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絕對是今年暑期的動畫大戲,從上映至今,票房和評分都一路上漲,各方面的評價都很高。就連人民日報和央視六公主都給出了好評,稱其為文化的傳播模範。
我特別建議你帶娃去看看。因為會有一顆種子,種進娃的心裡,在未來的某時、某地,會被某人、某事、某景所觸發,突然生根發芽、長成大樹、開出絢麗的花。
那一刻,娃會發自內心,由衷感謝你。
01、情義是世上最珍貴的財富
這部電影是以高適的回憶展開的,他和李白是少年情義,他的心中有李白的一生。
在這部電影里娃能看到的,不是課本里標題下那個朝代後面,冰冷冷的名字,高適、李白、杜甫、王維都是鮮活立體的人物。
他們之間,年少時頑皮嬉戲,成年後相知相伴,戰亂時複雜的關係,都是讓娃去體會、理解人生情義的好契機。
高適在老年時,想起自己那首:「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知君」時,會感慨,自己那時候太年輕,不懂知己的意義,到了老年才知,縱天下人人都認識你,又能有幾個知己。
最疼的遺憾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讓孩子早點從歷史故事裡接觸情義這個詞,早點理解情義的內涵,也許會讓他的人生少一些遺憾和惘然。
不要說還太早,因為這世上更多的是:還不及。
02、在心中種下詩詞之樹
詩詞在中國文化里有著非凡的地位,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去讀前人的詩詞,要去背誦它們呢?
對於這個問題,網上有一個回答太棒了。
如果你懂詩,看到紛紛揚揚的雪花,你會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不然,你只會說:「噢呦!好大的雪!」。
看到落日餘暉,你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然,你會說:「好看!真好看!」
有人說,這有啥區別,就是為了顯擺有文化嗎?那可真不是。
比如,你看到下雪,這是一種感受,你不懂詩,所有美好的感受,就止步於此。
而如果你懂詩,你會想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你就能感受到塞外西風、粗曠的雪景;
也許你還會想到:「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心中湧起一種與古人的共鳴,跨越時空的相知。
一重感受就變成了多重,你背過的詩越多,你的感受天地就越廣闊。
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建議你帶娃去看的原因。
因為電影把詩放在了它產生的情景、環境和人物心理感受中,孩子容易懂,更能讓他體會詩歌之美,愛上詩歌。
名叫「三萬里」,其實,可以是路,也可以是詩,這部電影里有48首詩,個個經典。
說實話,我在看的時候,只要起個頭,腦海里的記憶就噴薄而出,加上動畫精美地還原了場景,那種感受和衝擊,是觸及心靈的。
一旦愛上詩,詩就是不用背的存在,逼孩子學習一項技能,不如讓孩子培養一個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03、感受中華文化的大唐盛世
這幾年人們對審美越來越重視了,因為審美是把日子過好的重要元素。
人們漸漸地發現,比莫蘭迪色更高級的是中國傳統色,不僅色彩更豐富美麗,就連名字都讓人陶醉:天水碧、遠山黛、梅染、酡顏、曙色……
是的,中國人在審美這一塊,一直都沒輸過。
《長安三萬里》可謂是用心良苦,在人物的衣裝、飾品,建築的樣式,風景的韻味……各個方面都極力還原著盛唐時的原貌,這就是東方美。
這是全方位的文化盛宴,也許孩子說不出來什麼,但會有一些元素、感受打動他,吸引他,中華文化就在這細節的助力下,種進孩子的心裡。
在某天,看到某個建築,他會覺得熟悉,看到博物館裡的文物,會說:就是這個味,甚至,他會愛上漢服,痴迷於去看歷史書。
這些都是潛移墨化的,是你用多少口舌都教不來的。
結語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帶孩子看《長安三萬里》了吧?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這部電影就是你請了大唐的頂級文人團隊,在用自己的一生進行言傳身教!
卻只花一張電影票的錢,你說值不值?!
不過,看《長安三萬里》還有個小建議我要告訴你。
那就是千萬不要在現場「雞娃」。
絢麗唯美的山河之美、亂世之亂,以及盛唐的昌盛,不需要家長多此一舉,娃們自會沉浸其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