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海南十大傳統民居建築

2022-06-08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盤點海南十大傳統民居建築

海南最早的移民大多由閩南遷移而來,早期民居體現出深厚的閩南風格。隨後,大量海南人前往南洋謀生,帶回了其南洋文化,海南民居又隨之融入了東南亞風格,不僅影響了傳統民居形式,帶來了新的民居形式——騎樓。多元建築元素交融是海南民居最大的特點。

1、疍家漁排民居

「漁排」是海南疍家民居的典型樣式之一,是疍家人在延續傳統水居船屋、臨水吊腳屋(也叫「疍家棚」)功能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生產和生活需要建造的,也是現代疍家人為了適應水上養殖而修建的集養殖、捕魚和居住為一體的民居樣式。

主要分布:陵水新村、三亞紅沙等地。

代表建築:陵水新村港內郭石桂漁排和黎孫喜漁排。

2、崖州合院民居

崖州合院民居是瓊南沿海地區典型的傳統民居形式,其建築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受閩南民居和廣府民居的影響,結合了瓊南地區的常年乾熱、雨季有暴風雨的氣候特點,形成獨具瓊南特殊的接檐式民居。

主要分布:樂東至三亞等市縣沿海漢族村落。

代表建築:樂東黃流鎮陳運彬祖宅和九所鎮孟儒定舊宅。

3、火山石民居

火山石傳統民居多始建於明清時代,歷史背景濃厚,不過現存的火山石民居大豆經過翻新。火山石傳統民居院落沿用竹筒屋布局特徵,即短面寬,長進深,兩戶間形成長巷,多排並列形成村。建築風格受海南瓊北傳統民居、多風雨的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從而形成以火山石為主體建材的熱帶風情建築。

主要分布:海口西南羊山地區、定安、澄邁北部以及儋州市木棠鎮、峨蔓鎮。

代表建築:海口舊州鎮包道村侯家大院和遵潭鎮涌潭村蔡澤東宅。

4、多進合院民居

多進合院並沒有脫離大陸傳統民居的基本格局,仍然延續了大陸傳統民居中常見的合院式空間布局。多進合院式傳統瓊北民居的基型是由正屋、橫屋、路門院牆等幾個基本要素組成的。

主要分布:瓊北地區均有分布,存量較多。其中以文昌、瓊海、海口地區的自然村最為集中。

代表建築:文昌富宅村韓家宅。

5、南洋風格民居

這種風格民居的基本型都是建立在傳統瓊北民居基本型的基礎之上,只是外觀裝飾、某些空間布置、構件、規模等方面產生了一些變化,形成具有瓊北特色的南洋風格傳統民居新形式。

主要分布:瓊北地區部分村莊,存量較少。

代表建築:文昌文成鎮松樹村松樹大屋和會文鎮歐村林家宅。

6、騎樓民居

南洋風格騎樓是一種商住建築。所謂騎樓,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處,用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態上建築騎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騎樓。

主要分布:瓊北地區,存量較多。

代表建築:海口騎樓和文昌鋪前鎮勝利街騎樓。

7、客家圍屋民居

命運多舛但卻擁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客家人來到海南島並居住於此,形成了當地的客家文化,而儋州客家圍屋則是這些文化在物質空間上的生動體現。

主要分布:儋州東南部地區,以和慶鎮、南豐鎮範圍為主。

代表建築:儋州南豐鍾鷹揚圍屋和南豐海雅林氏民居圍屋。

8、軍屯民居

軍屯民居是儋州市西北部地區獨有的民居形式,其院落布局呈現出典型的中原四合院布局形式,經過時代演變,民居的建造也開始與儋州西北部地區的環境相結合。

主要分布:儋州西北部地區。

代表建築:儋州王五陳玉金宅和王五謝幫約宅。

9、黎族船型屋民居

船形屋,是富有黎族特色的傳統住宅,也是黎族最古老的居屋。船形屋又可稱船形茅屋,因狀似倒扣船隻而得名。黎族人稱其為「布隆亭竿」或者「布隆篝巒」,意為「竹架棚房子」。

主要分布:黎族居住地區

代表建築:東方市白查村船形屋和俄查村船形屋。

10、黎族金宇星民居

隨著黎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接觸的增多,逐漸吸收了漢人的房屋建造技術,村寨中古老的「干欄」式住宅建築越來越少,而代之以結構、材料都與過去有較大不同的仿漢式金字頂房屋。

主要分布:黎族地區均有分布,白沙潤方言區和保亭及陵水賽方言區較為集中。

代表建築:昌江王下鄉洪水村金字屋和初保村金字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8b7f5b05858e71e4948dd1b1c5f9e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