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教師的解放與超越 ——讓自己有一顆乾淨、純粹的教育心
作者|李鎮西
來源|鎮西茶館
「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 馬克斯·范梅南
如何保持教育的初心,克服職業倦怠呢?我的體驗有三點:第一,情感。第二,智慧。第三,創新。
什麼叫「好老師」呢?我的理解是,好老師要有「四會」:第一,會上課。第二,會帶班。第三,會開發課程。
好老師是誰培養的呢?是自己培養自己的。怎樣培養?我有「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年輕教師如果做到這四個不停,堅持五年八年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難。但核心是「不停」。
李鎮西:教師應該有著怎樣的生命狀態?
李鎮西:我們是否正在兢兢業業地摧毀著孩子的幸福與創造力?
各位老師好!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聚焦青年教師成長,我給大家帶來的演講題目是《教師的解放與超越》。
解放,是指心靈的自由,就是擺脫陶淵明所說的「心為形役」,是讓自己有一顆乾淨、純粹的教育心。超越,是指行動的超越,超越自己,每天都和昨天過得不一樣。
先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推薦之前我先提一個問題:人生的偉大是可以被計劃的嗎?有一句話叫做「有志者事竟成」,還有所謂的「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從小夢想成為什麼傑出的人,然後制定人生規劃以及努力的計劃,朝那個方向去奮鬥。但是,哪一個傑出的人物是被「計劃」出來的?哪一個人是按部就班地一步步達成自己的目標的?
我推薦的這本書是《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非常值得一讀。昨天在飯桌上劉長銘校長也說他剛讀了,是一本好書。我一讀到它,馬上就給李希貴和程紅兵推薦。這本書有一個基本的觀點,所有的成功乃至偉大,都是一系列意外促成的結果。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愛宣稱,三年打造多少名師,五年打造多少專家,等等。我總是不以為然,名師專家可以按計劃批量生產嗎?當然,要實現這些目標也很容易,到時候發證書就可以了嘛!至於是不是真的名師或專家,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對所謂「培養教育家」還有諸如「百千萬工程」之類的宏偉規劃和目標,我始終表示懷疑。
前不久我在《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的書評中寫道——
1984年,因前兩年高考落榜而第三次參加高考的馬雲,總分離本科線依然還差5分,最後被杭州師範學院錄取。當時他能想到,20多年後,他會成為中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電商帝國」的「國王」嗎?
1966年,剛讀五年級的管謨業不得不因為「文革」爆發而輟學,開始了在家長達10年的務農。當時他能想到,再過46年,他能夠以「莫言」為筆名而成為中國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大陸作家嗎?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當教員,開始在田野研究水稻。當時他能想到,再過47年,他將獲得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嗎?
我其實還應該以喬布斯為例。1974年,19歲的喬布斯從大學休學時,他會想到若干年後,他將被稱作「蘋果之父」嗎?
我這樣一說,可能有人會說:「那人生的奮鬥還有啥意思呢?」這本書告訴我們,所有的成功核心有兩點:
第一,按照你的興趣去做,投入、沉醉、痴迷你所喜歡的事,只管耕耘,不問收穫,「走到哪兒算哪兒」。一位爵士音樂家說,如果你要讓你的音樂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你就隨心所欲地按你喜歡的方式去演奏吧!
第二,抓住「墊腳石」,以開放的心態不斷接納新的信息,包括各種觀點和方案。這個「墊腳石」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一個人,可能是一件事……總之,無數個墊腳石會讓你與成功不期而遇。
回到今天的主題談青年教師成長。說到青年教師的成長,有的老師愛說「職業倦怠」,剛參加工作可能還有熱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初那顆充滿理想的教育心可能就漸漸冷卻了,對工作也漸漸倦怠了。這是妨礙青年教師成長最致命的因素之一。
那麼如何保持教育的初心,克服職業倦怠呢?
我的體驗有三點:
第一,情感。讓我們自己沉浸於孩子透明的心靈和無邪的笑臉,被他們感動,因他們陶醉。我們是和世界上最純凈的人打交道。你怎麼會倦怠呢?
