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新疆的社會治安越來越好,各民族大團結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同胞和諧、友好的相處於這個美麗的地方。但是,曾幾何時,極端勢力和受極端勢力蠱惑的人,肆意挑撥民族關係,製造民族矛盾,以此來搞亂新疆,達到他不可告人目的。
他們挑撥民族關係使用最多的手段就是宣揚新疆是維吾爾族的新疆,說新疆的漢族和其它民族是外來民族,擠占了維吾爾族人的空間,以此蠱惑那些不明真相人大搞維吾爾族和其它民族的對立,給他們分裂新疆創造條件。
那麼,新疆真的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名稱一樣,只是維吾爾族的新疆嗎?今天我們從歷史中需要答案。
1
內地人往往將新疆人等同於維吾爾族人。這讓很多非維吾爾族的新疆人感到很惱火,在網絡上也經常可見為這事兒打嘴仗的。
事實上新疆的非維吾爾族人口占到了一半左右,根據國家的統計數據,全疆兩千多萬人口中,維吾爾族占到了一千萬出頭,剩下的則是其他民族,而這一千多萬里的漢族人口是八百多萬。
而新疆的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區。北疆維吾爾族人口較多的只有兩個城市——烏魯木齊和伊寧。至於為什麼這兩個北疆城市維吾爾族人口較多?這正是下面我要聊聊的。
將新疆人等同於維吾爾族人不僅僅是對新疆其他12個世居民族和現有的46個民族的忽視和不尊重,同時也給了分裂分子以口實!你看,新疆等於維吾爾,維吾爾等於新疆,其他的人都不是新疆的嘛。
還有相當一部分漢族人認為新疆的漢族人口就是外來人口,擠占了維吾爾族人的空間和資源。這的確代表了一些人對新疆的認識。
要說新疆的民族構成,就要簡單追溯一下乾隆朝重新將新疆納入版圖時期的民族構成,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看清代關於新疆的文字,會常見到這個詞,即:「南回北准」。
什麼是「南回北准」?
2
天山橫亘新疆中部,基本將新疆一分為二(南疆面積更大些),天山以北稱之為北疆,天山以南稱之為南疆,如果再細點分,還有個東疆,即哈密和吐魯番地區。南疆和北疆因為天山的影響,水文氣候都有很大的差別,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地理單元。地理環境的不同,必然就會形成不同的生產方式,自然也就會有著不同的民族和文化。
那麼清代的南疆,主要都是維吾爾族,而現在的南疆百分之八十二點多也都是維吾爾族,如果算上東疆的吐魯番、哈密的話,這個比例則接近了百分之九十這,而整個北疆地區,維吾爾族人口為百分之十二,也就是說,在南疆,民族構成的變化其實一直都不太大。
而北疆,當時是什麼民族呢?是準噶爾蒙古人。因為清代將伊斯蘭教稱之為回教,因而將現在的回族和維吾爾族都統稱為回人,區別是,將現在的回族人成為漢回,而將維吾爾人成為纏回。
這就是所謂新疆的「南回北准」民族格局了。
那麼準噶爾蒙古是個什麼來頭呢?
