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嘴,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2022-02-25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頂嘴,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作者 | 桑榆晚

前幾天,大學同學帶孩子聚會。

吃著吃著,大人和孩子就吵了起來 。

「你又剩了好多蔬菜!」

「我就剩!」

「能不能好好吃飯,別頂嘴?」

「我就頂!」

不管是和風細雨還是大發雷霆,

這孩子勢要把「頂嘴」貫徹到底。

回頭聊起教育問題,幾個媽媽在一起吐槽個不停:

「孩子怎麼說都不聽,一說就炸。」

「我家孩子就愛說「我就喜歡」。」

「「憑什麼、我就不、我不要」掛嘴邊。」

說起這屆家長的痛點,

頂嘴絕對能上榜單。

為什麼孩子怎麼說都不聽?

到底怎麼解決頂嘴的問題啊——

一起來看看頂嘴的真相,

和相應的應對策略吧。

01

頂嘴,是孩子自我意識在覺醒

孩子的成長有3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2-3歲。

滿嘴都是「不不不」,還特別固執,

這是孩子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識;

第二個叛逆期——7-9歲。

喜歡和大人「唱反調」,

說話做事老氣橫秋、有個性,

這時孩子進入小學,急於證明自己。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受同伴影響,

自尊心強,好面子,

這是他們從孩子邁向成人的一步。

只有經歷過叛逆期,

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頂嘴,

就是叛逆期都會出現的行為。

請記得,他們頂嘴大多不是真「叛逆」,

只是在做自己。

正是因為他們的自我認識、獨立思考,

才讓他們成為了自己。

心理學家做過實驗:

把一些2-5歲孩子分成2組,

一組經常頂嘴,一組很聽話。

一直跟蹤觀察到青春期。

結果發現:

經常頂嘴的孩子裡,84%更有主見,

能獨立分析,有判斷事物的能力。

愛頂嘴的孩子看起來難帶,

長大後可能更有出息。

所以啊,請多給孩子一點耐心,多給孩子一些引導。

試試多對孩子說這3句話:

「如果你不喜歡,可以表達出來,不能說:我討厭你。」

「如果你不願意,爸爸媽媽尊重你的意見。」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先冷靜一下。」

慢慢地,孩子的表達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會更好,

和父母的關係也會更融洽。

02

頂嘴,是為了「尊嚴」

頂嘴,本質上是用語言反擊。

既然是反擊,自然是先感受到了「攻擊」。

有一次去閨蜜家,她正生氣地嘮叨兒子:

房間太亂,像個小豬窩,每次都是自己看不下去,幫他收拾。

小傢伙氣鼓鼓地「反擊」:

我覺得亂挺好,誰要你收拾了?

娘倆吵了半天,最後小男孩哭著說:

我知道房間亂,但我就是不喜歡媽媽說我!

當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

即使說的全是事實,

孩子也會感受到貶低和攻擊。

大人喜歡房間整潔,

而小孩子大多沒有這個概念。

房間亂在他們眼裡不是問題。

這時候被「攻擊」了,

他們自然會捍衛自己的尊嚴。

另一方面,這時候頂嘴的孩子,

反而是安全感更強的孩子。

因為他們會認為:

媽媽是對事情不滿,不是對我不滿。

心理學家、育兒專家卡洛琳·克勞德

提出了一個應對孩子頂嘴的三步法則:

第一步,識別頂撞行為。

如果孩子頂嘴讓大人感受到傷害、氣惱,

那就及時告訴孩子:

「你這麼說,讓媽媽(爸爸)傷心了。」

如果沒有,大可不必太往心裡去。

第二步,試圖讓孩子理解自己。

比如,我為什麼會這麼要求你。

讓你吃青菜,是為了身體好;

讓你收拾屋子,是為了……

第三步,從和頂嘴孩子的糾纏中抽離出來。

遇到比較複雜的情況,

來回來去的爭論反而解決不了問題。

不如先停下來,

過一段時間情緒穩定後,

再進行有建設性的交流。

03

家長誤把「解釋」「反駁」當成頂嘴

解釋是就事論事地作說明;

反駁是提出想做的看法;

頂嘴是為了表示對著乾的對抗態度。

很多家長把這三個東西搞混了。

美國記者Jay Heinrichs寫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冬天的早晨,

他的兒子要穿短褲去上學。

他大驚失色:你必須穿長褲,我是你爸,聽我的。

小男孩不肯。

他講道理:不穿長褲腿會凍裂。

小男孩說:這是我的腿,我不介意它們被凍裂。

無奈的老爸只好同意了。

在這裡,孩子不是「頂嘴」,而是「反駁」。

一個孩子語文不好,總是寫錯字。

媽媽在旁邊看著,寫錯了就敲一下桌子。

孩子很不高興:

