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嚇大家一跳!

2023-09-18     功夫財經

原標題:王傳福嚇大家一跳!

作者:老古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最近在「ESG全球領導者大會」上說了這麼一段話:

現在人類所用的煤,按照今天的消耗速度,只能使用200多年;地球現在的石油,按照今天的消耗速度,只能用50年,但人類不能只活200年,化石能源用完以後,子孫後代將面臨能源的枯竭,如果我們不能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200年以後,煤和石油將消耗殆盡人類社會將何去何從?

此話一出,輿論譁然。

化石能源到底夠不夠用了,是一個認知問題,其實早已被現代經濟學所釐清。王傳福是不是認知出錯了呢?這麼大的企業家,不會在這麼個問題上犯錯,王傳福之所以這麼說,不過是另有所圖。

1 化石能源真的不夠用了嗎?

「化石能源不夠用了」,這種觀點依據的是現在探明儲量與現有消耗量之間的比較,這是一種完全靜態的比較,是無比荒唐的。

但歷史上,這種「石油不夠用」的直覺,的確造成了無數的折騰。

1914年,美國礦務局向外界發布了一個報告,聲稱本國的石油儲量只能再用10年。

這個報告一發出來,就把美國政府給嚇一跳。

美國聯邦政府緊急成立了「聯邦石油保護委員會」,以控制石油出口。既然石油不夠用了,那肯定得保護起來啊,不能隨便出口。

石油恐慌論同樣影響了歐洲,各國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石油儲備體系,法國人直接被嚇傻了,他們宣布要重新擴大飼養軍馬,準備在石油用完時,重新啟用畜力。

美國聯邦成立一個保護石油的部門後,這個部門基於自身的利益,就需要不斷地喜歡石油枯竭論,不如此,他這個部門的意義何在?

1926年,該委員會估計美國石油的供應量只能再維持7年;
1930年預測說還能用10年;
1939年預測說還能用13年;
1951年再次預測說還能再用13年。

在二十世紀70年代,美國總統卡特在看完他們的預測報告,甚至專門發表一個電視講話,他說:

「下一個10年結束的時候,我們會把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儲量用完。」

今天,我們回頭來看這段荒謬的歷史時,會覺得非常搞笑。但這一種觀點,也曾經是中國媒體中常見的言論。

因為探明儲量明明就是一個動態的數據,你怎麼能根據一個動態的數據來判斷化石原料什麼時候能用完呢?

其實判斷能源的緊缺,只需要一個指標,那就是價格。

如果化石能源真的供不應求了,那市場中體現出來的就將是價格的上漲,而價格的上漲將給勘探化石能源帶來更多的利潤 ,於是驅動更多的企業去投資能源的勘探。

只要有更多的企業去勘探能源,他們帶來的將是供給的增加,從而降低化石能源的價格。

英國石油公司2015年出台的一份報告稱,在過去20年間,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又上升了50%,從1995年的1.1萬億桶上升到了2015年的1.7萬億桶。

在幾十年前,有人能想到岩石里也能挖出油來嗎?在傳統石油價格在100美元價格以運行了一段時間後,頁岩油就出現了。

上百美元的價格足以吸引無數企業投資這一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生產,美國現在通過頁岩油的開發與生產,已經重回世界第一大產油國。

卡特總統的預言報告中,1970年全世界已探明儲量是5500億桶,而從1970到1990年這20年間,全世界在石油恐慌中依然用掉了6000億桶石油。

那麼現在還有多少呢?1.7萬億桶。不僅沒有枯竭,反而是越用越多了。

僅僅從數據上來,1970年石油價格僅僅只有3美元一桶,現在則是幾十美元一桶,是不是反應了需求緊缺了呢?如果你考慮進通貨膨脹因素的話,石油價格真的上漲了嗎?

