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遊戲》,一部現象級韓劇。
僅播出1個月就拿下上億播放量。
之後更是成為一種文化風潮。
各種周邊玩具、打卡場景,統統上線。
就連咱們國內的網購平台,也被各種「魷魚同款」擠爆。
兩年過去了,《魷魚遊戲》也依舊是網飛原創韓劇的收視榜首。
而它本身也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名片。
最近,韓國總統訪英,又藉機宣傳了一把。
將《魷魚遊戲》,對應成了英國的《哈利波特》。
查理三世回應,《魷魚遊戲》相當於《007》。
現在《魷魚遊戲2》正在火熱拍攝中。
不少人都等著看其能否再掀起一場文化風暴。
不過在這之前,網飛先手推出了《魷魚遊戲》原版IP的真人秀綜藝。
同樣是大體量製作,還在拍攝期間傳出有人因為遊戲受傷的新聞,讓人好奇心倍增。
而且網飛這次還將節目分成上下兩部播出,真真兒是吊足胃口。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
Squid Game: The Challenge
雖然還是網飛,雖然也還有「魷魚遊戲」四個字。
但這個真人秀,和韓國沒有什麼關係。
它是由美國製作,在英國拍攝。
可也正因如此,才彰顯出這個IP的影響力實在不一般。
豆瓣上就有人未看先評。
是什麼給了這人底氣,能夠直接打出五星好評?
就是《魷魚遊戲》本身。
當年網劇大火後,韓國本土就引起了一陣「逃殺」節目的熱潮。
而在歐美,這個IP也是人氣滿滿。
油管大博主MrBeast就曾在網上發起魷魚遊戲的真人挑戰。
在遊戲品牌的贊助下,他最大程度還原劇中遊戲場景。
然後在網上招募了456位純素人,體驗遊戲闖關。
半個小時不到的視頻,上線沒幾天,播放量就破了億。
不過,說到底這也只是一個油管博主的大膽創意,用來嘗鮮看個樂。
作為大金主網飛,這次可不是隨便玩玩。
且不說最最基礎的運動服和紅衣人。
作為主場的遊戲地點:
1、2、3,木頭人,椪糖遊戲,高空拔河,玻璃棧道,魷魚遊戲...
主打的就是一個「1:1完美復刻」。
還有站在路邊等待的玩家。
宿舍的白牆、架子床。
以及,玩家跟著紅衣人有序無聲地走在色彩斑斕,又奇形怪狀的空間中。
一切的一切,讓你根本無法分辨:這究竟是綜藝現場,還是電視劇內容。
尤其是當「木槿花開了」的民謠BGM一響。
雞皮疙瘩瞬間前來報到。
至於遊戲設定,與原版相差無幾。
456名玩家聚集在一起,爭奪456萬美金(約3333.4萬人民幣)的獎金。
最終,將只有一人能夠獲得勝利。
在綜藝中,淘汰者面臨的當然不是真實的射殺,而是胸口前的爆炸墨袋。
雖然沒有了死亡威脅,但是與劇集出一轍的,緩緩降落的小豬存錢罐。
以及肉眼可見隨著人數減少而不斷增加的現金,足以刺激玩家的腎上腺素。
要說《魷魚遊戲》當初能夠吸引人。
遊戲的刺激性與死亡當頭的緊迫感,是主要原因之一。
可是,在熟知遊戲規則且無死亡的前提下,綜藝的看點又如何實現呢?
必須是創新。
首先,是「舊瓶裝新酒」。
即,在經典遊戲之上增加新規則。
以椪糖遊戲為例。
劇中,這個遊戲可以說是純靠運氣。
在絲毫不知前路的情況下,如何選擇四個圖形,全靠賭。
但是放到綜藝里呢?