其實說起來南疆的維吾爾族也是有蒙古血統的,我們別忘了成吉思汗和他的四個兒子,搞了個四大汗國,新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屬於察合台汗國的,統治上層都是蒙古人,大汗都是成吉思汗二兒子察合台這一系,也就是所謂黃金家族,只不過後來完全伊斯蘭化,融入到了維吾爾族中罷了。
而準噶爾蒙古,則並不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這一系的,最早和成吉思汗這一系有過姻親關係。
在清代,整個蒙古是分為了三個部分,即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
所謂漠北蒙古,也叫喀爾喀蒙古,大致就是今天的外蒙古——當然,外蒙古人民很反感我們這樣稱呼他們,那我們就按照官方口徑叫他們蒙古國吧;漠南蒙古,則相當於今天的內蒙古;而漠西蒙古,就是準噶爾部。實際上漠西蒙古的正經名字不叫準噶爾部,而是叫厄魯特或者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只是厄魯特蒙古的四部之一,厄魯特四部分別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和土爾扈特部。
但是大家為什麼又常常用準噶爾部來代指整個厄魯特蒙古呢,這是因為,四部中,準噶爾部最為強大,一連串出了好幾代雄心勃勃的大汗,後來滅掉了和碩特部,打走了土爾扈特部——嗯,你一定多多少少知道點東歸英雄傳什麼的,那就是被準噶爾部打跑了的土爾扈特部回來了。
而杜爾伯特部呢?杜爾伯特部與準噶爾部同源,血緣很近,所以一直臣服於準噶爾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漠南蒙古那裡也有個杜爾伯特部,但是和漠西蒙古的杜爾伯特部不是同源。
土爾扈特部被準噶爾部打走以後,準噶爾又從杜爾伯特部中分出來一個小部——輝特部,繼續湊夠了厄魯特四部。
因此,整個漠西的厄魯特蒙古,事實上就等同於準噶爾蒙古了。
好,現在讓我們對以上內容做一小結,即:清代乃至上溯到明代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新疆的民族構成是「南回北准」——南疆維吾爾、北疆準噶爾蒙古人。(再往上溯?再往上溯是成吉思汗、耶律大石、大唐的安西四鎮……)
你現在看清楚了——北疆,至少從明代開始算,就一直沒有維吾爾族。
如果說當時北疆一點維吾爾族都沒有也不對,因為準噶爾人也要吃菜、也要吃面、也需要人來種地,但他們不種啊,怎麼辦?好辦!到南疆抓一些人過來種唄。需要說明的是,在清政府將新疆納入版圖之前,南疆的維吾爾人一直是被北疆的準噶爾人統治的。這就抓了一些維吾爾人到伊犁來種地,為什麼是伊犁?因為一是伊犁水土肥沃、二是這是準噶爾人的大本營啊。
這部分被抓來種地的維吾爾人,被稱為塔蘭奇。在維吾爾語裡,什麼什麼「qi」就是做什麼什麼的人的意思,塔蘭奇就是種地人的意思,所以在民國時期,伊犁塔城那邊的維吾爾人還被稱為塔蘭奇,甚至一度還被劃分為一個單獨的民族。
除了塔蘭奇,還有沒有維吾爾人在北疆呢?嗯……還有一個。
這個人叫做阿哈瑪特,又被寫作瑪罕木特,其實就是默罕默德不同的譯音。而他則是南疆地區白山派和卓,所謂和卓,也被寫為霍加,意為聖裔,即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默德的女兒的後裔,最初的和卓在新疆傳教,一步步取得當時大汗的認可,基本上是「國師」的角色,而後來的和卓們則都成為了南疆地區的宗教領袖。
事實上南疆地區一直分為白山派和黑山派兩系和卓,兩派也一直不和(其實源頭上這兩系的始祖也是親兄弟),準噶爾曾經將南疆的所有和卓都抓到了伊犁囚禁,後來則陸續放回,唯有這個阿哈瑪特,不知道為什麼始終被囚禁在伊犁致死都沒有放走,而這個阿哈瑪特有兩個兒子,老子死了,兒子繼續還是被囚禁著。這兩個兒子就是後來著名的大小和卓布拉尼敦(又譯寫為波羅尼都)和霍集占。
我們要記住的是——新疆自乾隆時期的大小和卓之亂開始,其後直到阿古柏之亂,左宗棠收復新疆期間,南疆所有的暴亂均出自這一系或者和這一系有關係。
繼續說北疆的準噶爾。
既然北疆一直都是準噶爾蒙古,那麼你一定會想,現在這個準噶爾蒙古哪裡去了?答案是被乾隆幹掉了,而且基本乾了個精光。
前面說過,準噶爾蒙古幾代大汗都雄心勃勃,或者說野心勃勃,不僅往西攻打哈薩克部,往南統治回部,往東呢,往東攻打漠北蒙古,你不要以為大家都是蒙古人就不會開打,實際上漠西漠北兩部分蒙古一直是世仇——這也不奇怪,漢族人歷史上不也是自己砍來砍去的嗎?最近一次被砍敗了的那一部分漢族人,至今還窩在東南方的一個小島上呢。
康熙年間,準噶爾的大汗叫噶爾丹,乘著漠北喀爾喀蒙古和入侵的俄羅斯苦戰之時,突然在漠北蒙古後面來個突然襲擊,使得漠北蒙古腹背受敵,大敗而逃,逃到了漠南蒙古的地盤,噶爾丹繼續追擊,一直追到了烏蘭布通,烏蘭布通在哪裡?在今天內蒙古的赤峰市,這距離北京也就三百來公里,按現在的話說,也就是一腳油門就到了的事兒。這顯然是擺好了架勢要跟清政府幹一仗啊。
康熙如此牛叉的一個皇帝,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嗎?再說漠北漠南兩部蒙古那都是大清的小弟啊,哪能看你這麼囂張?最終在烏蘭布通擊敗了噶爾丹,自己也戰死了一個副司令。從此以後,準噶爾蒙古和清政府的交手就一直沒斷過,直到康熙的孫子乾隆,上天突然就給了清政府一個機會。
什麼機會呢?
