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導讀
1、客單25元,「下飯小火鍋」熱度初顯
2、海底撈開「露營火鍋」,一站式供應
3、蜜雪冰城變「綠」了,還進軍炸串界
4、賴美麗海外首店於新加坡正式開業
5、海底撈、呷哺、九毛九財報出爐
6、3個月開數百家店,無人糖水鋪火了
7、IPO終止,老鄉雞撤回上市材料
8、頤海營收26.16億;三全營收38億
觀品類
1、客單25元,「下飯小火鍋」熱度初顯
近期,不少省會城市都開了三五家下飯小火鍋品牌,體量不大,覆蓋面卻不小。從企查查數據來看,註冊「下飯小火鍋」的企業只有29家(不等於29個品牌),且都是從2022年-2023年的數據。
代表品牌分別是李坑坑下飯小火鍋和桃娘下飯小火鍋,李坑坑的多數門店在內蒙古(18家),總共開了26家門店,其中46%的門店在鄉鎮;桃娘目前只有12家門店,其中11家店開在北京。
在消費方面,多數門店的人均在15-25元左右,高一些的在35-45元,對於快餐,這個消費金額不算低,可以說是略顯小貴。
2、註冊量上漲50%,油鹵串串躥升潛力品類
最近,成都餐飲圈都在討論一個品類:油鹵串串,有人認為這種介於火鍋與小吃之間的品類,有望成為潛力爆品。
天眼查數據顯示,現存與油鹵串串的相關企業210餘家,其中,2023年上半年新增註冊相關企業近60家,與2022年同期相比上漲50%。
從地域分布來看,目前四川以120餘家位居第一,陝西以20餘家位列第二。
3、人均30元,海底撈也在賣「下飯·火鍋菜」
近日,有媒體報道,海底撈新開了「下飯·火鍋菜」外賣專營店!開賣麻辣拌、冒菜,人均30元!
它不同於大多數冒菜店只賣單一品類,消費者可以在點餐時自行選擇湯底、菜品、烹飪方式(干拌或者燙煮)。
像是海底撈下飯·火鍋菜(通州華聯店)、海底撈·下飯火鍋菜(北京西站店)、海底撈·下飯火鍋菜(世紀金源店)等,遍布北京城的各個區,從月售數據來看,這些新店都才剛剛上線。
4、網紅單品加速變種,冒烤鴨被盯上了
如果說前年的品類熱度王是秤盤麻辣燙、去年是地攤火鍋,今年則是「冒烤鴨」。
不僅餐飲小白在做,多年餐飲老炮像辣家私廚創始人張萌喆、全案策劃合眾合創始人姚哲都紛紛下場加入冒烤鴨大軍。
此外,一些成熟品牌,也借了冒烤鴨的熱度,像文立新秤盤麻辣燙上線了58元冒盆烤鴨雙人餐,麻六記則乾脆賣起來了冒烤鴨預製菜……
火鍋圈
1、賴美麗海外首店於新加坡正式開業
8月4日,九毛九集團旗下品牌,賴美麗藤椒烤魚海外首店正式於新加坡開業。
社交媒體上,有網友分享,該店的室內裝修設計為卡通風格,很受年輕人歡迎。營業模式也與太二相似,每端上來一條魚,店員都會大聲介紹特色,有很強烈的氛圍感。
2、海底撈、呷哺、九毛九三巨頭財報出爐
海底撈年中財報顯示,較去年同期,收入增長24.6%,達到188.86億元;凈利潤達22.6億元,創上半年業績新高,已接近2019年全年凈利潤盈利,經營性現金流達49.3億元,同比增長90.3%。
呷哺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呷哺集團營收28.46億元,同比2022年上半年增加32%;期內利潤為212萬元,揚眉吐氣地扭虧為盈。
九毛九中期業績公告顯示,公司收入同比增長51.6%至28.79億元。其中,慫火鍋的數據比較搶眼,其收入同比增加331.2%至3.52億元,單店日均營業額4.5萬,成為集團第二大收入來源。
相關閱讀:「火鍋三大巨頭」最新成績單出爐!我挖到3個賺錢秘密
3、城都吃客大排檔串串香首店開業
饕餮盛宴,再現江湖!8月17日,「城都吃客大排檔串串香」首店,在四川成都開業,當天整個火鍋圈都沸騰了!
從門店場景上看,一面是熟悉的市井風貌,一面是東方魔幻場景,將市井味道、國潮美學精妙結合,用牌匾、非遺花燈、老門窗刻畫每一處細節。
從產品結構上看,不僅有地道豐富的冷鍋串串,更彙集了四川各地知名小吃:麻辣兔頭、剪刀土豆、冷吃牛肉等,可以滿足一站打卡四川美食的任何想像。
4、北步園火鍋聯合林裏手打檸檬茶「搞事情」
「蓋碗老火鍋,蓋世好檸茶」,炎炎夏日重慶city walk,當然要搭配北步園蓋碗老火鍋和林裏手打檸檬茶!
