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國的一部科幻電影火了,它就是《流浪地球》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影片描述了由於太陽壽命的臨近,開始膨脹即將發生氦閃,它將會給地球帶來毀滅。人類為了文明的延續,給地球安裝了上萬個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離軌道開始了流浪生涯,而地球從此也成為了一顆流浪行星,直到到達新的家園。
人們通過《流浪地球》這個電影,知道了流浪行星,事實上,流浪行星在宇宙並不是什麼稀奇的存在,銀河系存在的流浪行星數量可能達數千億顆。流浪行星在天文學上的正式名稱是星際行星,它們有的在誕生之初就被彈射出來,成為浪跡宇宙的「孤兒」,有的原本圍繞恆星公轉,但受到其它天體的引力影響,被拋出自己的行星系統。
根據2011的一項科學研究顯示,銀河系內木星質量的流浪行星數量可能是恆星的兩倍,依靠銀河系恆星的數量最少也有一千億顆,那麼流浪行星的數量自然也就有數千億之多,這個數字看上去非常龐大,但放在直徑達20萬光年的銀河系尺度上,數量還是極少的。
流浪行星是宇宙天體中瀟洒的存在,它們不受固定恆星的束縛,可以自由自在在宇宙中旅行,這類行星由於處在寒冷黑暗的虛空中,本身就很難反射強烈的恆星光芒,所以科學家想要觀測到這樣的流浪行星並不容易。不過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觀測設備的升級。
科學家還是找到了一條觀測發現流浪行星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引力微透鏡效應,它的原理就是當流浪行星經過某顆恆星的時間,引力場就會產生類似放大鏡的效果,這個時候其後面恆星的亮度可能會出現一些細微的明亮變化。
科學家通過觀測設備,如果發現了某顆恆星突然出現了細微的明亮變化,就能夠據此判斷這裡可能存在著一顆流浪行星,而且根據這種恆星的變化,還可以計算出這顆流浪行星的質量。不過,不同質量的流浪行星經過某顆恆星時產生的引力透鏡效應強弱也不同,持續時間也不同。
質量越大的流浪行星,引力透鏡效應越明顯,持續時間越長,科學家也越容易得到更多更詳細的觀測數據。科學家通過分布在世界各的天文望遠鏡自動觀測跟蹤銀河系大量的恆星,一旦發現恆星亮度有閃爍變化,就會自動記錄下來,科學家再通過通過計算得出這個流浪行星的真面目。
流浪行星既然不是固定一顆恆星運行,那麼它們自然也很難得到恆星的照顧,星球表面的溫度自然也會非常低,那麼這樣的行星上面可能存在生命嗎?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可能,如果行星是在宇宙中流浪,那麼很難有適宜生命生存的條件,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情況可能並不如大部分想的那樣,流浪行星雖然是流浪的,沒有適宜的溫度,但並不代表它上面不可能誕生生命。這裡還要看行星的具體情況,如果流浪行星有厚厚的大氣層保護,而且是以氫氣為主的大氣層,這種情況之下,可能存在大氣對流。
而且以氫氣為主的大氣層本身就有保暖作用,這是因為氫氣在極低的溫度下仍然能保持氣態,這樣行星即使沒有恆星的光照影響,其行星表面的溫度也有可能維持在冰點以上,這樣的流浪行星上面可能會有液態海洋的存在,有了海洋可能就會有生命的存在。
如果流浪行星的大氣層是以像地球這樣以氮氣為主,那麼它表面的溫度可就非常低了,生存存在的可能性也會非常小。事實上,流浪行星看似沒有了固定恆星的約束,可以在宇宙中流浪,但是流浪行星要面對的風險卻是非常大。
宇宙並不是一個毫無風險的環境,流浪行星在流浪過程當中,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跟其它的天體發生碰撞,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流浪行星有可能將面臨毀滅的風險。而且流浪行星雖然在宇宙中流浪,但當它經過恆星或其它大質量天體身邊的時候,也會受到巨大引力的影響。
如果流浪行星被一顆質量比較大的恆星吸引拉扯過去,有可能會墜入恆星而毀滅,即使沒有墜入,也有可能離得恆星太近,大氣和其它物質被高溫蒸發,如果星球上存在生命,可能迎來的將是滅絕風險。由此要見,行星選擇流浪是一種冒險的無奈行為,不到萬不得已,沒有行星願意選擇這條道路。
雖然《流浪地球》只是科幻作品裡的情景,但是在遙遠的未來,地球還真有可能要走這條路,當我們的太陽幾十億年後,向紅巨星軌跡威脅到地球的時候,人類為了保留地球,有可能也會將它推離現在的地球去流浪,離開太陽系前往其它的星系。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sVIG3QBURTf-Dn5hf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