就是準噶爾蒙古終於也攤上了草原民族難以解決好的繼承人問題。
歷史上,游牧民族的強盛往往不能持久,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繼承人問題。老的大汗一死,兒子們都要爭奪大汗之位,所以每一次汗位傳承,基本上就是一頓互砍,砍好了,重新形成力量的平衡,砍不好,往往就是分裂和衰落。
所以你不要覺得中國皇位的嫡長子制度很荒謬,哪怕太子是個傻子也傳給他皇位,其實這是有道理的。皇帝個人才能差點其實關係不大,有一套制度和文武大臣輔佐作為保證就不會出問題。
那麼準噶爾部當時的情況是什麼呢?當時的準噶爾部的王位繼承人和潛在的王位繼承人幾經砍殺,最終是一個叫達瓦齊的,在阿睦爾撒納的幫助下,取得了汗位。阿睦爾撒納這個人,清代的史書說他陰險狡詐,詭計多端,事實上就是很有能力,但是他在血統上卻不如達瓦齊,基本沒有繼承汗位的可能,於是他就轉而幫助達瓦齊奪取了汗位。
但是,阿睦爾撒納有能力啊,肯定不是久居人下的角色,日子一久,達瓦齊就有點如鯁在喉,覺得這個阿睦爾撒納是個危險人物,乾脆,先下手為強,砍了阿睦爾撒納再說。
阿睦爾撒納一看大事不好,帶著兩萬部下就跑了,向乾隆投誠了。
阿睦爾撒納這個人身世很奇特,他的爸爸是和碩特部的王子,媽媽是準噶爾大汗的公主,但是他老爸最終被他外公給砍了,因為他外公要滅和碩特部嘛。滅了和碩特部後,他外公又把懷著他的媽媽嫁給了輝特部的一個貴族,所以阿睦爾撒納雖然號稱是輝特部的貴族,實際上是和碩特部後裔。歷史傳說阿睦爾撒納生下來的時候渾身是血,當時就有人預言,這小子是來復仇的。
沒錯,他後來的確將準噶爾部引向了滅亡。
乾隆當時一見阿睦爾撒納來了,這真是滅準噶爾的天賜良機啊。而阿睦爾撒納也是一心要打回新疆去,極力對乾隆說達瓦齊這小子昏庸低能,荒淫無恥,準噶爾部人心渙散,眾叛親離,有組織無紀律,完全不堪一擊。
乾隆是早就想滅了準噶爾了,乾隆這個人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終其一生,在很多地方都是拿自己的爺爺康熙當楷模,有意無意的和他爺爺比。他爺爺當年是想滅準噶爾一直沒成功啊,現在這麼好個機會,正好一雪前恥,完成他爺爺未竟的事業。不過乾隆自詡是賢明之君嘛,所以必要的程序還是要走一下,就是先要裝模作樣的徵求徵求大臣們的意見,誰知道滿朝的大臣們卻和領導不是一個心思,有些人就不大相信阿睦爾撒納的話,平白無故的跑過來這麼一號,可信不可信還兩說呢,就算是真的來投降,那也是明擺著要借我大清的手幫他砍人啊。而且老皇帝雍正跟準噶爾交手還吃過敗仗,這不保險啊。
這時候乾隆的軍機大臣,而且是領班的軍機大臣——相當於宰相了——傅恆站出來了,說你們這幫鼠目寸光的東西知道什麼?我堅定支持偉大領袖的意見!開打!
