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代劉禹錫《賞牡丹》中,一句「真國色」、「動京城」把牡丹的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深受人們的喜愛與尊寵,表達的淋漓盡致。
牡丹,是中國的特產,素有花中之王、百兩金等尊貴的稱號,春天開花,花大而絢麗,歷來得到人們的鐘愛。劉禹錫這首讚賞牡丹的七言絕句,沒有從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藥和芙蕖。「芍藥」,本來同樣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但據說到了唐代武則天以後,「牡丹始盛而芍藥之艷衰」 (王禹傅《芍藥詩序》)。以至有人將牡丹比為「花王」,把芍藥比作「近侍」。此處,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藥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
「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牡丹在詩人眼裡,她姿色超群,是國中最佳「美人」。由於牡丹具有無與倫比的姿色,競使得花開時節京城轟動,人們競相品賞。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兩句,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時尚,說出了多數人的心聲。「國色天香」成了當時對牡丹的定評,也為後人所樂於接受和沿用。短短四句詩,寫了三種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詩人豐富的審美思想。詩人沒有忘記對芍藥與荷花美好一面的讚譽,卻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無窮。作為花木,本來無所謂格調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詩人用擬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動地把自然美變成了藝術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攝影編輯:木子
拍攝地點:國花園 隋唐遺址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