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春節習俗
掛甘蔗
每年春節前,昆明的民眾都可以看見農貿市場裡甘蔗堆成小山,來買甘蔗的人絡繹不絕。人們經過對比挑選,都會買上兩根,扛在肩上搬回家。人們買的甘蔗頭部都要帶一點根須,尾部要有長長的綠葉。到了除夕夜裡十二點,人們要把兩根甘蔗根衝上倒過來放在房門後面,含義「翻梢」,預示著一年從頭甜到尾。兩根甘蔗則代表好事成雙。
鋪松毛
老昆明人還有過年在門前栽「松蓬」的習俗,只是如今城市化以後已經不多見了。過去昆明人過年時家家都要從山上挖一棵松樹回來栽在門前,樹下用松毛做一個包,插上香,祈求來年好運氣和一家人吉祥如意。人們在吃年夜飯時把松針撒在地上,松枝插在門前,這叫「松蓬」,象徵新的一年清吉平安。這個習俗為雲南獨有。傳說彝族兄弟崇拜松樹,過年時要栽種松樹。這個風俗後來傳給漢族,然後演變成「松蓬」。
吃長菜
吃長菜也是老昆明人年飯中的一個有趣習俗,寓意長吃常有,長長久久。昆明人的長菜是將大年三十吃不完的剩菜煮一大鍋,一直吃到正月十五。長菜要一根根完整地煮,通常有蒜苗、青菜等。餌塊同樣是昆明人過年必吃的食品,它是用大米和糯米經浸泡、蒸熟、沖搗後揉製成塊、片形狀的粑粑,如果再用老臘肉、老腌菜、青豌豆、甜醬油一起炒,味道更好。
聚財寶
傳說正月初一是掃帚的生日,人們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財氣,招致霉運。今天雲南的許多地方還保存著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動掃帚,不倒垃圾,每家每戶準備一隻大桶用來盛廢水,當天不能倒掉。
四川春節習俗
忌動刀
俗話說:「過年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過春節的時候,四川人忌諱動刀子和剪子,因為刀、剪都太過鋒利,容易傷著人流血。年節喜慶時分,很多人認為流血見紅十分晦氣,故有這樣的說法。再有一個流傳甚廣的俗語:「正月剃頭死舅舅」,也讓人十分的忌諱。因為許多老年人都會在過年前,提前讓家裡人剪指甲、剃頭髮,免得拖到正月里去。
掃揚塵
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後,人們就可以掃揚塵了。傳說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菩薩上天彙報一年工作,所以之前的痕跡不能掃掉,之後就可以打掃了。四川民間的說法是,掃除一切不乾不淨的東西,也蘊意掃走霉運、病痛等,迎接新的一年。
吃湯圓、掛麵、紅豆粽子
在四川人的傳統習俗中,一碗湯圓象徵的是生活的圓圓滿滿,甜甜美美。正月初一這天,多數四川人的早餐除了湯圓還有掛麵,吃掛麵寓意著財源廣進。在四川的大邑、邛崍等地,初一早上還流行吃紅豆粽子,寓意生活紅紅火火。
陝西春節習俗
坐夜
大年三十除夕夜,一個大家族的男子們,晚上八點後都要去有壽星的一個家庭里,每人從自己家端一道菜,多少人就有多少道菜。這些男子們就開始吃菜、喝酒,說說一年的變化得失,一直持續到後半夜,整個過程沒有女人參與。
分性別拜年
初一早晨,大家族的男子們組成一隊,去家族裡的每一個小家拜年,在院子裡磕頭跪拜。到了中午十二點,大家族的女子們又組成一隊,去家族裡的每一個小家拜年,在院子裡磕頭跪拜。
初五打窮
初五這天,一大早就要放鞭炮,把家裡的貧窮都打出去,放炮要早,晚了,別人家的窮就跑到自己家了。況且,這一天,不能去別人家瞎轉悠,免得把自家的窮氣帶給別人。
七不出八不入
老人們講究出行要看老黃曆,正月初七這天,只能呆在自己家裡,不適合出遠門,出遠門不吉利、不安全。初八人們不能從外地回自己的家。
不梳頭、不動刀子、不動針
正月里,大清早不能梳頭、不能動刀子,這都是不吉利的。等過了中午十二點才可以做這些事。不動針,主要是指女子不做針線活,特別是晚上,動了針,自己的孩子容易生奇奇怪怪的病。
寧夏春節習俗
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臘月二十四,大掃除。臘月二十五,磨豆腐。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宰年雞。臘月二十七,趕年集。臘月二十八,發麵炸油餅、饊子、麻花、蒸饅頭。臘月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貼春聯、放鞭炮、守歲。
大年初一,放鞭炮、拜年、穿新衣。大年初二,媳婦回娘家。大年初三,不外出拜年。大年初四,祭財神。大年初五,要破五,吃蕎面攪團、餃子。大年初六,送窮鬼。大年初七,人日,即人的生日。
山西春節習俗
做花饃
山西人過年,家庭主婦都要做花饃,特別是做「棗山饃」。「棗山饃」用麵粉嵌紅棗蒸成三角形狀,取意米麵如山。上面飾以麵塑的龍、鳳、如意、福壽、瓜果等。大者有十幾斤重,往往是女主人靈巧手藝的代表佳作,逐漸演化成了室內灶前陳列的麵塑工藝品。
點旺火
晉北煤礦資源豐富,點旺火是當地春節期間的特色節俗。每逢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旺火,以圖吉利,預祝全年興旺好運。人們搭建旺火通常有三項講究:一是選上好的煤,精心將原煤切割成方塊;二是造型美觀,最終的形狀是又黑又亮的寶瓶,保證燃燒時不塌陷;三是逐年增高,每年壘得儘量比往年高一些,喻意一年比一年好。壘好後的旺火,遠遠望去,猶如碩大的花苞,吉祥喜慶,象徵來年日子紅紅火火。