第二,智慧。遇到難題怎麼辦?那就研究嘛!當你進入研究的氛圍會忘記周圍的一切,沒有哪個科學家會厭倦自己的研究。而基於實踐的研究,就是不斷增長智慧的過程。
第三,創新。在這個過程中要克服困難、超越自己,不要重複自己,今天和昨天要不一樣,每天都是一個嶄新的自己。這樣的工作不但有意義,而且有情趣,自然不會倦怠。
可以這樣說,我是隨心所欲做了幾十年教育,做的完全就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沒想過什麼幾年之內要成為什麼什麼,十年之內要「拿下」什麼,就是和孩子泡在一起,研究他們。於是,不知不覺地走到了今天。
搞教育,首先要處理好師生關係,沒有水乳交融的師生關係,就不可能有教育。最近一句話比較流行:「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但並不是所有「好的關係」都是「好的教育」。那麼,「好的教育」所需要的「好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呢?
我想,至少具備五個要素——蘊含教育,體現平等,充滿互動,彼此信任,持續穩定。和孩子的關係只有具備了這五個要素,這樣的關係才算是好的教育。當然,重要的前提是你喜歡和孩子打交道,看到孩子情不自禁地開心。
大家看螢幕上我和學生的一組照片,這些照片展示了幾十年來我和學生的關係。
這個照片是大學畢業後,我第一次帶學生到郊外玩兒的照片。你看我多開心,我身邊的孩子多開心!於綠水青山中歡歌笑語,這才是教育本來的樣子。
這是李老師當年的泳裝照,和學生在一起,多開心哪!這張照片是我和學生岷江之濱徹夜狂歡時拍的,當時他們初三畢業了,我把他們帶到校外去玩兒,慶祝畢業。這張照片說的是,我教高二時把學生帶到峨眉山上去,用我們青春的軀體在茫茫雪地上寫下「一班」二字。教育就應該這樣浪漫!這是我和學生在原始森林徒步探險,這是我和學生在草地上學狗叫、摔跤,多開心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生活就是教育本身。
我年輕的時候這樣我行我素,我覺得這就是教育本來的樣子。但經常被校長批評,還挨過處分,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改正」。50多歲了我還當班主任,還帶學生出去玩。結果校長不批評我了,還很欣賞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我就是校長嘛!
所以我說,推動我幾十年來成長的最核心的動力,就是我把教育當愛好,痴迷我這個愛好。其他的因素都是次要的。
許多年輕人都希望自己成為好老師,但什麼叫「好老師」呢?我的理解是,好老師要有「四會」——
第一,會上課。課要上得好,這是毫無疑問的。那什麼叫「上得好」呢?「好課」有很多的標準,但我認為有一個標準是基本的,那就是你的課是否讓孩子著迷,每天都盼著上你的課。不謙虛地說,這點我做到了,我的學生就是喜歡我的課。
第二,會帶班。年輕人把課上好很重要,但還要會當班主任,把班帶好。好到什麼程度?好到學生迷戀你的班。前幾年,我教的第一個班的學生來看我,他們現在都已經五十多歲了。有一個女生對我說:「李老師,您教我們的時候,我天天都盼著上學!」因為我們的班級生活讓她迷戀。
第三,會開發課程。就是要研究教學,包括課程開發。尤其是要把自己當成課程資源,一個教師不只是熟悉教參、教材、習題,你的視野、你的閱歷等等,都是課程。甚至教師本人就是課程。「我」就是語文,「我」就是數學,「我」就是教育。
第四,會轉化後進生。這點相當重要。每一個後進生都檢驗著教育者的真愛和真智慧,在優秀老師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唯一的,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不要只看到孩子的差距,而要發現孩子的差異。或者說,優秀的教育者總能將孩子與別人的「差距」變成孩子所獨有的「差異」。
好老師是誰培養的呢?是自己培養自己的。怎樣培養?我有「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年輕教師如果做到這四個不停,堅持五年八年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難。但核心是「不停」。
下面就第一條建議,即「四個不停「,我稍微展開說說。
先說「不停地閱讀」。閱讀讓我們的精神世界格外的飽滿,生命狀態格外的蓬勃。閱讀對人特別是教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在很多老師卻不讀書,這是很令人擔憂的一件事。
北大教授陳平原先生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大家可以問問自己:我「墮落」了嗎?
