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如是(爸媽精讀作者)
調查數據顯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聊天時間,
每天10分鐘左右的,占34.53%;
每天20分鐘左右的,占27.14%;
每天30分鐘左右的,占31.1%;
而每天聊1小時以上的,僅占7%。
越來越多的子女,不願意和父母交流。
網上一位父親抱怨:「我跟女兒的微信聊天頁面,只有轉帳信息。
歌手葉一茜發帖自嘲,跟女兒森碟對話,每一句都是ending。
作家麥家也曾自曝:「整整三年,青春期的兒子沒跟我說過一句話。」
其實,並非孩子不想說,而是認為無法和家長溝通;孩子牴觸、反感的,不是父母,而是不恰當的溝通方式。
正如網上流傳的一句話:「很多父母終其一生都在孩子心門外徘徊,他們沒有找到鑰匙,卻怪孩子難以溝通。」
如何溝通,才能打開孩子心門呢?父母可以試試下面3種溝通方式。
共情式溝通:「我懂你」
電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最喜歡的狗「愛因斯坦」走丟了。
為此,她痛哭流淚,不吃不喝,瘋狂外出尋找。
爺爺拍桌,大怒:「她爺她奶,還不如一條狗!」
繼母買了一條很像的狗,聲稱狗找到了。當李玩認定了這條狗不是愛因斯坦,繼母不開心了:「你哭天搶地地要愛因斯坦,我給你找回來了,你咋還不高興了?」
父親訓斥她:「全家上下給你找狗,你再鬧下去就是你不懂事了!」
最後,李玩躲進廁所,默默哭泣,變得越來越沉默。
父母對孩子真實的感受視而不見,如何能走進孩子內心?
每一個不願溝通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無法感同身受的父母。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共情」,指「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若父母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此刻的感受,關心他內心的想法,孩子感受到被「看到」、被理解,自然願意敞開心扉。
怎樣共情式溝通呢?《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給出三個步驟。
1.專心傾聽。
孩子傾訴時,父母不要著急評價和建議,只需耐心傾聽,簡單回應。
唯有懷著好奇心去傾聽,我們才有機會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含義。
2.幫孩子將感受表達出來。
父母傾聽時用心捕捉孩子當下的情緒,不添加任何引導,如實把這些體驗說出來,比如:「我看到了你的委屈」。
3.藉助想像滿足和尊重孩子的希望。
孩子的需求並非都是合情合理,但父母不要做對錯「評審官」,而是陪著孩子一起去想像那個場景,讓孩子自發思考其可行性。
教育專家海姆·吉諾特指出:
「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當孩子被理解時,他們對父母的愛也更深了。」
親子溝通中父母最該做的,不是抓住一切機會苦口婆心教育,而是用心感知孩子內心所想所感。
唯有共情,方能走進孩子的心。
賦能式溝通:「你能行」
若舉例家長的煩心事,孩子畏難、不自信一定會名列前茅。
父母常常抱怨:
作業稍微難一點,孩子便立刻求助,而不願多思考;
參加籃球訓練,教練稍稍嚴厲了一點,孩子便不想再去了。
畫畫比賽,孩子明明感興趣,卻因擔心表現不好而放棄。
父母也試著多說「你能行」,卻收效甚微。
其實,賦能式溝通的關鍵,絕非用「打雞血」的言語讓孩子改變,而是先接納表現不理想的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李松蔚曾經分享女兒學游泳的故事。
當時女兒因為嗆水而不敢下水,無論教練怎麼鼓勵、勸說都無濟於事。
後面李松蔚悄悄對孩子說:「每個人學游泳都會害怕一百次,你現在已經害怕十多次了,再害怕八十多次就能學會了。」
女兒聽了哈哈一笑,反而克服了恐懼,最終學會了游泳。
為什麼教練鼓勵「不要怕」沒有用,父親告知害怕很正常,女兒反而願意嘗試呢?
