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替張穎給新加坡祛魅

2022-10-08     投中網

原標題:我來替張穎給新加坡祛魅

媒體人苦勸「亂世別去新加坡」,把張穎炸出來了。

我凌晨剛看到那篇文章發出來,張穎的留言被頂在前面,就猜他怕是又要挨罵了。但這回你罵不著動機,因為這番言論沒準是張穎的真實想法,幾天前,他也發過一條內容完全相同的朋友圈。

我喜歡這種有真誠的分享欲的投資人。

這類宏大的價值判斷題,只要你試圖去解釋,即使是精心編輯的文字也會產生歧義,何況是短短的兩三句話。而且,其中還存在一個明顯的邏輯問題:那些身在新加坡的人,真的都躺平或者是放棄中國市場了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除了去退休享受生活的企業主,那些遠赴獅城的普通人、創業者、投資人,無一不是抱著求生、謀發展的目的,就像此前的幾次外出打工潮,要不是國內討生活太艱難,誰願意遠赴他鄉?

我在《新加坡為啥突然火了》中描述過三個趨勢:一是富豪開家辦,當中不乏一些全球級別的富翁;二是有些產業向東南亞轉移,不管是跨國企業,還是創業公司,新加坡都是連接東南亞的橋樑;三是中產移民,環境、教育、高效廉潔的政府,都是用腳投票的理由。

但新加坡可能是個矛盾的答案。比如,按理說富豪開家辦是好事兒,對新加坡來說,至少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但他們是怎麼做的?先給你放篩子裡篩一遍。

富人開家辦,規模要求從500萬新幣提高到1000萬新幣,而且需要承諾兩年內達到2000萬新幣,此外,還有一大堆人員配備,投資範圍的細則在後頭。

移民和永久居留的門檻也在提高。我的那位朋友已經離開新加坡,去了歐洲,原因就是拿不到的PR和成本高企的生活。

產業也一樣。現在web3.0、半導體可以落地新加坡,但你換個紡織廠試試?

矛盾點還是在於新加坡太小了。小到只能放棄不那麼有錢的富人,小到只能發展那些附加值最高的產業,小到只留那些最能內卷的人。

這就意味著,新加坡這個市場,一定只對少部分人有價值。因此,新加坡絕非萬能的解藥,如果以一種理性的眼光去審視這個只有500萬人口的國家,無論是產業還是富豪、投資,其能量邊界是十分有限的,都只是東西方、東南亞與世界的一個節點和連接器,是個現實工具。

做過產品的人都知道,工具的用戶粘性是最低的。這一點相信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清楚得很,我曾經採訪過一位在新加坡生活工作過數年的律師,2010年後國內發展速度更快就回國了,她舉的一個例子是:新加坡的海商法案子很多承案金額多在幾百至數千萬,而那時國內動輒數億的案子比比皆是。

再說回張穎,細想他那段話,實際上沒多大問題。畢竟新加坡加上東南亞,市場也沒有中國大,這是事實。

只不過,那番話態度大於邏輯了。沒有人說過要放棄中國市場,就算是web3.0,也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人和創業者,不斷地在國內「傳教」,作為雙幣基金投資人,想必張穎心裡清楚得很,不論是人民幣還是美元,這年頭募起來都不容易,今年Super return、AVCJ都去了新加坡,那麼多養老、捐贈基金、母基金、家辦LP,焉有不去的道理?

而且美元基金光往新加坡跑嗎?也不是,歐洲、中東、北美……只要是有錢、能Sourcing的市場,都有他們的身影,背景還是募資難題,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自然是LP們最大的顧慮,但要說因此就不過了,窩在國內跟你卷,那才真叫躺平。

再有,手裡有錢,或剛完成募資的機構,就沒必要去了嗎?我看也不見得,無論是源於疫情或是業績,現在都是必須加強與LP溝通的窗口期,《聽說坡縣9月已經訂不到酒店了》一文中這麼描述,「這對於管理費來講算啥?」

新加坡現在是很熱,但真的有人把坡縣甚至東南亞看做是中國市場的替代者嗎?沒人會這麼看,只是在這個時間節點,新加坡恰好具備了種種稀缺的功能,是投資人和創業者亟需的工具。

在此前那篇文章中,我談過新加坡作為案例的一個意義,就是如何在身處邊緣的客觀條件下,既能把小日子過好,也讓別人重視起來?論吸引眼球,當然要用非黑即白的論點,但要是真的秉持長期主義,還是得有開放一點的視野。

我不想妄談現在就是新加坡的極限,但用一位投資人在朋友圈中的評論說:「看好新市場不等於看衰主場,這可不是選擇題。況且成年人不做選擇題。恐怕去東南亞考察上一圈,會讓人更加珍惜中國今天的龐大單一市場。」(文/張楠,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8bd275a85cac98e6710c4a3bd42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