很多老師對我說:「不是不想讀書,而是因為沒有時間啊!」時間從哪裡來呢?我給大家說,時間是從習慣而來!所謂「習慣」是不由自主的,是情不自禁的。習慣是不需要計劃,不需要提醒的。你看吸煙的人,從來沒有給自己定計劃,今天要吸多少支煙,到時候情不自禁就把煙掏出來了,再忙也有時間吸煙。所以,習慣給我們時間。
還有老師說:「李老師,我讀也沒用,因為我根本記不住啊!」我說:「你記它幹啥?」他說:「如果我讀了書卻記不住,不就白讀了嗎?」我說:「請問你2018年5月28日晚上吃了啥?」他居然還想了想,然後搖頭說:「太久,忘了。」我又說:「那好,問你一個近點兒的時間。2019年3月18日中午吃了什麼?」他還是說:「記不住。」我說,你看你長這麼大,吃那麼多飯,卻每一頓都沒有記住,是不是你就白吃了?如果你認為白吃了,你就是「白痴」。每頓飯都記不住很正常啊,從小到大吃那麼多飯誰能記住呀?但是,幾十年中每一頓你記不住的飯,卻是你生長的營養,已經化作你的血肉和筋骨。讀書也是一樣的,每本書你都記不住,但讀多了你便精神健全了,靈魂高尚了,胸襟開闊了。這和吃飯是一樣的道理。
關於閱讀我就不多說了。但我還想提醒大家一下,傅雷在給他兒子的信中說:「首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那我們教師呢?我按照這個邏輯仿造了一個句子:「首先為人,次為知識分子,再為教育者,最後才是學科教師。」所以,我特別不贊成用「教師專業發展」這個說法,這個說法很容易把專業僅僅理解為學科教學。我剛開始有這個想法時,都不好意思說出來,怕別人說我「胡說八道」,但後來看到我尊敬的葉瀾教授也提出「不宜簡單地說『教師專業發展』」,我才鼓起勇氣表達了我的意思:我也不贊成簡單地說「教師專業發展」,我認為應該是「人」的發展與成長,這才是對的。
這張照片上是我的書房。大家看這本書《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作者是加拿大學者馬克斯·范梅南。我給大家推薦這本書,非常棒!2007年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就迷上了它,當時我正做校長,我給全校每位老師都推薦了它。
作者馬克斯·范梅南認為,教學機智是不能被事先計劃的,是教師綜合素養的一個自然流露,是情不自禁的表達,是不由自主的言說,是一種閱歷、修養和藝術。
大家再看這段話,非常樸素,非常感人,又非常深刻:「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我經常想,當一名好老師說不容易其實也容易,就想兩個問題: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經常想這個問題,就能當成好老師。
再看他的表述,是多麼親切和樸素:「何謂兒童?看待兒童其實就是看待可能性。」說得多好!還有:「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
我一直認為教育更多的不是屬於科學,而是人文。它是情感的感染和精神的浸潤。
再說「不停地寫作」。大家看照片,這是我年輕時被同事抓拍的一張照片,是我伏案寫作的情景。我那個時候寫了很多東西,沒有想過發表——那時哪有發表的機會啊,我就是單純地想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為自己的將來留下溫馨的記憶。
不過我的一份文稿是發表了的。我簡單說一說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1987年底,離我學校30公里以外的另外一所學校一名叫「寧曉燕」的高一女生自殺了。這個孩子品學兼優,沒有任何的原因就自殺了,父母、老師都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我產生了研究的興趣,利用周末的時間自己騎自行車30公里去採訪和了解。我得到了她的遺書、作文和日記。我用了半年時間研究,半年之後我得出結論,寧曉燕是死於精神窒息。從她的日記、作文和遺書中可以看到,成長中的她有太多的苦悶得不到解答。她在日記中這樣寫到:「那麼多的政治課、語文課、班會課,老師講了那麼多的道理,卻唯獨沒有我希望得到解答的問題。」她說:「老師講的不是我們想的,我們想的恰恰沒人回答。」她的苦悶越積越多,無人解惑,無法排遣,最後只好一死了之。我寫了一篇9000多字的報告文學,直接投給《中國青年報》。沒想到《中國青年報》居然第一版就推出來了。我這篇長文的標題是《她給教育者留下什麼「遺產」》。什麼「遺產」?就是教育不能只管行為,還要關注心靈,只有走進心靈的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去年我寫了一篇文章,題目也很尖銳:《《從寧曉燕到胡鑫宇,到底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讓教育充滿人性?》。的確,30多年過去了,這種悲劇並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了。這是為什麼?