山東春節習俗
請家堂
山東人在年三十傍晚黃昏,過年的重頭戲才開始——請家堂。「請家堂」,就是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在山東,這是年三十最為隆重和嚴肅的年事活動。請家堂的儀式要在年三十的黃昏舉行,彼時先要擺好供桌設好香案,有的還要掛上「家堂軸子」(一種按輩分填有祖先名諱畫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類似中堂的年畫),供品則要放雞鴨魚肉和點心。這些準備完畢後,要由家中的男性長輩到路口或門前空曠處,燃紙叩首並引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間,還要「送家堂」。
破五
正月初五,舊時稱為「破五」。這一天山東人家家都要包餃子,俗謂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炮,叫做「送年」。初五晚間,家家戶戶「送家堂」:供上水餃,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軸子」,再到街上為祖先送行,這就意味著年節已經過去,各種禁忌均可打破。在山東,這一天是忌「串親」的。
河北春節習俗
邯鄲除夕扔愁帽
舊時河北邯鄲人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各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承德人的習俗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從臘月就開始了,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
深州、武強、安平的「放燈」
河北衡水北部的深州、武強、安平三縣,元宵節都有「放燈」的習俗。在深州,正月十五俗稱「小年」。舊時,這一天各家各戶要張燈結彩,中午吃饅頭、肉菜、放鞭炮。人們互相宴飲,夜不為禁。這天晚上,人們用黃米麵做成燈盞,用麥莛作燈捻,蘸食用油點著,散放在屋內屋外的角落。還有人習慣把燈在自己或其他親屬的頭頂、四肢放一放,據說可以消災祈福,這叫「散燈」或「祭燈」,也叫「十五的神燈」。正月十六,人們步行到寺廟上香或遊玩,叫「散百病」。婦女在這一天回娘家,中午一般吃餃子,晚上用鋸末、香頭做成燈放在屋旁、路邊、水坑邊,叫「放燈」,也有「十六的鬼燈」之說。
河南春節習俗
罵灶火
雖然說河南的習俗有很多,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但是真正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卻不多。罵灶火是其中之一,這個風俗在三門峽靈寶市尤盛。當地人只要反穿皮襖,就可以去別的村子裡對罵,但是有三不罵:一是莊稼漢,二是外來戶,三是大閨女。村裡的幹部、人尖子常常就成了被罵的對象。這種對罵也是分輸贏的,為了贏,各個村子裡還會挑選專門的人才,進行培養。除了罵之外,還會斗舞。
補補丁
在鄭州及周邊一帶,春節習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說。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是因為新年期間有很多忌諱,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罵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圖吉利。另外一個說法是為了「補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過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債,老百姓管這些債叫「窟窿」。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種表達方式。
偷燈頭兒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人們將「面燈」或「燈饃」收起來打發「要飯的」,稱「舍神果」。
江蘇春節習俗
打醬油、迎新春
江蘇鎮江有「不打醬油不過年,打了醬油過好年」的習俗,在春節前排隊打醬油便成了鎮江獨特的民俗文化。
處處聚財尋元寶
蘇州人除夕在年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叫喝「元寶茶」,有「恭喜發財」之意。
打神鼓
江寧人春節有「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每天的儀式都有講究: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異常熱烈。
