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絕大多數的城市群,何以崛起?

2019-07-12     大鬍子說房

以前,我們說北上廣,說京滬穗。

凡是提到機遇和發展,基本離不開這三個地方。

現在,我們說粵港澳,說長三角,說京津冀。

財富和機會,已經散布在越來越多的區域。

很明顯,中國城市的發展在以中心輻射、多點開花的城市群模式大步向前。越來越多的城市群名號,映入老百姓的眼帘。

長江中游、成渝、中原、哈長等等城市群應聲而來,它們像盛放的花朵一般開滿祖國的各個角落。似乎只要有城市,就必須建個群。



定睛一看,全國已然規劃了21個城市群。

沒有一個省會城市,不在城市群的戰略規劃當中。



19+2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西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拉薩都市圈和喀什都市圈。


我們一定在自己的家鄉媒體看過這樣的報道:XX城市群已獲正式批覆,我市作為XX城市群的戰略樞紐,將與周圍城市形成資源要素和經濟功能高度聚集的一體化空間,充分帶動和發揮XX地區在國家區域範圍中的重要作用...

這仿佛是一個大新聞,新一輪曙光正在照向我市,有幸納入XX城市群將會給我市的未來帶來無限機遇!

然而,你會發現城市群如天女散花一般遍地都是。在經濟總量有限的情況下,多數城市群很難在集中發展中獲益。

所以,真的有所謂的機遇嗎?

一.為什麼要搞城市群


1957年,著名地理學家戈特曼首先提出「城市群」這個概念,用以描繪美國快速崛起的東北沿岸地區(包括波士頓、紐約、華盛頓等城市)。

和美國一樣,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東京、名古屋等),英國泰晤士河沿岸地區(倫敦、利物浦等)等等,都逐漸發展為城市群的形態。

這些城市群通過人口集中、資源共享、產業連結、經濟互助等方式,實現各方面的迅猛發展。用咱土話說,就是幾個先富,帶動周圍一堆後富。

東京地區的人口集中度:



城市群的模式,各國之間也在互相借鑑學習。

1958年,第一次東京區域規劃,仿效1944年大倫敦規劃的「新城」模式,在外距中心區10-15公里處建設副都心新城(即新宿、澀谷、池袋),以實現城市群連結髮展。

很遺憾,當時的我們還未曾跟上這樣的腳步。

幾十年後,我們的經濟體量已經產生了諸如長三角、珠三角等等這樣的超級城市群雛形,於是,一個又一個的城市群規劃,就這樣應運而生。

二.為什麼說很多地方搞不起來

蔡崇達在《皮囊》中講述過他的一個朋友文展。

文展是鎮子裡最有才華的一位青年,可以寫出和《皮囊》作者不相上下水平的文字作品,但由於當年信息匱乏、交通閉塞、制度保守、經濟落後等原因,最終只能在鎮子上做一份廣播站編輯的工作。

這也是二十年前那個時代下小人物的縮影。許多本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的人,囿於出生地和大環境,最後只能找一份當地的普通工作,餬口謀生。

而城市群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通過各城市的開放與連結,打破這種地域性的桎梏,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施展其滿腹經綸。

中國現在的城市群,主要以三四五線城市為主。拿山西中部城市群來說,其包括太原、晉中、呂梁等24個市縣,除了太原是二線城市以外,其餘全是四五線城市。

而四五線城市常常面臨產業單一、規模弱小的困境,該規劃旨在讓這些四五線城市的人才流動起來,各盡其職,才盡其用,讓沒有平台施展才華的「文展」們,能夠就近去城市群的其他地方實現自己的抱負。

但現在中國四五線城市就業是個什麼情況,根本毋庸贅述。

我有個朋友剛好就在山西某四線城市的國企工作,他笑稱他們部門總共20人,大概有18人來自於各種關係,真正通過流程篩選進來的估計就倆。

沒有關係的人才想要發揮自己的才幹,可能根本沒有機會。

我想,對公平的追求,也是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願意去一線城市的原因之一。

以上,只是城市群不容易像規劃中一樣好好發展的原因之一,還有許多困境,令城市群的美好設想,難以實現。

比如,幾十個城市群缺少戰略重點,雨露均沾等於雨露不沾,當年畫個圈可以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而現在二十個圈圈恐怕只能玩泡泡龍。

再比如,一些城市地區缺乏合作共贏的理念,為了一些本土利益而不顧大局,使得不同城市地區之間根本串不起來。

然後還有,無論是產業轉移,抑或交通基建,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成本,在沒有足夠財力的情況下,皆為紙上談兵。

去年有一則新聞,我印象非常深。

西咸新區是西安和咸陽的連接帶,是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中重點發展的區域之一。那裡新開出了一趟公交車X202至咸陽市區,可馬上咸陽就有人不樂意了,「這不是搶我們生意?」直接逼停了汽車。




和咸陽一樣,中國類似的「地方保護」數不勝數。就好像許多城市地區的開發商,清一色本土品牌,外來品牌想入駐提升一下品質,連進都進不來。

如此特色,怎麼讓城市群,連結一心?

三.城市群的未來,在哪裡?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經拋出大膽論斷:深圳將會超越矽谷,因為矽谷沒有一個像東莞水平的工業區。

他並沒有強調深圳有多厲害,而是重點突出了東莞作為多元化工業製造區的不可替代性。因為像東莞、惠州這樣與深圳形成上下游產業無縫對接的城市群,實在是太高效了。

這便是城市群的作用,使產業的效率最大化。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深圳的坂田華為研發中心,設計出個手機圖紙發給東莞松山湖,松山湖的工廠按照圖紙製造出手機再運往深圳機場保稅區,接著從寶安機場運往世界各地。

其中,深圳人才多地價貴,所以只留研發部剛好,東莞技工多地價便宜,所以建廠十分合適。兩地距離又如此之近,總部和分部的各種交流就非常便捷。

而從一開始,沒有人規劃東莞惠州就是工業區,也沒有人規劃深圳就是產業總部,更沒有什麼城市群概念,都是大家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一步步形成城市群經濟。

長三角也是如此,早在2010年,學術界就已經把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歸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但直到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才正式獲批。

一言以蔽之,這些城市群都是隨著產業的發展和外溢,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刻意強加規劃,把他們趕到一起。

所以,城市群的未來,是更多的產業連結帶來規模更大的經濟效益,好的效益帶來高的稅收,高稅收構築各城市間更加方便的交通,交通順暢再帶來人才的聯動,人才又可以進一步加強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而不是一味的超前規劃,大興概念,只想著畢其功於一役。

當然,對城市群的戰略,我們肯定是高度支持。但具體實施起來,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結


妝容精緻的置業顧問拿著雷射筆,輕車熟路地在沙盤上指點江山。

你又聽到了熟悉的那句話:「XX新區是我市的重點開發區以及我市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我市納入XXX城市群規劃,該區將作為城市群的戰略樞紐和交通要道...」

這時,你需要冷靜地思考一下。政策究竟是重點扶持還是陽光普照?產業究竟是落地生根還是噱頭先行?

反正,概念車一般人是買不到,但概念房,可能一不小心就入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O_mGGwBmyVoG_1Zh2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