我以這篇文章為例想說明,年輕時候我的寫作成就了我,由此我開始了對學生心靈的研究,促進了我思考的深入和實踐的不斷改進。我的第一本著作就是研究學生青春期教育的,叫《青春期悄悄話》。還有後來頗有影響的《愛心與教育》,也是我實踐、思考、閱讀和寫作的成果。是寫作成就了我。所以我經常對年輕老師說,如果你拿起筆來,持續不斷地寫作,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這個「自己」會讓你吃驚。
再說「不停地實踐」。所謂實踐,我的理解和做法,就是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這是一種科研性的實踐,而把難題當課題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我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個年輕女教師跟我說她不想當班主任,理由是她班上有一個小孩她管不了,太讓她煩心了,所以不想當班主任。當時我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恭喜你有了一個科研對象!」我對她說,你把孩子當成科研對象,心情會很平靜的,不會那麼急躁;而如果把他當成一個差生,你自然會很生氣的。比如,小孩打架了,你肯定火冒三丈,怎麼又打架了?但如果把他當成科研對象,你會研究,他為什麼又打架了呢?這樣心情就平和了。只有把難題當成課題來研究,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育科研。
而我們現在一些老師的所謂「科研」,課題不是來自自己的課堂和班級,而是來自文件,來自上面的指示精神,來自時尚的學術流行語。比如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說到課題,總是貼標籤,開口閉口就是「基於核心素養的……」,後來又是「基於雙減背景下的……」好像沒有「核心素養」沒有「雙減」就不能搞教育科研一樣。「基於」這個「基於」那個,就是不基於自己班的學生。而一旦潛心研究自己的班級,研究自己的課堂,研究自己的學生,你的科研便現出了真正的價值,你也會因此而成長起來。
回過來說當初不願當班主任的那位年輕教師,後來她真的研究那個讓她頭疼的男生了,因為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研究實踐中的難題她後來成了一位名師。我也是這樣的,是一屆又一屆的後進生成就了我,「培養」了我。因為轉化後進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而這樣的科研,是最有價值的實踐。
思考與寫作,當然也包括閱讀,都能促進實踐。在研究寧曉燕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我班上雖然沒有一個孩子自殺,但有著和寧曉燕同樣困惑苦悶的孩子可能不只是一兩個。我的教育應該怎樣面對心靈?這促使了我的教育轉型,從僅僅關注行為,轉為關注心靈,於是就有了我的青春期教育。
因為時間關係,具體做法我不展開說了,這裡我說說我和學生保持書信交流的事兒。
我認為,所謂「青春期教育」遠不只是「早戀教育」,因為孩子的青春期遠遠不只是有著來自「早戀」的苦悶,而是方方面面的成長的煩惱,包括性格的自我認同、如何處理同學關係,怎樣處理爸爸媽媽的關係、改善自己的性格等等。我經常找學生談心,但有一些孩子比較內向,他對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都不說,也不一定是對你有什麼意見,就是性格不太愛說話,怎麼辦?我想到了書信。我和這些孩子長期保持書信的溝通,慢慢範圍擴大,到後來我與班上每個孩子都寫信交流。
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感覺,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在燈下展開信紙,用筆寫下一行行字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走進了一個個獨特的心靈,自己翱翔在心靈的海洋,那真的是一種享受。換到今天來看,可能有老師會說,那不是一種負擔嗎?但我願意做的事情,做一百件事都開心;不願意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就讓我難受。給學生寫的這些信不光是談教育,什麼都談,就是平等的聊天,包括我讀了什麼書,去哪兒旅遊,我都寫,學生也向我敞開心扉,在回信里什麼都說。一直到2000年以後,我才停止了用筆寫信,改為在電腦上寫信。