玩的是一個心理博弈。
當玩家被要求在1、2、3、4四個數字站隊之時。
他們大概和魚叔一樣,以為是開盲盒。
但,我們都想得太簡單了。
節目組讓排在第一位的四個人進入另一個房間。
裡面的四個大門上,印有圓圈、三角、五星和雨傘四個圖形。
他們四人,要在兩分鐘內,達成一致,替各自的隊伍決定圖案。
由於雨傘的難度最高,沒人願意選擇雨傘。
結果就是,分組不成功,超時,四人全部淘汰。
接著,再由下一個4人組來選擇。
直到得出結果。
所以,靠運氣的摳糖遊戲,變成了一個考驗心理的選擇遊戲。
玩家要面臨的,是一種相互賭命的選擇。
要麼逼到一個人妥協選擇最高難度的雨傘,要麼同歸於盡。
若有誰妥協選擇了雨傘這一組,雖然先保下了自己的命,但後續存活的機率依然很低。
因為要摳出雨傘,真的太不容易了。
其次,就是添加新遊戲。
這樣一來,不僅能打破了玩家的既定認知,讓其產生無措感。
參加節目的玩家,幾乎都是《魷魚遊戲》十級劇迷。
在椪糖遊戲結束後,他們想當然認為下一個遊戲必然是高空拔河。
於是,他們迅速開始拉幫結派,為勝利多上一份保險。
被拋下的女生,因為即將到來的淘汰而哭泣。
而身材高大的壯漢,已經開始慶祝還未到來的勝利。
可是,當他們真的走進遊戲場地,卻傻眼了。
面前出現的,是劇中未出現的新遊戲:戰艦棋。
這是一個無需力量,完全依靠計算、謀略與運氣獲勝的遊戲。
所以,之前的拉幫結派毫無用處。
於是,就有了門薩女孩直接吊打肌肉壯漢。
另一方面,新遊戲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死亡缺失」的緊迫感。
節目組專門設置了一個人性測試,每天在宿舍進行。
內容十分簡單:
每次選中不同數量的人,完成一個簡單的小任務。
完成後,可以選擇淘汰其他一個玩家,或給其他玩家賦予一個優勢條件。
一開始,任務還是私下進行,結果也是匿名公布。
發展到後面,則變成了公開進行。
結果也會直接顯現在大螢幕上。
這就為做決定的人,帶來一定的危險。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看到,上一秒還是好朋友的兩人,下一秒就互投對方。
或者剛拿到獎勵的人,緊接著就要被別人選擇淘汰。
為了金錢,玩家們無所不用其極。
反轉、撕X、謊言、猜疑、拉幫結派...各種戲碼紛紛上演。
屬於《魷魚遊戲》的廝殺感,以另一種方式重現眼前。
可惜。
場景再還原,畫面再精緻,遊戲再創新。
《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的口碑還是遠遠不如預期。
問題大致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劇本痕跡明顯。
玩家總是莫名奇妙地哭,又莫名奇妙地相互針對,有一種劣質的抓馬感。
二是,綜藝無法還原虛構故事的緊張感。
就像當本來的一槍斃命,變成了玩家有意為之的裝死。
影視劇與綜藝,觀感上的本質是不同的。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悖論。
虛構的故事,讓人信以為真。
真實的競技,卻讓人覺得很假。
這就導致有些設定,根本不適合改編成綜藝。
就像前段時間網飛的一個韓綜《喪屍宇宙》。
節目的創意者,只看到了喪屍元素在影視作品中的紅火。
卻完全忽略了由於電影的藝術處理,能讓觀眾願意相信其中的喪屍故事。
可真人秀,卻不具備這種信服力。
沒有人會相信,現實中會真的出現喪屍。
觀眾不相信,參演者也不會。
如此一來,觀眾看到的只是一場尷尬的表演而已。
《魷魚遊戲》吸引人的根本核心,是那些超出現實的世界觀設定,以及對人性殘酷的極致表現。
而綜藝則試圖把這些消除並拉回地面,效果自然不會令人滿意。
不過,雖說節目是失敗了。
但是,韓國文化產業卻再一次贏了。
網友之所以會給出各種差評,說白了還是因為喜愛《魷魚遊戲》這個劇集。
節目越差,反而越激發觀眾想看新一季的韓劇。
而且,正如開篇所說,這個綜藝是美國買了版權的復刻節目。
由此也再次印證,韓國文娛的國際影響力愈發強大。
從流行音樂,到影視產業,打造了數不清的全球化IP。
不僅如此,還能做到不重複,不貪圖老本,主動創新。
就像如此火熱的《魷魚遊戲》,在韓國本土並沒有一個真人版。
而是出現了眾多各有特色和看點的生存挑戰綜藝。
像是純肉搏的《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
專注女性力量的《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極致腦力競技的《魔鬼的計謀》。
以及將《魷魚遊戲》和《寄生蟲》的設定融合在一起的《血戰》。
每一個都精彩十足,口碑爆棚。
即便大眾熟知的題材,韓國也能拍出新鮮點。
像是今年大火的《超異能族》。
在超級英雄題材已經爛大街的情況下,韓國通過反向描寫超能力者的不安、脆弱與無力,講述一個更有溫度的故事。
還有魚叔前兩天剛剛介紹過的《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在把常見的醫療劇拍出新高度的同時,也向觀眾提供了一個看待精神病的新視角。
言及至此,魚叔不得不想到我們自己。
前段時間《你好,李煥英》將被好萊塢翻拍的消息,讓眾多網友叫好。
我當然也感到一陣興奮。
可當這些情緒落下後,卻覺得不是滋味。
因為,在這些歡呼背後,存在著一個名為「難得」的心情。
而這個難得,代表的又是什麼呢?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