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我們為什麼害怕人工智慧?

2023-10-18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外刊 | 我們為什麼害怕人工智慧?

外刊 | 我們為什麼害怕人工智慧?

海外視點

人工智慧並不是第一個威脅人們工作的技術,在它之前,電的發明也對人類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為什麼人類如此害怕人工智慧對未來的威脅?近日,《新哲學家》雜誌刊發迪肯大學哲學副教授派屈克·斯托克斯(Patrick Stokes)的哲學反思文章《前所未見的機器》(Ex Machina),對此進行了闡釋。

原文 :《我們為什麼害怕人工智慧》

編譯 |南木

圖片 |網絡

智能決策讓人們感到被冒犯

2023年2月,澳大利亞監管機構因為使用了一些人工智慧應用程式而受到譴責。這個部門經常收到大量投訴信,如何決定何種投訴需要繼續跟進是一件耗費時間的工作。因此,為了加速該過程並使員工擺脫這些枯燥而費時的工作,該部門使用了人工智慧系統來對這些投訴進行判斷。

但問題在於人工智慧的效率太高了,那些提交投訴的人發現不到一分鐘就會收到自己的投訴是否會獲得繼續跟進的回答,這比任何人能做到的都快。人們在意的並不是自己的投訴被駁回,而是這個決定是人工智慧所做的,因而感到被冒犯。

人們對人工智慧的焦慮就如同其技術本身一樣迅速傳播。如今的人工智慧已經普遍到大眾都可以接觸到,普通人可以通過指令讓人工智慧繪出想要的畫。然而,回到投訴案例上,人們似乎還是想知道這些案件背後是否有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進行思考。

為什麼在涉及官僚決策時,我們更喜歡人類,而不是機器人呢?為什麼在人工智慧能以更廉價的成本創作出類似作品時,我們更喜歡藝術家產出的作品呢?當一台電腦可以有效地判斷出何種投訴可以拒絕時,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人工處理的方式?

「不再被看到」與「呈現獨創性」

我們不願把工作完全交給機器人,可能有幾個原因。有些是比較實際的,例如對就業的擔憂,雖然人工智慧並不是第一個威脅人類的技術。其他的原因則與人類的基本經驗有關,當我們與一個有意識的人面對面時,會發生一些感性的事。馬丁·布伯(Martin Buber)說,將對方視為「它」和「你」有著根本的區別。當我們獨自一人在公園時,能夠看到一個由物體組成的世界,能描述這些物體相對於自己的位置,但當我們注意到有人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時,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就出現了。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曾談到「觀察」,即被看到,這向我們揭示了其他思想的存在和我們自身的客體性。如羞愧、驕傲、尷尬等經歷,只有在其他有意識的人將我們視為嘲笑、嫉妒或憐憫的對象時才是有意義的。我們不會在無意識的物體前感到尷尬,同樣,我們也不會感到被它們看到。這些感受取決於我們相處的對象是否有第一人稱視角,是否有知覺。人工智慧是不具備這些的,它們沒有自己的經歷或內心生活。

我們感到被人工智慧冒犯,或許還有一個更加黑暗的原因。這或許不是因為人工智慧缺乏什麼,而是因為人工智慧可能會展示出我們缺乏什麼。在所有認為人工智慧將會取代人類的反烏托邦言論中,大部分言論在某種程度上都令人驚訝地樂觀。有人說「人工智慧」並不是真正的智能,我們不會從人工智慧中得到比我們投入的更多的東西。這反過來也意味著人工智慧所做的一切都是可預知的,如果我們足夠了解人工智慧的算法規則,並且掌握了所有輸入,理論上,我們就能知道人工智慧將會做什麼。

我們傾向於認為,人工智慧缺乏人類特有的自由意志和創造性。不論它們生成了什麼,都只是根據預設規則對過去的數據進行的處理。因此,我們告訴自己,不論人工智慧表面上多麼令人信服,它們永遠只是冒名頂替者。我們對沒有思維的電腦能夠畫出梵谷似的畫、寫出文章或處理投訴的事實而感到被冒犯,這不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做得很糟,而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不具有擁有自由和創造性的人類才能為這些任務帶來的獨創性。

人工智慧的暗示:人類並不自由

但如果這都不是真的呢?如果電腦能夠像任何藝術家一樣創作,那麼人類的智慧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在受法律約束的前提下,所有的研究和實踐領域都試圖理解人類思維的工作方式。我們唱著讚美人類精神自由及它如天才般有想像力的歌曲,但是或許有一些歌本身就像我們讓人工智慧寫的東西一樣是可預測的和符合算法規律的。

換言之,人工智慧的可怕之處,它引起我們不安的原因,不是我們可能會被沒有自由的、按規則行事的機器所取代,而是人工智慧帶來的暗示:人類本身也並不自由。或許這樣的害怕並不成熟,或許人工智慧的局限性終會表明:作為人類,我們確實有一些不受約束的、珍貴的、不可替代的東西。但在獲得那種自信之前,我們仍會擔心人工智慧會轉而讓我們不得不審視自己的掩飾。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2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對生成式人工智慧,鼓勵和監督要雙管齊下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 給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上緊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