於是,5萬清軍兵分兩路,就直奔新疆而來。其中北路大軍的總指揮是軍機大臣班第,阿睦爾撒納作為副總指揮兼先鋒,沒想到這一次出兵,阿睦爾撒納一路勸降,清兵竟然沒幹一仗,度假一樣就把新疆給占了,看來達瓦齊還真是昏庸無能,眾叛親離,達瓦齊也被活捉,直接押到了北京。不過乾隆倒沒把他怎麼地,給封了個王,養起來了。
阿睦爾撒納此時自然是志得意滿,心想這大汗的位置終於輪到我了。可是他忘了,乾隆是一點都不糊塗啊。你不是厄魯特四部嗎?那好,我一口氣封了四個大汗,你阿睦爾撒納,只是其中之一。
乾隆根本不會再讓準噶爾部坐大,這好不容易從他爺爺砍到現在,乾隆無論如何是不會讓一個龐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再存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分而治之。
阿睦爾撒納這下就和清政府徹底翻臉了,拒不承認清政府的任命,終於帶著準噶爾部的各個大小汗王們反叛了。而此時,進疆的清軍大部分都撤走了,只留了象徵性的500人,這怎麼打?於是留在新疆的班第,乾脆就自殺殉職了。
乾隆立即派大軍再度進疆,阿睦爾撒納卻狡猾異常,先是兩次詐降,然後不停的騷擾清軍,一會兒跑到了哈薩克的地盤躲起來,一會兒又跑回來發動群眾再跟清軍干,這下終於把乾隆給惹毛了,決意全殲準噶爾部。
我們的歷史到了這一段,就開始模糊了,你看很多現在的歷史讀物,一說到這一章節,往往一筆帶過。所以,你要知道這段歷史真相,只有看清代人寫的第一手資料。
那麼,清代的第一手資料究竟是怎麼記載的?歷史真相又到底是怎樣的呢?
歷史真相是——準噶爾部六十萬左右的人口全都被乾隆進行了種族滅絕。這裡我需要搞清楚的是這個「準噶爾部」的概念不是指全部的厄魯特四部,因為在此之前,杜爾伯特部與和和碩特部的一部分人已經投降了清政府,當然還有跑到了伏爾加河的土爾扈特部,和這事兒也沒關係。剩下的準噶爾部和依附了阿睦爾撒納一同叛變的其他三部盡數被殺光。
阿睦爾撒納呢?最終逃往俄羅斯,俄羅斯覺得阿睦爾撒納奇貨可居,留下這小子,以後可以作為手裡的一張牌啊,所以當清政府的追兵問俄羅斯要人的時候,俄羅斯耍賴,不給。誰曾想阿睦爾撒納自己不爭氣,跑到俄羅斯就出天花,病死了,沙俄這才把他屍體送給清軍。
《清史稿》、《清高宗實錄》和《平定準噶爾方略》以及當時一些著作中,都記載了乾隆對當時平定準噶爾的前線部隊下達的指令:「必應全行剿滅,不得更留餘孽」、「此次進兵非同一般,各將厄魯特徹底剿滅,永絕根株」。
清代的史料《聖武記》、《嘯亭雜錄》都記載了當時對準噶爾部屠殺的情況,比如《嘯亭雜錄》記載:「凡山陬水涯,可漁獵資生之地,悉搜剔無遺,時厄魯特懾我兵威。雖一部有數十百戶,莫敢抗者,呼其壯丁出,以次斬戮,寂無一聲,並首就死,婦孺悉驅入內地賞軍,多死於途中,於是厄魯特之種類盡矣。」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清軍在對準噶爾主力部隊進行殲滅之後,對逃散、藏匿的準噶爾人進行徹底的搜查,凡是山凹水邊,能夠靠打獵捕魚存活下來的地方,都像梳頭一樣查了個遍。找到了準噶爾人,將裡面的男子全部拉出來一個個砍頭,婦孺全部為奴,押回內地賞軍,而且還大部分都死在了路上,所以「厄魯特之種類盡矣」。
而對投降的準噶爾人,乾隆則根本不相信,命令往東押送,只要一過巴里坤,就地全部殺掉。
那麼最後,整個北疆是個什麼情況呢?《嘯亭雜錄》中說:「數千里內,遂無一人」,空了。
等等,不是還有被抓到伊犁種地的塔蘭奇人嗎?
你以為塔蘭奇人傻啊,這都殺成這樣了,還不跑回南疆去?