2020年疫情第一年,我在家裡收拾書房,偶然發現了一摞高高的本子,捆著一圈圈的繩子。什麼東西呢?我想了想,哦,是1990年我調到成都工作搬家時帶走的,可見這一摞本子多麼的珍貴!30多年過去了,我完全忘記是什麼東西了?打開以後我大吃一驚,拍了一張照片發在朋友圈裡,寫了一句話:「我被我的青春感動了!」這是我年輕時候給學生寫信的草稿,先打個草稿,再謄抄一遍,這是雙倍的工作量啊!翻開一頁一頁的草稿,真的被自己感動了。這就是我所說的實踐,帶著思考和情感的實踐。
後來有六個八十年代的學生來看我,出去吃飯的時候,我隨手抓了兩個草稿本。我不知道這些草稿是不是寫給他們的,只是想在飯桌上多一個聊天的話題。結果沒有想到,每個孩子都找到屬於他們的那一頁草稿書信。
這就是我所說的「不停地實踐」。唯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我做這些當然很忙,但我是主動地忙,而不是被動地被攤派各種雜事。另外,我是帶著思考和感情在忙,而不是麻木地憑著慣性重複做事。
最後說「不停地思考」。我說的思考也不是空洞抽象、脫離實踐的空想。我想特彆強調的是,教師是知識分子,作為知識分子,思考是我們的天性。站在實踐的大地,讓思想飛翔。我的許多思考都來自沉重的現實。
以德育為例。德育這個話題很沉重,至少對我來說,從參加工作到現在,幾十年來每隔三五年就會接到一個文件,比如:關於進一步加強什麼什麼的通知……但40多年過去了,當年所針對的問題,依然存在。問題出在哪裡?接下來我談談我對德育的一些膚淺思考。先要說明的是,在我今天的語境中,德育就是教育,某種意義上教育跟德育是可以劃等號的。中國古代沒有「德育」的說法,教育就是德育。赫爾巴特的一句話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教育的本質就是德育。
我對德育的膚淺思考——
第一,沒有「專門的德育」,只有「完整的教育」。
第二,道德是無形的,德育是隱蔽的。
關於這一點,我寫過兩段話來說明:「風是存在的,但我們從來就看不見專門的風;我們看見的是長發的飛揚,是裙擺的飄逸,是樹梢的搖晃,是湖水的顫動,是海面的起伏,是船帆的鼓脹……」「鹽是人不可缺失的元素,但我們從來就不會專門去吃鹽,我們吃的是回鍋肉,是宮保雞丁,是水煮肉片,是北京烤鴨,是成都火鍋,是麵條,是餛飩,當然還包括喝各種美味的湯……」
第三,沒有「專門的德育」,卻有「直接的德育」。
第四,德育的最好方式是融入生活,德育的最佳效果是化作人格。
第五,間接的德育,就是「好玩兒的德育」。
第六,最好的德育,是「沒有德育」的「德育」。
第七,離開了情趣盎然的活動,德育是不可思議的。
第八,德育的關鍵,是德育者本身的素質。
我想強調的是,德育應該蘊含於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給學生講知識,不只為讓學生學以致用,更重要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人格的形成。又比如道德是無形的,德育應該是隱蔽的,而我們一些教師現在是唯恐學生不知道我們在對他進行德育。昨天飯桌上和劉長銘校長還在討論這個話題。蘇霍姆林斯基有一本書叫《給教育的一百條建議》,最後一條是「保密」,他說教育的意圖隱蔽的越好,教育效果越佳。
德育者的人格形象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講到這兒我不由自主想到了已故的朱小蔓老師,我特別敬佩她。我們曾經一起去烏克蘭,路上我就在感慨朱小蔓老師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讓人感覺她特別善良溫和,親切而不做作,一切都很自然。所以大家把她稱為「德育女神」是有道理的。她的一個微笑、一個動作都蘊含著道德感染力,讓她周圍的人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如果我們說一套做一套,那麼德育越「加強」越有問題。