8月11日-17日,北步園火鍋x林里的聯名快閃店正式亮相,新出的聯名套餐里,有幾十道蓋碗火鍋菜,而檸檬茶與火鍋的適配度也是滿分,還有聯名周邊禮包:夏季必備擅自和限定出遊鴨。
5、火鍋又出「黑馬」,椰妹進京開首店
8月19日,椰子雞火鍋品牌「椰妹」的首店落戶朝陽大悅城。這也是「椰妹」在包括南寧、廣州、成都等地開出26家直營門店後,首次北上。未來,「椰妹」計劃在北京開出20家店。
從「進京」首月的數據來看,目前「椰妹」位於朝陽大悅城的首店平均每天排隊120至200桌,人均消費約150元。
6、進軍演唱會、夜市、露營,海底撈太卷了
最近,海底撈開露營店,裝備食材場地等一站式供應的消息,在小紅書上引發關注。
此前,有多位網友爆料稱,在逛當地一處夜市時,偶遇海底撈擺攤。8元/份的茴香小油條、9.9元/份的毛血旺、16元/份的現炸酥肉,讓不少人直呼海底撈也「卷」起來了。
更早的時候,海底撈還在演唱會場館門口「撈人」。海底撈擺攤賣火鍋,「撈人」背後,是消費復甦背景下火鍋行業新一輪內卷的開始。
7、火鍋店開進溶洞,體驗「冰火兩重天」
近日,有市民在重慶市武隆區旅遊時發現,當地的一處溶洞裡,開了一家火鍋店,洞口並不大,但走進去後,有巨大的洞廳,呈階梯級排列。
洞內修建了步道,可以順著台階一層層走入下一個洞廳,洞內擺放著近百張桌子,下午6點幾乎都已坐滿食客。當地政府:嚴格專業評估後保護性開發。
觀行業
1、3個月開數百家店,「無人糖水鋪」遍地開花
火鍋餐見發現,在成都的網紅街頭,幾乎是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家無人糖水鋪。
幾平米小店,一排高大冷櫃在夏日炎炎中釋放著冷氣,不鎖門,無人值守,自選自助式買單,甜品最低5元/杯,買賣全靠消費者自覺,仿佛一個甜品銷售ATM機。
繼廣州、南京、成都自助糖水鋪走紅之後,全國其他城市的街頭也開始出現這種模式的新店,更有一部分城市,甚至3個月開出數百家門店,還跑出了門店過百的黑馬品牌。
2、IPO終止,老鄉雞撤回上市材料
最有望成為「中式快餐第一股」的種子選手之一——老鄉雞,主動「撤單」了!
8月2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因老鄉雞及其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六十三條的相關規定,上交所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對此,老鄉雞內部人士透露,撤回上市申請並非經營方面因素導致,具體原因不方便回應。
3、茶百道將赴港交所上市,全國門店超7000
8月15日,茶百道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這也是繼奈雪的茶、蜜雪冰城之後,第三個向IPO發起衝擊的茶飲品牌。與此同時,古茗茶飲、滬上阿姨、霸王茶姬、新時沏等茶飲品牌前不久紛紛傳出欲衝擊上市的消息。
招股書數據顯示,茶百道2020年-2022年收入分別約為10.80億元、36.44億元和42.32億元。
4、深圳烤肉界頂流「漢陽館·烤肉大師」全部關停
近日,多位小紅書用戶發帖,「漢陽館·烤肉大師」拖欠工資後跑路。
據贏商網消息,該烤肉連鎖品牌在深圳、上海、佛山、南京、福州、海口等6個城市開設了15門店,目前已全部歇業關閉。
5、蜜雪冰城變「綠」了,還進軍炸串界
8月2日,蜜雪冰城官方下場正式官宣和中國郵政合作推出主題郵局門店。
從門店情況來看,以往的紅白主色調全部被替換成了綠色,遠遠望去與隔壁的郵局渾然一體。有網友說,「坐標西安,街頭驚現編製版蜜雪冰城。」
不僅如此,日前,有網友表示,蜜雪冰城推出了炸串。在蜜雪冰城小程序可以看到,目前鄭州、北京兩地已有部分店鋪開設了炸貨業務,比如雞肉小串售價10元30串、牛肉小串9元15串、一份黃金雞柳售價8元……
6、麥當勞開放免費「自習室」,1元即可預約
繼星巴克成為「白領」的第三空間,麥當勞成「學生」的新「第三空間」!
近日,#麥當勞部分門店24小時免費開放自習區#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受到網友熱議。目前並不是所有麥當勞門店都可以,除了限時以外,還限店,已開放自習室的門店並不多,全國20家店,北京有12家門店開放。
供應鏈
1、頤海國際上半年營收26.16億
8月29 日,頤海國際發布202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集團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6.16億元,同比減少2.69%;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3.58億元,同比增加35.98%。
2、三全食品上半年營收38.55億元
8月21日,三全食品發布2023年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營收為38.55億元,同比增長0.89%;凈利潤為4.37億元,同比增長1.31%。
分市場來看,三全食品上半年餐飲市場實現營業收入6.29億元,同比增長20.5%;零售及創新市場實現營業收入32.25億元,同比下降2.2%。
3、天味食品上半年凈利潤增長25.09%
8月21日晚,天味食品披露了2023年半年度報告。財報數據顯示,天味食品上半年實現收入約14.26億元,同比增長17.4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2.08億元,同比增長25.09%。
4、千味央廚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1.04%
8月29日,千味央廚發布半年報。報告顯示,上半年該公司主營業務收入 84,736.70 萬元,同比增長 31.04%。其中,直營渠道增幅較快,由 2022 年同期的 34.36%提升至 44.85%。
5、「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實現營利雙增
8月28日晚,味知香公布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4.17 億元,同比增長 10.30%。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0.75 億元,同比增長 6.12%。
6、國聯水產上半年預製菜營收增長近兩成
8月27日,國聯水產披露2023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6.97億元,同比增長11.69%;實現凈利潤-1.86億元,同比下降667.67%。報告還指出,2023年上半年,國聯水產預製菜實現營業收入6.71億元,同比增長19.52%。
*部分資料/圖片來自於上游新聞、介面新聞、新京報、餐企老闆內參、紅餐網、筷玩思維、小紅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