事實上,當時清政府和阿睦爾撒納一同摧毀達瓦齊時,就放出了一直被準噶爾人囚禁的大小和卓,大和卓布拉尼敦,被放回南疆,而小和卓霍集占則被留在了伊犁,管理當地的塔蘭奇人,不過小和卓霍集占,也參與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所以一看情勢不妙,一溜煙就跑回了南疆,煽動他哥一起叛清,終於發生了大小和卓之亂。這是另外的故事了,這次先不聊這個。
其實新疆的歷史跌宕起伏,根本不是簡簡單單一兩篇文字就能說清楚的。這也就是個大概的脈絡。
好,現在讓我們再對這一段內容進行小結:因為準噶爾之亂,新疆的北疆地區被殺空了,原本就是被抓來當農奴的塔蘭奇人也跑了。
那麼你現在也明白了,這時候別說維吾爾族、漢族、回族了,北疆除了殺人殺的嗨了的清軍,什麼人都沒了。
3
準噶爾人是殺光了,但是地方總不能空著吧?而且駐防部隊還要吃飯,得有人種地啊。這就是需要移民來填充。
清政府首先想到的,也是最容易實施的,就是進駐新疆的部隊屯墾新疆,同時從內地遷來人口充實新疆。
不是說新疆13個世居民族嗎?那我們就一個一個看看這些民族都是怎麼來北疆的。
漢族和滿族,當然是大量從內地遷入,清代有軍屯、犯屯和民屯等,指的就是不同性質的屯墾。
軍屯,也叫兵屯,就是由駐防的陝甘二省的綠營兵屯田,陝甘綠營兵的主要民族構成為漢族和回族,這些綠營兵以屯為單位,每屯100名士兵,每個士兵給20畝地,每年制定生產任務,獎勤罰懶,還有工資,每個月一兩銀子,屬於準軍事化管理,基本上就是現在的生產建設兵團,剛開始的時候,這些軍屯的綠營兵還三五年換防一次,後來就成了攜眷永駐,就是帶著家眷一直駐紮,屯墾戍邊了。今天,新疆漢族人中陝甘籍的多,事實上從那個時侯就開始了。
軍屯中還有一種叫旗屯,因為滿族是不進入綠營的,而是八旗軍。其實八旗不僅僅是滿族,還有蒙古八旗、漢八旗,還有錫伯族、索倫(達斡爾族)等等。旗屯,主要集中在伊犁地區。這些人都是滿清皇帝的自家人,待遇優厚,安置的地點也都十分重要。
新疆的錫伯族、達斡爾族就是那時候進入新疆的,本身在平定準噶爾的時候,錫伯族和達斡爾族就有專門成建制的作戰單位進入新疆。後來為了鞏固邊防,滿清又從東北遷移錫伯族等民族充實新疆,新疆的伊犁有個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每年都要過西遷節,就是這個淵源。
犯屯,也叫遣屯,都是犯了罪的人員,強制性發往新疆屯墾的,這部分人天南海北的人都有,主要是依附於軍屯,得有軍隊看著啊。犯屯一般在新疆是三種出路,第一種是表現良好,有立功表現的,直接轉成綠營兵,就成了國家正式編制了,這類犯屯有的是在清政府應付一些小型叛亂什麼的時候,表現英勇;有的則是種田能手,或者是活學活用乾隆嘉慶思想積極分子,帶動和影響周邊的人一同為大清的和諧發展做貢獻之類。第二種是刑滿釋放回原籍,但前提也是要表現突出,有立功表現。第三種則最多,就是服刑期滿,就地留在新疆落戶。
民屯,又叫戶屯。就是從內地,主要是甘肅和陝西招募自願來疆的老百姓來屯田,這其中還包括商屯,即一些商人在新疆屯田。這一類最為複雜,有多種情況,清政府對民屯制定的政策也最為繁雜,就不展開說了,大體上是民屯每戶給30畝地,頭6年不交稅、不納糧,種出來的都是你自己的,後來改為一來了就給你60畝地,頭3年不交稅、不納糧。
這是屯墾的大致情況:旗屯,主要是滿族、錫伯族、達斡爾族等。
而軍屯和犯屯,主要是漢族和回族。
回族人大量進入新疆,也是在乾隆以後,以民屯和犯屯的形式定居新疆,主要定居在今天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烏魯木齊和伊犁一帶,《清實錄》等資料中就記載了多次招募回族老百姓到新疆屯墾的內容,同時也記載了一些回族地區的暴動被清政府平定後,大量回族人口發往新疆的的史實。