「我為什麼要學寫字!現在都是電腦手機打字了。」

這不叫反駁,這叫頂嘴。

反駁是為了追求正確的判斷,

而頂嘴是為了開脫。

沒有因為打字取代寫字就不學的道理。

而生活中更多的,反而不是頂嘴、反駁,

而是解釋。

一個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爭執,甚至打了起來。

老師告訴了家長。

爸爸氣不打一處來,狠狠罵了孩子一頓。

孩子很委屈:

「是他們先欺負我的,我就不能還手了嗎?」

爸爸更生氣了:

「你還頂嘴?你打架還有理了?」

實際上孩子是在解釋原因,

但父母在氣頭,

忽視了孩子的表達。

很多孩子也有這樣的困惑:

為什麼我在講道理,父母覺得我在頂嘴?

其實啊,「頂嘴」是一個主觀意識的詞,

是從單方面從父母的角度出發,

孩子頂嘴,大人會有一種被冒犯的生氣和傷心。

「我是為了你好,你為什麼要跟我對著干?」

「為什麼我做了這麼多,你還是不聽話?」

……

在很多人看來,

孩子頂嘴就是和自己作對。

但其實,

這不過是大人對「失去權威」的一種尷尬。

從另一個角度看,

沒有人保證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是對的,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理由。

從人格角度,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

所以,不要把頂嘴當成大問題。

放平心態,平等交流,

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讓孩子變得更好。

04

孩子表達不清楚,家長誤以為是「頂嘴」

琳琳所在的幼兒園,

要求小朋友回家和媽媽一起畫蘋果。

5歲的琳琳畫完準備上色,

拿起來藍色的彩筆。

媽媽說:「蘋果應該塗紅色。」

琳琳反駁:「不,我就要塗藍色。」

媽媽:「蘋果沒有藍色的。」

不管媽媽怎麼解釋,琳琳還是執意塗藍色。

媽媽失去耐心,親自動手塗上了紅色。

琳琳大哭了一場,說:「媽媽是個壞媽媽!」

媽媽非常不理解,這孩子怎麼學會頂嘴了呢?

第二天到了學校,老師才問出了原因:

原來,琳琳爸爸是海軍軍官,

常年在部隊駐守。

媽媽曾經告訴琳琳:

「大海是藍色的,爸爸的軍艦就在藍色的大海里。」

琳琳想爸爸了,希望爸爸平安,

這才想塗藍色。

媽媽了解真相後,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琳琳的「頂嘴」並不是叛逆,

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

這時候,媽媽可以更有耐心地溝通,

提問代替下命令:

把「蘋果沒有藍色的」換成

「為什麼寶貝要塗藍色?」

不僅能減少「頂嘴」的發生,

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

05

「頂嘴」,可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一個心理諮詢師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媽媽帶著孩子來做心理諮詢,

她一直滔滔不絕地控訴:

不聽話啊、不好好學習啊、經常頂嘴啊。

說到頂嘴,媽媽又說了一籮筐……

這個時候,孩子全程低著頭,

一句話都不說。

諮詢師說:

能讓我跟孩子單獨聊聊嗎?

媽媽離開後,諮詢師問:

你有什麼想跟我說的嗎?

孩子抬起頭,滿眼都是淚,就說了一句話:

「反正我說什麼她都不聽。」

原來啊,這家裡父母很忙,妹妹年齡小,

父母難免忽視了對老大的關注。

每一次頂嘴,都是孩子在努力發出聲音:

哪怕被訓斥,也好過被忽視。

其實啊,孩子渴望被看見、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

比成人更強烈。

經常頂嘴,

可能不是叛逆,而是求助。

我們接受了孩子愛頂嘴,

並不意味著就此放任自流。

「頂嘴」是一種本能,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

為孩子做出傾聽的榜樣:

當孩子想表達時,

先耐心聽他說完。

只有耐心傾聽,我們才會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

才能說出合適的回應。

更重要的是,這對孩子是一種示範。

孩子會慢慢學會,

「頂嘴」之前,要先聽完別人的真實想法。

鼓勵冷靜平等的爭辯:

比如,當大人和孩子意見分歧時,

鼓勵孩子努力說服自己。

維吉尼亞大學研究發現:

在家跟父母經常爭論但能保持冷靜的孩子,更能夠輕鬆應對外界的意見分歧。

讓孩子感受到不能觸碰的底線:

過度溺愛的孩子也容易頂嘴,

他們會為了滿足自己,

不斷侵犯大人的底線。

立規矩是有必要的,

讓孩子知道大人在某些方面是有底線的,

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觸碰底線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孩子愛頂嘴?不是壞事。

這是培養孩子的原點。

教孩子說話,

培養愛思考、有主見、敢表達的品質。

讓語言里既有強大的說服力、

又有溫暖的態度。

—— End ——

作者:桑榆晚,撰稿人。理智且文藝,用文字陪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