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逐》的香港青年

2019-08-22   傑森娛樂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來自:石墨社(smshe189)

去哪裡?回家!

很多人都把《放逐》當成是《槍火》的續集。

因為演員基本類似,劇情看似連貫。

《槍火》是一幫兄弟保護大哥期間,其中一個小伙子沒忍住,勾搭上了大嫂。最後因為是否要除掉這個小伙子,導致兄弟間火拚。

《放逐》則是一幫殺手在澳門找到了當初差點槍殺大哥的兄弟,其中兩人受大哥命要除掉這個兄弟,而另外兩個人卻要保這個兄弟。

如果說相似,確實,都有兄弟情,都有對大哥的冒犯,都有手足相殘。

但你硬要說兩部電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關係,那我只能說你想多了。

《槍火》與《放逐》最大的關聯點,是他們都帶有強烈的杜琪峰風格。

杜琪峰

如今我再也記不起看的第一部杜琪峰電影,到底叫什麼。

但我一直印象深刻,這個導演的裝X風格和王家衛一樣強烈,只是,相對而言,我更喜歡杜琪峰。

90年代的那批影迷,是幸福的。

他們有周星馳的喜劇,有成龍的喜劇動作,有周潤發的賭神,有李連杰的飛檐走壁,有鄭伊健、陳小春們的大殺四方···

當然,拋開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效應。最動人的應該還是王家衛的文藝深沉,徐克的江湖奇緣,吳宇森的冷峻暴力,王晶的痞子套路以及杜琪峰的,騷!

說真的,杜琪峰的騷,是浸染了在他的電影每一幀,從服化道,到音樂,攝影,劇情。

騷,但很受用,許多人對於他的作品評價,只有兩種:看不懂和太牛了。

當然,這是銀河映像之後的杜琪峰標籤。

杜琪峰拍電影和王家衛不一樣,他可以效率高。

比如《槍火》只用了19天。

他也可以和王家衛一樣任性,電影開拍前還沒有成形的劇本。

《槍火》如此,《放逐》亦是如此。

王家衛對梁朝偉說,你靠在門邊,等一個人。梁朝偉說,好,我靠。

杜琪峰對每一個演員說,我希望你們自己去決定電影的發展方向。

於是就有了黃秋生、吳鎮宇、呂頌賢、林雪等人神一樣的站位。

如同文章開頭的那張圖,杜琪峰的電影,特別喜歡鑽研布景和構圖站位,有時候一群人和型男一樣,站在那裡,不僅很酷,也表達了一個人物關係和當前人物處境。

這是杜琪峰獨特的表達技巧,他喜歡安靜的用一些我們不注意的東西,去激發矛盾衝突,而不是熱熱鬧鬧的劇情,帶著觀眾往前跑。

《槍火》和《放逐》都是劇情非常薄弱,但是其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特性,就很值得玩味。

孩子氣

我一直覺得杜琪峰就是一個大男孩,他的內心一定藏著一個喜歡看電影的孩子。

為什麼說孩子氣?因為這在杜琪峰電影里很突出,有點不合群,卻又很符合角色的特點。

就好比《柔道龍虎榜》里三人疊羅漢,只為解救一個被困在樹下的氣球,看著氣球自由飛向遠方,三人的臉上都掛滿了笑容。

《柔道龍虎榜》算得上一部文藝版的勵志片。三人在生活中各有各的壓力和無奈,他們也想尋求解脫,就如同那隻被困在樹下的氣球一樣,找不到方向,也沒有出路。

氣球飛向遠方,其實也是三人各自的內心解脫。

就好比《槍火》中,殺手兄弟團在老大辦公室門口等候的時候,因為無聊,踢起了紙團。

踢紙團是小孩子的把戲,似乎每個人都是這麼覺得。但是,成年後的我們,在路上看見小東西總也忍不住要去踢上一腳。一個人開心的時候,總喜歡做一些諸如空手投籃的動作。

所以,這幫殺手踢紙團的動作,無意間流露出了各自在緊張冷血的工作之餘,對自己天性的放鬆。同時,也是兄弟團們相互之間拉深關係的一個步驟。

到了《放逐》,除了一開始屋內的緊張槍戰之後,所有的片段都是圍繞著兄弟們之間像個孩子一樣無所適從的樣子。

他們可以在槍火之間從容應對,卻在路上因為何去何從表示迷茫,他們爭先恐後在照相亭里留影,全然不顧周圍殺機四伏。

《槍火》的孩子氣,是用來掩蓋緊張。

《放逐》的孩子氣,是用來掩蓋迷茫。

迷茫

何為迷茫?

