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病——媒體,開發商就剩請吃飯了

2019-09-09     湖北樓市資訊

早前,微信公號「蘇南房地產觀察」有個叫周曉白的同行,寫了篇文章,叫《媒體,再也沒錢請開發商吃飯了》。大概意思是說,市場慘澹,開發商不投放,媒體日子不好過。

讀後,不禁有遇知音的感動。果然,天下媒體是一家。你廂,沒錢請開發商吃飯了;我廂,開發商就剩請吃飯了。

今年地產圈的日子不好過,地產媒體圈的日子更難過。

1


在媒體行業從業了十多年。曾經這是個令人尊重和艷羨的行業,自允專業、體面、收入尚可。如今,專業不敢妄語,體面變成多面,至於收入,恐怕不少人連「車厘子自由」都難實現。

「今非昔比」,用來形容地產媒體,再貼切不過。

從前,地產媒體很賺錢。一個項目一年投個上百萬很平常。

現在,客單價十來萬,有的媒體甚至三、五萬。

從前,媒體就是媒體。

現在,媒體是活動公司、企劃公司、渠道公司、分銷公司……

從前,一篇新聞稿10萬塊。

現在,7.5萬,四場活動。軟文隨便發。

從前,開發商找媒體要影響力。

現在,開發商找媒體要進電量、到訪量、客戶量、成交量。

從前,媒體人才濟濟。提報時,銷售部、客服部、會員組、資訊組、論壇組、房源組,各班人馬坐滿半扇桌子。

現在,提報、對接、服務、合同、收款,就銷售一人,最多加個把後台。

從前,媒體人的朋友圈是行業訊息庫。

現在,媒體人的朋友圈是活動一覽表。各家開發商開盤、熱銷、活動,以及節氣性送禮,一覽無遺。

從前,媒體每年都搞三、四百人規模的客戶答謝宴。

現在,很少再有媒體搞客戶年會。就像某媒體總經理說的:「客戶都沒投放,我答謝誰去?」

……

對於地產媒體而言,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沒了。

2


為什麼地產媒體處境這麼艱難?一個看似直接的原因是:開發商變「摳」了

日子不好過,開不了源就截流唄。開發商的營銷費用在大幅縮減。一般2%-2.5%,有的甚至1.5%。刨去售樓處、人員工資、代理費、運營費等一桿子花銷外,留給媒體推廣的費用少之又少。

窮則思變。因為手頭緊,逼著開發商的投放更加「精明」,壁壘越來越高——

線上不投

超過10萬總部審批

效果付費,按成交結帳

投放幾萬廣告,配送軟文、看房團、線下活動、企業走進

要活動、要人、要渠道

效果考評,不要曝光量,要進電、到訪、成交

因為錢少,要平衡媒體關係,項目多的「輪班式」投放;項目少的雨露均沾,一家5萬。

……

就在地產媒體一片哀嚎的時候,一個生猛的行業物種卻遍地開花:渠道分銷。

過去分銷佣金點位最多2%,今年一路飆升到5%-6%。有了點位空間,就有了新玩法,一點給購房者,一點給置業顧問。渠道妥妥操控了案場,讓開發商「欲罷不能」。

就像打殘電台的敵手是嘀嘀打車一樣,渠道分銷嚴重傷害了媒體的感情。

1、搶占甚至吞沒媒體份額,這自不用說。

2、模糊媒體效果。即使是媒體推廣帶來的客戶,也在案場100米內被洗刷刷了。有些以賣數據為主營業務的媒體,只能吃啞巴虧。一個送數據,一個送人。最終,「人」間才值得。

3、更惡劣的影響是,渠道「效果付費」的直觀模式,為開發商起到了簡單粗暴的示範作用。開發商把對渠道「費效比」的算法,也用到了媒體身上。把媒體當成渠道,且更廉價。

某日,和客戶談生意。他說:「給你個大買賣,效果付費,你們賣出去一套房給5000塊。」聽罷,我語重心長地說:「案場渠道佣金4%,給媒體千分之二。作為一個文科生,即使財商不高,也還是有智商的。」

面對渠道和媒體的選擇,開發商很坦誠:我們不喜歡被渠道綁架,但沒辦法。即使媒體有效果,也形成不了成交的規模效應。當媒體和渠道有衝突時,案場肯定不能得罪渠道。

無冕之王啊,還干不過渠道?