教練鼓勵的背後是對害怕的不認可,孩子接收到對方信息,會試圖壓抑這個情緒,不僅造成內耗,還加深了「我不行」的挫敗感,自然更加退縮。
而父親的話讓孩子明白害怕是正常的,她內心放鬆,也就有能量再去嘗試。
真心接納的基礎上,家長還可以幫孩子調取以往成功經歷。
有這麼一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善良的狼和一隻邪惡的狼,你選擇喂哪只,哪只就能活下來。」
同理,每個孩子都有成功和失敗的經歷。
當孩子在困難前退縮時,父母常常忍不住數落孩子,曆數其以往種種畏難表現,卻不知這樣反而強化了孩子的畏難情緒。
相反,父母幫孩子回想以往戰勝焦慮、擔心,最終取得好結果的經歷,則會大大增強孩子試一試的信心和勇氣。
另外,面臨較大的挑戰,孩子會本能地想退縮,此時簡單的鼓勵效果不大。
但父母若能通過溝通幫孩子拆分挑戰,降低每一次完成的難度。孩子完成一個個小任務,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自然更有信心。
正如心理學家班杜拉所說:「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讓個體相信自己具備了成功所需的條件,往往能使他們超越現在的行為表現,達到更高的成績,甚至會在新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真正的賦能式溝通,絕非一句簡單的「你能行」,而是父母藉由真心接納和恰當幫助,讓孩子從內心生髮勇氣和信心,堅信「我能行」。
欣賞式溝通:「你真棒」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願意多稱讚孩子,但孩子似乎總不領情。
我們來看一個場景。
8歲的小俊完成一幅畫,興奮地拿給媽媽看。
媽媽正忙著做飯,匆匆看了一眼,便開始「彩虹贊」:
「你畫得太棒了,媽媽覺得你以後一定能成為一個大畫家。」
沒想到小竣聽後,沒有半絲開心,反而氣沖沖走了。
因為媽媽貌似在表揚,實際根本沒走心,孩子清楚大人的敷衍。
如何走心地誇獎呢?
簡單來說,就是「描述的話語」加上「內心的感受」。
先指出孩子表現出彩的地方。
比如,「我看到你這幅畫用了好幾種色彩,搭配得很好,你在選顏色的時候一定很用心」。
再加上自己的感受。
「我感覺這幅畫的顏色非常協調,看起來很舒服。」
有效的欣賞式溝通,一定建立在用心和真誠之上。
父母有細心和慧眼,能在日常交流中發掘孩子閃光點和微小進步,並真心表達欣賞,孩子就會因誇獎慢慢提升自我價值感。
而且,父母看見並及時指出孩子身上的優秀品質,這個過程就在強化這個優點。
我們再看一個情景。
10歲小儷剛剛通過鋼琴八級考核。
媽媽開心地讚美道:「恭喜你,你真是媽媽的好孩子,媽媽為你驕傲,相信你很快能通過九級考核。」
小儷聽完,臉上的興奮反而淡了。
為什麼?因為媽媽的讚美背後,是對孩子進一步的期待和要求,這種暗藏的隱性控制,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而不是喜悅。
況且,類似「你真是媽媽的好孩子」「媽媽為你驕傲」的話,更多是一種評價。
如果孩子習慣將父母評價當成做事的動力,就會刻意避免父母不關注的事情,以及可能失敗的事情。
好的讚美,就是發自內心的欣賞,焦點在孩子身上,關注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比如:「恭喜你,這是你堅持練習的結果,你一定為自己感到驕傲吧。」
父母的肯定,是孩子一生驕傲的底氣。
在欣賞中長大的孩子,精神富足,更有信心面對未來的風雨。
兒童心理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人和人之間的情意,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我們不能期待孩子能在挑剔、指責、吼叫中尋到愛。
父母懂溝通,孩子能感到愛和理解,提升自尊自愛的能力。
父母會溝通,孩子內心更有力量,擁有大踏步前行的勇氣。
父母的言語中,藏著孩子一生的福氣。
希望你我都成為善於溝通的父母。
作者簡介:如是,富書專欄作者,躬身入局,體驗生命的各種可能,文章:爸媽精讀,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