迷茫是對未來的不可知。

90年代的香港電影一片繁華,但其中總有一些創作者會打趣似的帶上這麼一句話:「97之後」。

97大限,說的就是香港回歸。

這是香港那一代整體的疑惑,在電影上反映出來。

有疑惑很正常,從1841年到1997年,整整156年,香港的領土上飄著英國的旗幟。

從地理上來說,香港與英國相距9000多公里,與內地深圳相距一條深圳河。

但是從心理上來說,有些人似乎更加親近英國,而不是中國。

一個走丟的孩子,歷經百年風雨之後,他需要時間才能適應曾經的家庭。

可以說,這是放逐的過程。

放,是對現有關聯的一種解除。

逐,是對未來不可預知的風險的預判。

本片上映於2006年,講的是1999年澳門回歸前三天的故事。

但是,本片的主創、演員和角色卻與香港脫不了干係。

張家輝飾演的和,曾經偷襲老大(任達華飾演),被老大下了追殺令。

澳門回歸前三天,和帶著妻子和剛滿月的孩子回到了澳門,黃秋生飾演的火以及林雪飾演的波被老大派來對和斬草除根。

這期間被泰(吳鎮宇飾演)以及貓(張耀揚飾演)阻止。

值得玩味的是,這五個人從小是穿一條褲子,從一個貧民窟長大的。

所以,他們和《槍火》中的臨時拼湊起來的殺手還不一樣,他們是與生俱來的手足情。

本片開始的那場室內槍戰戲,三個殺手一頓花里胡哨的亂射,最終都安然無恙。

除了一直翻滾的砂鍋和被吵醒哭鬧的孩子,作為背景。

這其實為本片奠定了兩個基調。

一是溫情。本片最大的矛盾衝突都在開始化解了,後續的所有場景,都是兄弟幾人出生入死。

二是迷茫。火本身代表的是大哥的使命,但是他其實下不了手。室內槍戰中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都只是一頓發泄,而不至於傷及兄弟生命。

迷茫在於,如果不為完成解決兄弟而活,那火該為什麼而活。

於是,有了兄弟五人為剛滿月的孩子賺奶粉錢的橋段。

這是他們解決當下迷茫的方式。

在賺錢的過程中,和不幸殞命。兄弟幾人再次失去目標,陷入迷茫。

片中有一場戲,是兄弟幾人帶著重傷的和,偷了一輛車在路上。

泰問火要去哪,但是他們都不知道該去哪。

反而是和,如同迴光返照一般,說了一句,回家。

和的家,就是他的妻子和孩子。

澳門回歸前,在有些人眼中,是即將改朝換代的時候。許多人開始為自己打算,比如找殺手報復曾經的敵人,比如趁機運走貪污而來的黃金。

對於曾經被殖民的澳門人來說,殖民者走了,自己以後是誰?大陸會接納我們嗎?

和代表的是還有種族情緣的那一撥人,而更多的卻是泰和火這種與過去缺乏微弱的聯繫,對未來更加充滿迷茫的人,以及大哥這種只顧賺取當前利益的極端者。

當泰和火送死去的和回家的時候,和的妻子以為是火等人殺害了丈夫,一氣之下對兄弟幾人開槍。

這讓泰和火等人失去最後的內心情感連接,成為徹底放逐的一代。

之後的他們開始了漫無目的的行走,沒有方向,做選擇靠拋硬幣。

當他們再一次因為運送金子的車,有了新的目標後,開始對未來有天花亂墜的規劃。

但是,也因為和的妻子落入大哥手中,讓他們再次產生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

本可以帶著金子去過未來奢靡的人生,卻返回去用生命營救兄弟的家人。

相信,這群被放逐的孩子,在長久的迷茫中,最後終於找到了自己情感的紐帶。

很多人說,這是一部江湖片,講述的是兄弟之間的江湖義氣。

其實,如果剝離開澳門回歸前的時代背景,我大概就信了。而且,那樣的話,這部電影就真的跟《槍火》無異。

但是,導演討了個巧,划過了97的時代背景,而把落腳點放在了99年。

香港和澳門其實是所遇到的困惑和迷茫,是一樣的。

於是,香港來的大哥,要找澳門本土大佬蛋卷強合作,在新時代開闢賺錢路子。

而殺手兄弟組,依然放不下兄弟手足情。

他們的迷茫,只是借了澳門回歸的殼,在思考。

認同感

就像和認同家的概念,他不像泰、火等人,沒有家的背景,感受不到家人的溫馨。

和像極了一個普通的一家之主,他有體貼的妻子,有可愛且嗷嗷待哺的孩子。如果可以,他想一直陪在家人身邊。

這是和的認同感。

對於泰等人而言,泰的情感寄託,就是救下和,這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

這是泰的認同感。這也是為何刺殺蛋卷強當晚,和因為營救火而中槍身亡之後,泰指著火罵道「你已經死了」。

而火一開始是執行大哥的命令,後來也漸漸找回了對兄弟的那份情。

他帶著兄弟們回去解救和的妻子和孩子,放棄自己的理想和未來。

總體來說,兄弟五人之間的認同感以及和的一家,其實建立在親緣感情上。

而類似蛋卷強、妓女和澳門小警察一樣,他們認同的只有當下的利益。

蛋卷強只想跟本地認識的人做生意,這是地域利益關聯認同。

後來被香港過來的老大設計逼迫,不得不聯手,這是利益倒逼認同。

而妓女的存在,她只對金錢有認同感。

比如為了賺錢,和醫生上床,出賣和的妻兒給謝夫,最後旅店火拚,只有她生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撿金子。

而澳門小警察,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再過不久,自己就要退休了。

不久就是澳門回歸。

大限之前,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嘴臉,也有屬於自己的利益考量。

這就是每個人的認同感。

每個時代,都有一些人滿懷認同感。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因為歷史原因導致的骨肉分離。

但是,我們骨血里流淌著的,是炎黃子孫的精魂。

曾經放逐了一個多世紀,我們依然認同中華民族的兄弟情,我們依然願意敞開懷抱。

等你回家。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

來自: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