有一年剛當校長的時候,第一次參加學校的升旗儀式。學生們站戴著紅領巾站得端端正正,可旁邊的老師們卻揣著手聊天,很散漫。第二天開會,我提了幾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問大家:「我們給學生講的,我們信嗎?我們讓學生做的,我們做嗎?」我說:「所謂教育,就是你讓學生有的,你先要有。這就是德育。」
在我的建議下,後來的升旗儀式,老師們都單獨站列,給學生做示範。後來我們學校的升旗儀式真的是非常棒,每到升旗儀式的時候,體育老師先整理老師的隊列。老師站好後,體育老師掃視全場,下達口令:「全校同學聽口令,向左向右轉,向老師們看齊!」向老師們看齊,就是最好的德育,最好的教育。
我當校長時經常對老師們說:「最好的管理莫過於示範,最好的教育莫過於感染。」沒有示範和感染,就沒有好的教育。
四十年教育生涯給我這樣的結論:「人是最高的價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原話。我認為這是對教育本質最深刻、最樸素的思考,是蘇霍姆林斯基最重要的教育思想。這裡的「人」也包括教師。好的教育,應該是學生和教師作為「人」的價值得以充分實現。
為什麼很多老師的成長很困難,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有太多來自名利的雜念。泰戈爾說:「鳥翼繫上了黃金就再也飛不起來了。」現在的社會就很浮躁,有的老師一工作就訂立了「宏偉計劃」,比如三年拿下「教壇新秀」,五年拿下「市優青」,十年後評上高級,十五年後評上特或正高級。如此功利而浮躁,急於求成,往往適得其反。
我剛才說了,現在再說一遍,作為年輕教師,你要沉醉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最後的成功會和你不期而遇,就算沒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過程中你幸福了,也心滿意足了。
很多老師問我:「職業對你來講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愛好!」我做了幾十年的教育,就是玩兒我的愛好,這一輩子就是享受。
大家再看一張老照片。這是我所教一個班級的畢業照,這個班的故事很精彩,許多故事我都寫進了我的書。2018年我們聚會,我對學生們說,你們都不知道,當年我們的故事被我寫進書里,感動了很多老師,那本書叫《愛心與教育》。你們不做老師可能不知道,但你們的故事的確讓很多老師流淚。我相信,再過一百年,你們和我都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但是我們的故事依然會溫暖著這個世界,因為教育之愛是永恆的,人性是永恆的。
他們說:「李老師,您要退休了,能不能再為我們上一堂課再退休啊?」這個建議點亮我的心,太好了!第一次給他們上課時,他們十一二歲,如今他們年過半百;而我呢,當年風華正茂,現在即將退休。但我們依然充滿激情,師生攜手重返青春的現場。
這是當時的課堂照片。看,180人的座位擠滿了將近400人,為什麼?除了歷屆學生,還有他們的爸爸、媽媽、孩子、妻子、丈夫。前排穿旗袍的這位女士叫周慧,她在德國一所大學教書,專門從德國趕回來聽我上「最後一課」。
我帶去了許多「文物」——給他們讀過的小說,我教他們時用過的教材,我的第一本備課本,裡面有關於他們的記錄,我讀這些片段,他們都感慨萬千。他們的確不再年輕了,可是年過50的學生們,眼睛依然如當年15歲左右的清澈明亮。
我經常說幾十年來,為什麼我對教育一直這麼痴迷?因為每堂課只要我在台上一站,面前一雙雙眼睛這麼的透亮,那麼清澈的凝視著你,這就是我擁有的一片星辰大海。就像現在一樣,你們就是我的星辰大海。
教他們的時候,我哪想過今天會被人稱作「專家」?也沒想過評特級、正高。只是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做,這一切便不期而遇。
這堂課上我給大家講了一篇課文《一碗清湯蕎麥麵》,還講我們一起經歷過的故事,這些故事就是我和我的學生共同締造的傳奇和編織的童話。我們不僅是這些童話、傳奇的主人公,還是它們的創作者。
有一年我從成都到西安學習三個月,學生們都捨不得我,把我送到火車站,送到站台前,真是依依不捨。我沒想到的是,火車開動了,剛啟動時開得比較慢,他們便跟著火車跑,一邊跑,一邊流著眼淚叫「李老師再見」。火車越開越快,他們也越跑越快。當時和他們一起送我的徐老師,反應很快,馬上拿出相機把他們當時追火車的畫面真實地抓拍了下來。就是這張照片,大家看,學生正跟著火車跑。