但是我看到一些關於新疆回族來源的文章說:早在13世紀,也就是元朝時期,元朝政府就在阜康安置了三千多戶所謂回回人的「探馬赤軍」。其實這就是胡扯,元朝時候所謂的回回,也就是所謂色目人,都是來自西亞地區甚至歐洲的各族人,和現代意義上的回族根本不是一個概念,當年跑到中國的馬可·波羅也被稱為回人,給忽必烈造了一個大炮也被稱為回回炮。他一個義大利人和現在的回族有關係嗎?現代意義上的回族最終是在明代才定型的。
其實現今昌吉的回族還有個來源,就是民國時期馬家軍的後裔。昌吉的回族很多就是當年留下的騎五軍。所謂騎五軍,事實上就是馬家軍的一支,為馬步芳的嫡系部隊,而騎五軍的司令馬呈祥,則是馬步青的女婿,後來新疆和平起義的時候,在陶峙岳的勸說下放棄兵權,離開了新疆。但是他的騎五軍,卻全都留了下來。
北疆的維吾爾族是怎麼來的呢?這就是所謂的回屯。
其實就是繼續從南疆遷過來人種地。因為乾隆覺得準噶爾人搞的這個塔蘭奇不錯啊,那就接著搞,種地的地方,還是以伊犁為主。這批人才是後來民國時期的塔蘭奇。
這也就是為什麼北疆城市中伊犁的首府伊寧市,維吾爾族人口多的原因,伊寧市也是唯一一個維吾爾族人口比例大於其他民族的北疆城市。伊犁的維吾爾族,源頭基本上都是來自喀什噶爾。
而北疆城市中烏魯木齊的維族人比例相對較高,也好理解,首府城市,自然是有匯聚作用的。不信你問問烏魯木齊的維吾爾族原籍都是哪裡的?
你可能還會注意到,新疆有兩個蒙古自治州。
準噶爾蒙古不是被殺完了嗎?那麼這些蒙古人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些蒙古人和準噶爾蒙古沒有多大關係了。
新疆的兩個蒙古自治州,一個是在西邊,緊挨著伊犁直屬州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這部分蒙古人均為漠南蒙古,就是當年乾隆平定準噶爾部的時候來的,而且還是先鋒部隊,打衝鋒用的。有一次我曾和博州的幾位小夥伴喝酒,席間有個博州的蒙古妹子,我問你是什麼蒙古?妹子想都不想,滿滿的自豪,脫口而出:察哈爾。
察哈爾,屬於漠南蒙古,那麼這個妹子為什麼這麼自豪呢?
因為察哈爾蒙古的確是有自豪的資本的,所謂察哈爾很特別,這一支最初不是什麼部落,而是一個軍事集團,是什麼軍事集團?是成吉思汗的近衛軍,這支近衛軍牛叉的地方在於,軍隊成員全部都是從蒙古各個貴族家中選拔出來的優秀子弟,作戰英勇無比,對成吉思汗無限忠誠,不僅僅是成吉思汗的貼身侍衛團隊,而且還擔任文秘、管理等工作,事實上是成吉思汗選拔幹部的後備群體,那麼這個近衛軍有多少人呢?一萬人,被成吉思汗稱為「大中軍」,是為嫡系中的嫡系,後來的蒙古大汗也都繼續了這一傳統。
所以,所謂察哈爾蒙古,就是這些近衛軍的後裔。
那麼新疆還有一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就位於烏魯木齊的南邊,這些蒙古人是哪裡來的呢?
這一部分蒙古人倒的確和準噶爾部有點關係,因為他們就是當年被準噶爾部打跑的土爾扈特部,當然其中還包括一小部分乾隆平定準噶爾時,逃到伏爾加河流域投奔土爾扈特部的其他厄魯特蒙古。
關於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歷史想必大家都多少知道,就不多說了。總之土爾扈特部是在乾隆平定準噶爾部之後十幾年,才回到新疆的,而且乾隆還是用老辦法,將回來的土爾扈特部分成了六個部分,分別任命了6個汗王,巴州這一部分就是土爾扈特部原先的大汗渥巴錫被安置的地方,其他的則安置在和布克賽爾、科布多(今蒙古國西部)等地。
我們行走在戶外,在山裡的時候,就發覺這部分蒙古人相對來說最不好打交道,別的地方無論哈薩克族牧民、蒙古牧民還是維吾爾族等,都很好說話(景區的除外),大都會熱情邀請你倒氈房或者房間裡喝茶啊、吃飯啊什麼的,你要是借用人家的地方扎個帳什麼的,都沒問題。唯有這部分蒙古人往往拒人於千里之外,不願意和外人打交道。
這大約和土爾扈特人命運多舛、曲折艱辛的歷史記憶有關吧。
北疆還有個重要的民族,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是怎麼來的呢?
