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府不夠深的人,常有這2個特徵,若有一個,就要引起重視了

2019-10-22     琢磨君

文章作者:琢磨君

企業家馬雲曾經說過:「上帝是很聰明的,它就讓你活到100歲左右,你有腦子的時候,身體不行;你有身體的時候,腦子不行。當你真正明白某些道理的時候,年紀大了。老年人給你講某些事情時,你不太會相信,等到相信的時候,年紀已經大了,再來一次也沒有機會了。我很幸運,我比一般的人在心理年齡上,早活了十年八年,看懂了很多。」

俗語也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我們年輕時多聽聽老人言,多學習老祖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才能少走彎路、少吃虧上當。老祖宗告訴我們:一個人城府不夠深,往往有這二個特徵。城府不夠深的人,常有這2個特徵,若有一個,就要引起重視了!

1、喜怒輕;

《菜根譚》曰:「士君子之涉世,為人不可輕喜怒,喜怒輕,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意思就是說:君子為人處世,對於他人不可輕易表露喜怒哀樂情緒,喜怒哀樂情緒一旦泄露,內心世界就會被人看透。

外在情緒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膚淺、不成熟的人常常喜歡把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而稍微有點城府的人,都懂得喜怒不形於色,在人前適當隱藏內心。正如古人所講:「藏者盛」,也如《菜根譚》提到的「君子之才華,玉縕珠改,不可使入易知」。

《三國志》裡面記載劉備是「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而正是因為他的城府夠深,夠「厚黑」,才能在三國亂世建功立業,成為一代梟雄。曾國藩也有一句名言叫:「群居守口,獨居守心」,又「口乃心之門戶」,管好了自己嘴巴,管控住喜怒情緒,便可減少很多麻煩。

識人術書籍《冰鑒》云:「喜高怒重,過目輒忘,近『粗』」,遇到令人高興的事清,樂不可支,遇到令人惱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且事情一過就忘得一乾二淨,這種人陽剛之氣太盛 ,其氣質接近於"粗魯"。所以說,一個人城府不夠深,往往就會有「喜怒輕」的毛病,要引起重視,要不然為人處世會吃大虧!

2、愛憎重;

《菜根譚》曰:「於物不可重為愛憎,愛憎重,則意氣精神悉為物所制。」意思就是說:對於事物不可過分喜愛或憎恨,過分喜愛或憎恨,則精、氣、神就會為物所控制。

《尚書》有云:「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過於偏愛或迷戀外物,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歷史許多帝王都是因為沉溺於酒色音樂,最後亡國又丟了身家性命的。

比如說,周幽王寵愛妃子褒姒,竟然做出「烽火戲諸侯」的荒唐事,大失人心,最後被西夷犬戎滅國殺身,而沒有一個諸侯來救援。吳王夫差沉迷於西施的美色,毫無鬥志,荒廢國政,終被越王勾踐滅國,後自刎而死。唐玄宗李隆基偏愛楊貴妃,荒於朝政,寵信奸臣,結果導致了長達8年「安史之亂」,為唐朝的衰亡埋下了伏筆等等。

除了偏愛會產生不利面,過於憎恨某人或某物,也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比如說,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心中對劉邦很是不滿。劉邦問他「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韓信回答:「陛下只能帶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說道:「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

通過這個簡單對話,劉邦知道韓信心中有怨恨,也更加看清楚了韓信的居功自傲,狂傲不羈,更堅定了對韓信動手的念頭。沒多久,劉邦的妻子呂后聯合丞相蕭何設計殺害了韓信,並誅滅其三族。不得不說,韓信沒有做人沒有城府,過於愛憎分明,使得自己和家族遭遇了不測之禍。

韓信劇照

還不如,東吳孫權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辱罵來使,拒絕結親,還譏諷道「虎女焉能嫁犬子?」孫權聽後,十分惱恨,轉而聯合曹魏,趁著關羽攻打襄樊之際,奪取了關羽的大後方荊州,使得關羽大敗。最終,關羽被東吳武將馬忠擒獲,與長子關平一起被害。

試想一下:關羽若不是過於愛憎分明,說了譏諷孫權的話,也不會打破「孫劉聯盟」,也不會使得自己打敗仗、丟了身家性命。

關羽劇照

反觀那些有城府的大人物,往往能夠混得更好,笑到最後。

比如說,劉邦對項羽非常憤恨,但在鴻門宴上依然表現得畢恭畢敬、忠心耿耿,才能在後面的楚漢之爭中徹底打敗項羽,建立自己的西漢王朝。

劉備好心收留呂布,呂布卻趁劉備大戰袁術之時,成功投降了劉備的大後方徐州。劉備心裡對呂布咬牙切齒,但依然能夠按捺住內心憤恨,主動向呂布求和,忍辱負重,苟且偷生,這才有了後面的「劉備聯合曹操消滅呂布」的一齣好戲。

綜上所述,一個人城府不夠深,往往就會有「愛憎重」的毛病,要引起重視了,要不然在為人處事時會吃大虧!反之,做人有點城府,更能夠成大事!

劉備劇照

結語:佛教將「貪嗔痴」視為萬惡之根源,甚至說它們是殘害身心的「三毒」。「貪」是指執著於內心喜好的外物;「嗔」是指執著於內心厭惡的外相;「痴」是指不明事理的實相,是引發貪嗔的緣由。一個人,戒掉「貪嗔痴」這三不善根,才能變得越來越好!

聽人勸吃飽飯,學習老祖宗智慧,牢記以上兩條做人的大忌——喜怒輕、愛憎重。因為城府不夠深的人,常有這2個特徵,若有一個,就要引起重視了。朋友們,您是一個有城府的人嗎?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dfl820BMH2_cNUgPH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