烤頭風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祛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浙江春節習俗
慶田蠶
浙江烏程縣的人們,大年初一那天會把草綁在長竿上面,然後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結束後再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為止。
茶碗茶
紹興人春節用「茶碗茶」待客,裡面要加上橄欖和金橘;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開門炮
正月初一,浙江人有「開門炮」的風俗。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打「開門炮」,一般認為,越早越好。在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人們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有講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災難,並表示接新年。三發鞭炮越是聲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紅花滿地,喜氣洋洋,此時,年味最濃。
上海春節習俗
年夜飯不能喝湯
上海人年夜飯不能喝湯。他們的年夜飯餐桌上還要出現發芽豆和黃豆芽,有「升和發」的意思。除了這些,上海還有一個有趣的舊習俗,就是在除夕吃飯的時候,不能淘湯,不然第二年出門辦事或者是旅行會遭雨淋。
初一吃湯圓
初一拂曉,人們都穿戴整齊,合家向長輩拜年,平輩間相互拜年。長輩還要給孩子們送紅紙包的壓歲錢,祝賀他們增加一歲。上海人習慣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頓飯一定要吃湯圓,意味新年圓圓滿滿,而且要有湯水,寓意有財有勢。
買活鯉魚
大年初四,很多上海人都會買活鮮鯉魚「接財神」。因「鯉」和「利」讀音相近,再因從水裡抓出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的時候,頭尾翹起,像大元寶似的。
安徽春節習俗
凌晨四點就「完年」
在安徽的宿松地區,大年三十早上,天剛破曉,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過年」,一家人圍桌吃起了「年早飯」。性急的人家甚至四點多鐘就「完年」了。
紅蠟燭不許滅掉
在安徽西北阜陽地區的鄉村,人們過農曆新年時有一個自古沿襲下來的傳統民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直到正月初一,堂屋(客廳)中點燃兩支紅蠟燭,紅蠟燭的中間擺上一些貢品,像雞、魚、肉之類。在這段時間中紅蠟燭絕對不許滅掉。
年飯是在中午吃
在定遠縣很多農村,一直以來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飯。很多家庭為了「搶早」,有的上午11點不到,就開始貼春聯,放鞭炮,吃「年飯」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時因為生意好,才很無奈地把「年飯」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為了趕在中午吃年飯,乾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從早上便開始準備中午的「年飯」。
福建春節習俗
圍爐守歲
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這場景既溫馨又幸福。
做大歲
過完除夕,莆田人還要隆重地「做大歲」,就是在正月初四、初五再重新過個年。這樣的風俗在全國獨有。在莆田人心中,「做大歲」要比普遍的圍爐還要重要,因為「做大歲」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意義,莆田人祖祖輩輩都不會忘記。
跳火群
現在晉江、惠安一帶仍有這種民俗活動。除夕夜,吃完年夜飯,人們都會在天井或自家門口「跳火群」,邊跳邊念「跳出去,出外平安得福氣;跳入來,年年保庇大發財;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滿厝內。」跳火群的人們期盼來年運道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太平面
在老福州人眼裡,春節時有些食品是鐵打不動的,比如青紅酒、太平面、年糕、肉燕、魚丸和肉丸。正月初一煮年糕吃,寓年年高升之意。而太平面通常是福州人正月初一的頭餐,很是重要。因為由線面、高湯和兩個鴨蛋組成的太平面寓意一整年平平安安。
湖北春節習俗
武漢拜年習俗