想一想,在這個星球上,還有哪一個職業有這樣的享受?沒有第二個職業了。從事這樣的職業,怎麼可能倦怠呢?對我來說,沉醉其中,享受幸福。
我年輕時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這輩子搞教育,我就取兩點:一個是職業幸福,一個是心靈自由。現在,這兩點我都擁有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隨著歲月的流逝,我愈加堅定了一個信念——對孩子的依戀之情,這是教育修養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這段話可以作為這張照片的注釋。
人們經常說教育是一首詩,是一部童話。說這話的時候,都知道這是比喻。可對我來講,這並不是比喻,我的教育就是詩,就是童話。這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我憑著興趣愛好做出來的。對我來說,做教育只需沉醉興趣,樂在其中,只管耕耘,不問收穫。
馬克斯·范梅南說:「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我是1982年1月11日從大學畢業走向學校,開始迷戀學生的成長的。當時,我不會想到40年之後,來到青島給在座各位老師講我的故事。大家看,這是我年輕時候的照片,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這是我現在的照片,他成了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的成員,別人稱為「專家」。這兩個「我」的中間隔著40年,這40年的光陰我有近90本著作來代表,因為這每本書里的每一個字都寫滿了我的興趣,我的青春、我的投入、我的成功,以及傷痕累累的教訓……正是這些,我不知不覺走到了今天,令當年的「我」吃驚。所以,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一個卓越的自己,因此,所謂「成長」,就是用一生的時間去邂逅那個讓自己吃驚的「我」。謝謝大家!
現場互動:
主持人:感謝李老師,李老師請留步。下面安排李老師與各位老師互動三個問題,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舉手提問。
提問:李老師好,非常榮幸有這次寶貴的機會向您提問,我的問題是關於班級管理的。在班級管理中,我經常會發現學生會有三人一團五人一夥的「小團伙現象」,面對這種現象,班主任應該如何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李鎮西:這個問題是比較常見。首先我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為什麼一定要把它消除呢?新生們由於來自一個地區,或者小學、初中都在一個班,或者原來一起參加過什麼樣的活動比較熟悉,班裡幾個同學關係親密,走得近一些,非常正常啊!如果沒有這樣的「小團隊」,那才不正常。比如這位老師,你在單位裡面是不是也有幾個比較好的同事?可你現在不讓學生這樣,那就不對了。當然,老師擔心的,是這樣的小團隊會影響整個集體。那你要做的不是消除這種小團體,你也消除不了的,而是怎樣讓這個小團體成為整個集體力量的一個部分。那就靠我們的引導。我經常說我班級管理就七個字:「多搞活動、多談心。」這七個字凝聚我所有當班主任的經驗。搞的活動越多,整個班級凝聚力就越強,小團隊可能產生的消極因素就會越減少許多。幾年前,我剛工作時教的那個班的學生邀請我騎游,那一天我們騎了80多公里。路上一個學生說:「李老師你不知道,當年你教我們的時候,我們天天盼著上學!」有這樣的班級那麼吸引他,小團隊的消極影響會少很多的。所以多搞活動很重要。
提問:李老師您好,非常榮幸能夠獲得這次寶貴的機會。我們都深入研讀過您的《重讀陶行知》這本書,我們學校也在深入踐行學生「每日四問」的做法,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教育。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學生總是停留在敷衍了事的層面上,我們想知道作為班主任,如何正確地去改變學生的態度,還有正確引導他去真正實現自我管理?
