的慈禧太后的膳食單上,有這麼一道菜品:將綠豆用特別的方法泡發成短而粗的豆芽,掐去頭尾,只留其中短杆,再用針在豆芽杆中扎孔,注入特製的調味雞肉茸、豬肉茸,如此重複操作,將千百上萬根注入了肉茸的豆芽做成菜品——設想一下,將這道無比精細、繁瑣「醋烹掐菜」盛在華麗的琺琅盤中,那景象該是能贏得挑剔的慈禧太后的認可吧。

食之精美自是常人所喜愛,食之鋪張更是皇帝之追求。我們不妨來看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的一次宮廷盛宴,據史載,在清代宮廷的節慶筵宴中,最具規模的就是這次在乾清宮舉辦的「宗親宴」。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臘月,北京城已經洋溢著臨近新年的喜慶,紫禁城中更是瀰漫著歡樂的氣氛,因為皇帝下了特諭:凡清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以下十代宗室子孫,正月初十要齊集乾清宮普宴「宗親」;宗室王公中沒有頂戴的,給予頂戴,五品以下及閒散人員,一律給予四品職級。這可真是皇恩浩蕩。離筵宴還有一個月,乾隆帝就下旨對筵宴程序、肴饌品種、桌張安置、賞賜物品、赴宴者所穿服飾等,一一明確奏准。臨近筵宴日期,乾隆帝又於正月初三、初六、初九先後三次發下諭旨,具體設定了有關筵宴的各種事宜。

到了正月初十這天,只見乾清宮裝飾一新,乾清宮外東西廊下,設擺清代宮廷雅樂「中和韶樂」的各類樂器,殿外列有茄吹、雜技、百戲等表演舞隊。乾清宮丹陛正中支張著黃色的落布,幕前的站案上設銅鍍金的大酒瓶、酒罐、酒提等大宴用品。乾清宮前甬路下東西各置桌案,上擺賞賜之物。乾清宮就近搭設藍色涼棚十個,備放宴席物品與餑餑。宮殿內以及殿外廊下直至殿外甬路兩旁,已整齊有序地擺下兩百六十七張宴桌,宮內外好一番大宴將啟的隆盛氣氛。

大宴的中心當然是乾清宮大殿,殿正中地坪台的寶座前,今天增設了一張皇帝金龍大宴桌,宴桌上鋪圍著黃緞繡金龍鑲寶石的桌案圍罩。宴桌上靠近座位處正中已經為皇上擺下金盤、金碗、金碟、金勺、金鑲象牙筷等進食餐具。餐具左邊擺著奶餅、奶皮及乾濕點心;右邊則擺著醬小菜、水雍菜、芥菜纓、青醬等佐餐調料。餐具前,八路膳食已然由近及遠地鋪開:頭路正中擺四座金頂纏松枝的松棚果罩,內放青蘋果,以求大清社稷平安,兩邊各擺一隻插有鮮花的花瓶;二路擺有華麗精緻的琺琅高足碗九隻,內盛品種多樣、凝脂裹翠般的蜜餞食品;三路擺瓷質折腰碗九隻,配以各式滿洲餑餑、各色點心;四路擺紅雕漆果盒兩副,盒內還盛有微型果盅十件;五路至八路則擺放冷膳、熱膳和雜色相和的群膳共四十品,關東鵝、野豬肉、羊肉、魚、野雞、孢子肉等精製的菜肴配以各色華麗多彩的琺琅食器、形質精美的瓷質食器,更將皇帝大宴桌繪成一幅無與倫比的美食美器之畫卷。

辰正二刻(早晨8點30分),74歲的乾隆皇帝乘暖轎從養心殿駕臨乾清宮,乾清宮內外赴宴列席的五百多名王公大臣這時已經在殿外正門兩旁按輩份等級序立恭候著。乾隆帝在悠揚的中和韶樂聲中走上寶座坐定,看著殿內外這一眾恭身肅立的朝服頂戴,胸中定然生出對自己文治武功尤為自負的豪情。乾隆中期,清代國勢達到極盛,國庫資金充盈,社會經濟繁榮。乾隆這次大規模的盛宴當真是應時而為,既可凝聚皇族核心力量,又是彰顯自己治下的朝廷實力。

皇帝落座,筵宴正式開始。在御前大臣的引導下,眾王公、貝勒、貝子等,在贊禮官的引導下,依次來到殿前向乾隆行三跪九叩禮。再經過一系列繁瑣的禮儀,宴席便以皇帝進奶茶開始了。對於清廷來說,這是滿族先祖留下的飲食傳統,故而尤為重要,一直保留。飲奶茶的茶具也相當講究:皇帝飲奶茶要用白玉嵌紅寶石的奶茶碗;殿內、殿外廊下的王公要用玉奶茶碗,其他赴宴者也要用精美的瓷質奶茶碗。

飲過奶茶,才用食膳。筵宴中,各王公桌上的肴饌雖比不上皇帝大宴桌,且有明確的等級規格——乾清宮殿內和殿外廊下所擺的七十二桌要用一等肴饌,以下的二百多桌則用二等饌——但同樣內容豐富、製作精美、食器考究:二百多桌、五百餘名與宴者面前都是銀碟、青龍瓷盤盛肉,精緻的螺螄葵花盒盛小菜,規格極高的青龍瓷碗、八卦雲鶴瓷碗盛湯;一等席用銀錯金萬壽字火鍋,二等席用錫制火鍋。筵宴間,南府藝人雜技、百戲不時演奏湊趣,至戲演畢,筵宴禮儀即告結束。整場宴席真箇金盤共玉碗齊舉,藝戲與雅樂同鳴,一派天降鐘鳴鼎食、地顯富麗堂皇之氣象。

「吃」在大清是一個尤其重要的事。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時,經濟短缺,「素無積儲」,「吃飯」成了最大困難,所以「吃」也是戰爭年代的最高禮遇。努爾哈赤、皇太極經常舉行各種宴會,以團結、籠絡人心。比如打勝仗後的物賞宴、慶功宴,政治聯姻的喜慶宴,降兵投誠的招待宴等,名目繁多。清皇室入關之初,宮廷筵宴沿襲明代。到乾隆年間,皇帝規範宮中各項制度,重定筵宴儀式,將元旦、萬壽、上元、中秋、冬至、除夕等節日規定為宮廷筵宴日,並載入《國朝宮史》。如此,皇家宴請大臣的筵席不斷,華貴、富麗的飲食風尚也更深地滲透貴族王府的宴席文化,從而推動整個中國的飲食文化,那便是:怎一個「講究」了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lAz4G4BMH2_cNUgLvz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