拜年在武漢很有講究,初一拜父族的爺爺奶奶伯伯;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舅舅;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初四拜親友;初五是財神生日,商店復業接財神,蠻多做生意的人都要到歸元寺燒頭炷香,祈求新年財源滾滾。初六把初一累積起來的垃圾倒掉,這叫「送窮」。武漢還有蠻多有關過年的歇後語:像臘月下油麵——有鹽(言)在先;三十夜裡吃藕——看穿了;跛子拜年——以歪就歪等。
黃石人團年飯的魚不能吃
黃石人的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等。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人們先在門外點一掛鞭炮,放完鞭炮即關上大門準備開飯。在大家圍坐飯桌之前,守舊規矩的人家還要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祖儀式之後,大家才開始上桌吃飯。魚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餘。家人邊吃邊談,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宜昌人「趕老鼠」
在宜昌人眼裡,小年那天也是老鼠嫁女的日子,禁止洒掃,特別不准用剪刀,否則來年鼠害無窮。「趕老鼠」是農民為祈禱減少鼠害的活動,天剛麻麻亮,大人們就會催促小孩子快快起床,赤膊上陣,一隻腳穿上草鞋,另一隻腳系上鞋帶把鞋拖著,左手拿著簸箕,右手拿著木棍,然後到房間每個角落,邊敲打簸箕邊念念有詞:「簸箕刮兩刮,草鞋拖兩拖,老鼠子下兒十二窩,窩窩梭(流產)。」「二十四,拍簸箕,老鼠子下兒不成器。」這是人們對老鼠的詛咒,實現糧倉無損的願望。
湖南春節習俗
長沙的「年財佬、出天行」
大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戶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到了大年初一,家家於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分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
邵陽的「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
湖南邵陽的團年是臘月廿九,意味著春節前「集合」「清點人丁」,和如今大家理解的團年飯意思不同。過年雖然是年三十,但是用餐儀式分為兩個:三十和初一的早餐是兩個正餐,全家人在天亮之前吃完。拜年也講究順序:「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也就是初一給父母拜年,初二給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四給姑姑阿姨拜年。
郴州的「大塊吃肉」
在湖南郴州農村,過年會有一道特別客氣的菜,就是大塊肉。這大塊肉名副其實,每塊至少半斤以上,每個客人一次要把這整塊肉都吃下去。郴州地區過年期間還有很多特別的忌諱,比如不能說「剪刀」兩個字,因為會把好運「剪掉」。
廣東春節習俗
醒獅舞
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製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廣東醒獅舞起源於佛山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沿街起舞,逐家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於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人們藉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裡。
客家盆菜
一般也稱為大盤菜,大盤菜源於客家人傳統的「發財大盤菜」。它是用一個大大的盤子,將食物都放到裡面,和在一起,融匯出一種特有滋味。豐富的材料一層層疊進大盤之中,最易吸收餚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時候每圍一盤,一層一層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濃,令人大有漸入佳景之快。一般盆菜由十五種食材組成,蘿蔔、油豆腐和肉皮放在最底層,白切雞、滷鵝、扣肉逐層而上,最後是鮑魚和九節蝦。客家人過年慶祝、紅白二事都會在客家圍屋內大擺盆菜宴,具有喜慶團聚的意義。
潮汕勞熱
即游神節,在潮州話是「熱鬧」的意思。它是一個節日,這一天要把神像從宗祠中抬出來游遍村子。各個地方「勞熱」的日子都不同。一般來說,是從大年初一開始,會持續兩個多月的時間。潮州人會搭建祭拜的地方叫「神前」,把祭品擺在這個地方,等待神像的到來。潮州乃至臨近的汕頭、揭陽等地區,各個鄉村都會舉辦名為「勞熱」的民俗慶典活動。照習俗會,這一天會請來親朋好友,人山人海,播放電影,做木偶戲,表演潮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