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有著四項偉大的發明,它們是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而這其中的活字印刷術,則是由宋朝的一位傑出人物畢昇發明的。與此同時,歐洲的活字印刷術要比我國晚出現許多年。讓我們一同追溯畢昇在杭州印書場的奮鬥歷程。
畢昇最初是在一家印書場裡從事印刷工作。他每天都在師傅們的指導下學習刻字技藝,將漢字巧妙地雕刻在木板上,採用的是當時常見的雕版印刷技術。由於他的用心和技藝高超,備受同仁喜愛。然而,畢昇對當時的雕版印刷方法感到繁瑣,於是不斷思考如何進行改進。
有一次,印刷廠迫切需要印刷一本書,但一位刻字工刻錯了整個版的一個字,導致整個版本都報廢了。這使得畢昇意識到,傳統的雕版印刷不僅浪費人力和物力,還可能延誤工期。於是,一個創新的想法在他腦海中湧現:將整版的字分開,即便某個字刻錯了,也能輕鬆更換,既省時省力,又省材料。畢昇進一步設想,如果使用單個字進行排版,印刷完成後,可以重新排版,實現多本書的印刷。
因此,畢昇開始嘗試刻造木頭的活字,但效果並不理想。活板印刷術的難題正是出現在這些「活」字上。隨著印刷次數的增加,字體變得「活」動起來,難以保持整齊。有的字印刷出來,有的字模糊不清,甚至無法印出。畢昇著手研究並改進了組版的方法。
為了使每塊活字版形成平整堅固的整體,他在版子周圍不僅採用鐵框,還事先放置了一些松脂、蠟等黏合材料。畢昇將鐵框置於火上烘烤,使黏合材料熔化。在熱的狀態下,他使用平板將那些活字冷卻後,平整的活字牢牢地固定在鐵框中。印刷完成後,畢昇再次將鐵板加熱,等待松香和蠟融化後,將每個活字一個個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