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愛「正話反說」?這種育兒方式要慎用,要分情況而論

2019-10-28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時候,我就覺得家長們很喜歡"口是心非"。比如,大人吵架的時候、大人生氣的時候。但漸漸長大後,我才明白那是"正話反說",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正話反說"。

一天,孩子在家看電視看了兩個小時,我正忙於準備午餐沒有注意提醒孩子看電視時間。他跑進廚房到冰箱拿了吃的,然後我出去一看他把垃圾扔地上,我就突然火冒三丈:"還看電視啊,還吃零食啊,可以喔,等下不用吃午飯了!"孩子聽了這話看向我無動於衷,遞點心給我說:"媽媽,一起吃!"

我突然說不上話來,感覺十分地抓狂,心想:這孩子是聽不懂人話嗎!孩子他爸在旁邊說:"媽媽叫你不要吃啦,也不要看那麼久電視啦!"孩子再看向他爸爸,點了點頭,把電視關了,把點心放到桌子上。

看到這一幕,我反應過來自己也開始"口是心非"了,對孩子"正話反說",不能怪孩子聽不懂、不聽話,而是我們育兒方式錯了。

01 家長教育孩子不聽?原因出在自己的"話"上

在生活中,不少家長會在朋友圈分享自己被"熊孩子"氣得哭笑不得的事情,暗暗中也在表達一種無奈:為什麼自己教育的孩子就是不聽呢?還總是和自己對著干?

在我看來,孩子調皮搗蛋是正常的,所以才需要我們去教育,當我們教育不了孩子時候就應該反省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我前面提到自己的經歷,就很好的說明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一,即我們沒有把話說清楚,不是直接說"1就是1",而是說"1是2、3……",這對於一個幼小孩子來說是很難理解的。

有專家也指出:2-4歲的寶寶對語言、語氣的理解力有限,大人說反話,他們很難讀懂話外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你再玩啊!"的時候孩子會"乖乖"再玩,當我們"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孩子會覺得你不要他然後哭得更大聲了,當我們說"看你乾的好事"的時候孩子會繼續做"壞事"。

02 家長"正話反說"屢試不爽,卻暗中戳傷孩子

也有不少家長說,我家孩子就很吃這一套,每次不聽話的時候自己一說"反話",孩子就立馬乖乖聽話。"反話"有效是存在的事實,像我鄰居就會在她孩子不吃飯時候,對孩子說:"你不吃媽媽就吃咯、爸爸吃咯。"然後孩子就會跑來立刻吃飯。

還有些家長會在孩子不聽話時候,威脅嚇唬孩子,比如"不吃就不能去看電視"、"不乖不給糖你吃"等等之類的,說完之後孩子真的按要求去做了。此外,家長們也用"反話"激將孩子,比如用"你看別人,你真差勁!"促進孩子進步。

可是,有專家就指出:家長如果能利用好反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則會造成孩子的叛逆,和孩子帶來一系列壞處。

(1)影響孩子的是非觀

心理學家說過,孩子在7歲之前一直處於"道德約束階段",他們判斷是非的能力主要取決老師和父母。所以說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是非觀的判斷。當我們說這個行為是好的時候,孩子就認為是好的,說是壞的就認為是壞的。但如果我們反著說,孩子的是非判斷就會受到影響。

(2)會讓孩子失去朋友

大人出於拉近孩子距離的原因用"小笨蛋"、"傻瓜"這些"反話"和孩子交流,或者因為生氣在批評孩子時候帶上這些"反話"。於是,孩子不經意間模仿大人,和其他小朋友說"小笨蛋"、"傻瓜",這些就會容易讓孩子失去朋友。

(3)讓孩子不相信自己以及他人

家長說"反話"激將孩子,原本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好,但殊不知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像前段時間美國留學女博士因母親一句"反話"跳樓,像董卿忘不了幼時受到的"反話"這樣的"打擊式教育",像一位女明星因為初戀一直受父親"反話"打擊便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光。

"反話"其實也是一種假話,不符合事實的話,這樣的話實質上在欺騙孩子,要麼讓孩子信以為真,要麼使孩子不再輕易相信他人。像有朋友一次對孩子說"看完書你就去玩吧",但發現孩子繼續回去看書。她問孩子為什麼,孩子說:"我不知道你說去玩是真的還是假的。"

(4)傷害孩子的自尊

有些家長不僅喜歡當面對孩子說"反話",還喜歡當眾對孩子說"反話",這實質上成了一種冷嘲熱諷,或者是中國式謙虛。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不懂大人在說什麼,正是因為孩子還小聽不懂大人只是隨便說說的,會把大人的話當真,我們更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03 "正話反說"的背後,是家長控制不住的情緒

家長們"正話反說"時候,常常是無意識的,比如生氣的時候、要面子的時候、尷尬的時候,或者受自身性格影響說話習慣"彎彎繞繞",無論如何,這些都與不受控制的情緒有關。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大多時候由情緒影響,情緒穩定時較為理性,情緒波動時"口無遮攔"。

為了拉近與孩子距離而說出"小笨蛋"、"傻瓜"親昵的"反話",是疼愛的情緒;看到孩子做錯事"反話",是生氣的情緒;看到孩子不夠優秀說出貶損孩子的"反話",是失望的情緒;別人夸孩子時說出"謙虛"的"反話",是緊張不知如何搭話的情緒……

04 因"性"施教,面對"熊孩子"分情況地"說話"

總的來說,"正話反說"不是完全不好,也不是完全適用於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主要看孩子性格來說話,看情況來決定說"正話"還是"反話"。

(1)"固執叛逆型"適合"正話反說"

通過研究發現,如果將正話反說這種方法使用在散漫型或自我型、內向敏感型性格的孩子身上是沒有效果的。他們通常會活在自己的世界,你如果去激勵他,他只可能會一臉茫然,根本無法理解你所說的內容,就算你激勵的再厲害,他們可能也只會放聲大哭。

而對於"活潑好動型"的孩子,他們的性格容易不耐煩,如果對他們使用這種方法,很可能會讓他們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

對於"固執叛逆型"這一類的孩子用正話反說來教育他們是最合適不過的了。這種性格的孩子由於他們較強的叛逆性,喜歡和家長對著干。傳統的擺事實講道理在他們身上是行不通的,而"正話反說"恰好可以"以毒攻毒",讓孩子"順著"家長的意思來。

(2)觀察孩子當下情緒適不適合"反說"

成年人最講究"察言觀色"地說話,但面對孩子時卻常常"直言不諱"、"口無遮攔",甚至故意"反說"。其實孩子也是很敏感的,也有喜怒哀樂,也能感受到父母們的語氣里是開心還是生氣。我們作為父母的,對孩子說話也要注意下孩子的情緒。

我們正話反說主要是為了孩子好,比如孩子做錯事我們反說是為了促進孩子進步、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但當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錯誤感到難過的時候就不要繼續打擊孩子了,這樣容易使孩子產生極端的想法。

總而言之,當孩子已經到達情緒崩潰的邊緣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能用"正話反說"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正話才是正道可以常用,反話是個輔助少些用。另外,在用反話激勵、"威脅"孩子的同時,要隨時觀察孩子。此外要注意,孩子通過正話反說達到了較好的教育目的,並不意味著另一個孩子也適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在和孩子交流中說反話時,如果孩子沒有反應或者反應過於激烈時,家長就應該停止。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g1FEW4BMH2_cNUgtTZ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