李鎮西:回答這個問題要多花點時間。我不太了解你所說的情況,你問「學生自我管理很敷衍,該怎麼辦」,我不知道你說的班上學生自我管理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假如說是讓學生自己制定製度、自己遵守,對一些班主任來說,是他想要學生「自己管理」,其實背後還是老師來操作。
學生的自我管理,指的是班級的學生自我管理。既然是一個班的管理,那麼這裡就不只是學生的自我管理,也包括對老師的管理。但現在幾乎所有的班級管理制度都不包括老師。我不知道你們包不包括。
我們在班上搞了幾十年的班級民主管理。必須明確:班級自我管理應該是學生自己的願望,而不是教師一個人的想法。
怎麼才能讓自我管理成為學生自己的願望呢?我是這樣做的,就是每屆新生進校第一天,我都會問他們三個問題:
第一,今天我們第一次見面還不太熟悉,但沒有關係,很快彼此就熟悉了。我問問大家,你們希不希望我們這個班成為一個好班?這個問題大家當然一致希望。好,第二個問題來了,既然希望成為一個好班,每個同學需不需要對自己的缺點弱點有所克服和收斂?不要因為自己的缺點而妨礙我們的目標達成。大家想了想,覺得沒有理由不對這個問題做出肯定的回答。因為一個班級的集體如果各行其是,肯定是搞不好的。注意,這兩個問題都是從他們的角度提出,問的是「你們希不希望」,而不是老師希望。第三,既然每個同學都願意克服自己的缺點,那這個班級需不需要有一個制度約束下大家?這個問題從來都沒有全班通過的情況,總是有學生覺得不應該有這麼一個約束。沒有關係,大家討論甚至辯論都可以。最後少數服從多數,這個問題也解決了。這三個問題,都指向學生的心靈,都是他們的願望。這點很重要。
那麼,班規制度如何制定呢?制定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班規要「包羅萬象」,即把所有可能出現的違紀現象包括進去。二是要有懲罰,但不是體罰。三是要有師生的互相制約,老師違反了班規也要受罰的。三個原則通過後,我完全交給學生制定,反覆討論。最後無記名投票,當場唱票。這樣的班規一旦通過,都能實施。如果誰違反班規卻不願接受處罰,那你是與全班同學為敵。就是這麼簡單。我工作幾十年,學生用這個方法自我管理,無論是初中、高中都沒有出過問題。
提問:李老師好,我是第一次聽您的演講,通過您剛才的演講,成功被您圈粉了。成長過程中,您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是什麼?您在工作的過程中有沒有感到迷茫,這種情況您是怎樣調整的呢?
李鎮西:我遇到的衝突和矛盾主要來自於教育。在學校裡面,管理制度包括評獎這些,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心裡也不爽,但是一般不會左右我的工作,讓我「迷茫」是不可能的,因為教育是我自己的事。每當我的一些想法和學校的制度發生衝突,我的做法就是我行我素,就這麼簡單。比如我帶學生去玩,多次受批評,還曾被處分,但我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啊,那你不讓我帶學生出去怎麼辦?那我就趁你不注意的時候出去,就這麼簡單。當然,學校領導也不是故意「整」我,是我違反了學校的制度。另一方面,我課講得好,班帶得好,所以學校還是信任我,讓我上課和當班主任。而只要給我一個班,任何人都無法阻止我教育的精彩。這就就夠了。我要的已經得到了啊!按照世俗的觀點,我有些「不順」,比如說入黨沒我,提乾沒我,評職稱沒有我,一般人會覺得很失望,沒有動力了,對我來講不存在,我的動力是來自於自己。我想的很清楚,快樂比提干更重要!當自己沉浸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肯定會有收穫的,慢慢地便成長起來了,壯大起來了。這時候,這個世界對你會非常寬容,你的道路也會很開闊的。因此,說到底是從根本上怎樣認識你的職業,怎樣看待利益。我經常說「心靈自由」,就是這個意思。謝謝大家!
來源|鎮西茶館、守望新教育。本文是作者在中國教育三十論壇青島峰會上的演講。校對:李愛華、鮑鳳麟、樊婷。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