哈薩克族的族源在這裡就不扯了,因為一直爭議比較大。沒爭議的是哈薩克族在清代的時候,形成了大中小三個玉茲,所謂玉茲,就是大的部落聯盟,下面還有中等規模的和小規模的部落聯盟。三玉茲在準噶爾時期,一直和準噶爾干仗,但總的趨勢是處於下風,乾隆平定準噶爾時,哈薩克協助了清政府,其後又臣服於清政府,一直屬於外藩。
然而也就是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後不久,沙俄開始向中亞地區入侵,大量哈薩克人受不了沙俄的壓迫開始逃亡,別的方向沒法去,都被沙俄包圍著呢,只能往新疆這個方向逃了,於是大量哈薩克人湧入新疆的伊犁、博州、塔城,還有一部分跑到了阿勒泰。其後一直不斷的往新疆內地延伸,最遠的延伸到了甘肅。所以,今天新疆的哈薩克族全是那個時候跑過來的,主要是大玉茲和中玉茲的克烈、奈曼、黑宰等部落,小玉茲由於在哈薩克草原的最西邊,所以沒有小玉茲的部落進入新疆。
柯爾克孜族的情況與哈薩克族大致相同,也是同一時期被沙俄欺壓,進入新疆的。現在緊鄰著喀什噶爾有個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在新疆的最西邊。
柯爾克孜在清代一直被稱為布魯特,現在則是跑到中國的,叫柯爾克孜,沒跑過來的,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柯爾克孜和吉爾吉斯是一回事,兩種不同的譯法罷了。
與哈薩克、柯爾克孜類似的還有塔塔爾族,我們都知道前段時間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普京耍流氓硬是強占了克里米亞,這個地方以前就是塔塔爾的。新疆的塔塔爾族也是當年為躲避俄羅斯的迫害而遷來的,只不過人數非常少,是新疆13個所謂世居民族中人口最少的。
烏孜別克族,在新疆的人數也很少。烏孜別克族無論在語言、服飾還是生活習慣上,應該是和維吾爾族最為接近的一個民族。其實烏孜別克族的形成歷史比較複雜,內部就有遊牧、農耕和經商不同的小族群,不斷融合而成。新疆的烏孜別克族主要是在新疆經商、傳教留下來的一些後裔。
雖然你今天看烏孜別克族在新疆好像人數很少,並不起眼,但在清代晚期至民國,烏孜別克對新疆的影響卻都是很大,幾乎新疆每一次的動盪,都有烏孜別克人的影子。今天也是為了區別,在新疆境內的被寫作烏孜別克,而境外的,則寫作烏茲別克。
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烏茲別克都屬於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語系的民族,但是新疆有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卻不是突厥語系的,就是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在新疆的歷史要早得多,一般認為三千多年前的塞種人就是塔吉克人的直系祖先,因而塔吉克人是屬於白種人的。新疆的塔吉克人一直都是生活在南疆的帕米爾高原。
需要清楚的是,新疆境內的塔吉克人和現在的塔吉克的塔吉克人不是一個民族,只不過都自稱塔吉克罷了。
說到白種人,新疆還有一個,就是俄羅斯族了。
但是事實上,今天新疆的俄羅斯族已經非常非常少了,甚至連與漢族混血的俄羅斯族都非常少了。這是因為最早來新疆的俄羅斯人,基本都是十月革命後逃來的白俄士兵和裹脅的難民。這些逃來的白俄士兵後來在民國時期,一直都是作為一支高效的戰鬥力量,參與到新疆的政治紛爭中的。
所以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蘇交惡,很多的俄羅斯人又逃了回去。再往後到了改革開放時期,又有大批的俄羅斯後裔,包括混血,移民海外。所以今天新疆的俄羅斯族鳳毛麟角。
結語
總結一下:新疆現今的民族構成是在清代乾隆之後形成的。北疆地區,是在真空情況下,大家一起來填補的。
誰擠占了誰?
所以,別瞎扯什麼漢族是後來的外來人口,擠占了新疆的資源,歷史並不是這麼簡單。籠統的認定漢族是外來人口,不是對新疆近代史一無所知就是別有用心。
當然,新疆後來的生產建設兵團、移民以及改革開放後大量進疆的經商人員,的確也為新疆,主要是北疆增加了大量的以漢族為主的人口,但就北疆地區而言,大家都是一樣的外來人口。
(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