對,干不過。

3

任何一種關係的連接和維繫,都是因為「需要」。對於現在的地產媒體,坦率地說,開發商沒那麼需要了。

以前開發商對媒體的「需求層次」是:

1、提高項目的知名度、影響力,擴大傳播效應

2、提高美譽度,最好讓領導看到

3、引導購房者的口碑和買房決策,增加人氣

4、促進案場銷售

5、把營銷費合理花出去

如今開發商對媒體的「需求層次」是:

1、不要發負面

2、免費上軟文

3、活動來捧場

4、弄人來案場

5、給我帶成交

所以開發商與很多地產媒體的關係,用「維繫」二字就夠了。送禮物、媒體行、請吃飯,一團和氣。

這種「需求層次」的變化,一方面來自行業:以前房地產相對賺錢容易,地產媒體也容易。現在市場艱難、任務繁重、預算緊張,成交才是硬道理。媒體傳播的口碑價值和長尾效應,沒人等得急。

另一方面,是媒體自己「搞」的。

4

近些年,地產媒體的生態在悄然變化。戰略轉變,格局調整,業務轉型,沒有對錯好壞,但是要坦誠這些變化中的代價:地產媒體,特別是地產網絡媒體,正在丟掉內容和c端。

網際網路的大趨勢是:產品、技術、算法主導平台;從PGC(編輯生成內容)到UGC(用戶生成內容);以數據運營取代用戶運營。大的平台,比如BAT,致力於打造網際網路生態,把內容生產剝離在體系外。最直接的做法是,幹掉主編和編輯。

這套邏輯落在大宗、低頻交易的房地產垂直媒體里,就顯得步履維艱。

現在的地產媒體大致形成三種局面:

1、大網站平台集體轉型。總部技術產品集約,地方去編輯去運營。志在流量變現,直接賣數據。所以越是大網站,寫稿越難,因為編輯少。而房產網站的用戶大多是消費型用戶,黏性和頻度弱。形成理想中的UGC難度很大(除了維權)。所以網站上除了房源信息,看到的「內容」越來越少。

坦率地講,大網站平台的流量還是可以的,他們的總部甚至花了更多錢買流量。但運營流量和運營用戶是有差別的:見的到數據,見不到用戶。一旦賣了數據,在開發商的邏輯里和賣人頭是一樣的:一個號碼多少錢?能不能成交?要不成交付費吧!

當網站平台把自身放在類渠道的戰場上肉搏直效時,就悲壯了。即使大平台有效果,也不足以撐住整個案場。

但當平台「數據」躋身渠道「報備」的混戰中時,就更悲壯了:多少「數據」死於售樓處門口?

有一種遙遠的距離叫:我知道你在這,卻牽不到你的手。說的就是流量和用戶。

2、還有一類媒體平台,說是賣「內容」,實際上是賣「服務」。老實說,內容平台化,養出流量和用戶,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但媒體得活著,只能做大量服務,賣個人場。一個月打包六篇稿;三場線下活動;專場看房團;大咖網紅暖場;免費軟文無限暢飲……

辛苦一遛夠,還被總部diss成本高、利潤低。話說躺著賣廣告的美好歲月一去不復返,不賣「苦力」誰投放?

3、大平台生態化造成的另一個局面是,地方媒體代理制。代理的媒體,大多要一個身份。也難怪,總部的產品、內容、技術,很難給到充分支持。要想活命,媒體代理自顯神通吧,做活動、做分銷、做整合……結果是,開發商對媒體的服務期許和要求,也變得百花齊放。

不管哪一種局面,媒體正在為了生存,自損兩翼:丟掉內容和用戶。

5

其實媒體圈和地產圈很像,都是猶太民族。哪裡有新風口、新技術、新模式,就向哪裡挺進。但在「遷徙」過程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該如何安放?

對於媒體平台而言,更應該有「利他」思維。這個「他」不僅是開發商或資本方,而是用戶。不論是內容、專業、客觀、實惠,終歸要效忠的是用戶,用戶就是效果,就是競爭力。媒體當自強。

對於媒體人而言,似乎該思考的是,去掉平台背書,自己的生存力和價值究竟是什麼。

對於開發商而言,總要在職業生涯中,做出好產品、干出好營銷、留下好口碑。地價高起,成本不降,購買力萎縮,能帶來溢價的就是品牌了。

拿地蓋樓賣房,每天拼死拼活加班,就為把渠道分銷送上世界500強?不過是兩套渠道佣金的價錢,卻是要媒體血拚出來的。

如果有一天,用心做媒體的都撤攤了,房地產市場營銷會不會變得更加粗礪?

你的產品優勢誰來傳遞?

你齁貴的裝標投入誰來解讀?

你美好的人居理念誰來和鳴?

你傾心打造的品牌宏圖誰來傳揚?

你想知道的行業動態、市場分析誰來分享?

……

術業有專攻。還媒體於媒體,市面上不需要再多幾家活動公司、公關公司、渠道公司。

地產圈和地產媒體也是一個生態。

唇亡齒寒,兔死狐悲。

所以,維護良好的行業生態環境——

請從多一點媒體投放開始。

文章來源: 酩酊君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5N8Fm0BJleJMoPMDO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