以1970年,一盎司黃金可以兌換35美元,而短短的幾十年過去之後,現在一盎司黃金能兌換到1950美元。石油的價格都沒跑贏美元的通脹率。

真正的事實是,自七十年代起,全球人均化石能源消耗和總量在不斷攀升,但其價格其實是處於不斷下跌過程中。

哪裡存在什麼化石能源枯竭啊。

這些錯誤的思維錯在把資源認定是一種恆量,而需求是一個變量,拿不斷擴大的變量去消耗恆量,當然早晚有窮盡的一天。

但事實上,資源的多少是與人類技術進步的程度息息相關的,而技術進步的快慢,又直接與人類需求的大小相關,有越大需求的行業往往進步就越快。

近一百年來,不斷發生恐慌的石油行業正是需求最大的行業,因此其技術進步也是飛速的,結果就導致了可開採石油資源的總量不斷跑贏了人類的需求量,「石油末日」其實根本就不存在。

人類結束石器時代,不是因為石頭都采完了,而是因為發現了更廉價更好用的礦產資源。

2 王傳福在說什麼?

若大家以為王傳福不過和歷史中那些人一樣,犯了一個認知錯誤,那你就幼稚了。

近些年來,這種一度在媒體上盛行的「石油恐慌論」已經悄然消失了,現在,已經很少有權威機構或媒體將「世界石油儲量只夠人類再用xx年」掛在嘴邊了。

王傳福再次在公眾輿論中宣傳這種觀點,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對其所從事的環保相關生意的一種宣傳。

環保利益集團是在全球環保主義激進推動下形成的,王傳福也是其中的一員。

從來沒有某一種失去利益驅動而能長存的理念與活動。環保就是現代不斷湧現的新興商業永遠高舉的一面招魂幡。煤炭業反對樹木砍伐,是為了普及燒煤。

天然氣業反對煤炭開採,是為了普及燃氣銷售。新能源反對石油業,是為了推廣電動。

只有利益才是真實不虛的行動動因。全世界的電動車企業的企業老闆們,都在呼籲加大對電動車的各種補貼、政策支持,電動車能迅速崛起沒有這些支持怎麼可能?

這種已經被經驗上證偽的石油枯竭論再次被王傳福當個寶,也無非是因為這種觀念傳播有利於比亞迪的發展。

企業永遠存在競爭。很多看起來高大上的口號、打著為人類未來的口號,背後其實不過是不少企業希望政府介入阻止競爭的一種手段。

歐洲企業通過政治在全球推廣各種環保限制,其目的不過是歐洲的企業既然承受了環保主義帶來的管制,那全世界也得有,否則我怎麼和其他的企業競爭呢?

當然,這一目的往往被隱藏起來,成為了政客嘴裡的為了全球環境、為了人類的未來,環保少女們驅動輿論逼迫政府管制企業,企業則要求政府管制全球企業,一個干預導致另一個干預,干預不斷遞增,管制不斷增加。

在管制不斷增加後,政府中的環保管理隊伍也會處於權力不斷擴張的過程。政府治理時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即「失敗導致權力擴張」。

環境治理越糟糕,環保部門就有理由要求更多的人力、財力和權力。久而久之,環保執法機構不斷擴張,自身變成了一個利益集團。

正如美國聯邦石油保護委員會一樣,當形成利益集團時,就會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地推動更多的管制手段。

很多舉著人類未來的高尚旗幟之下,往往掩蓋著骯髒與不義。

3 警惕極端環保

環保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產業,無數人從中攫取利益。

不僅僅有新能源車,還有無數環保設備生產商、環評機構、環保執法人員,他們共同組成了環保利益集團。

企業家們基於利益做出的各種「反智」言論,我們聽聽就好,僅僅是言論,不會帶來什麼傷害。

但如果這種言論能推動立法進程,推動更多的對化石能源的管制,能爭取更多的環保補貼,其實不過在幫助他們在打擊競爭對手。

同時,這種管制消滅的是消費者的福祉,因為更多的環保管制帶來的是消費者可以選擇商品的減少、各種產品的價格上升。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並非真的在擔心人類未來,他們不過是想用打擊競爭對手的方式,從你手上搞到本不該屬於他的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ab4325c74753ea3416f344f233fac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