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公募發行榜|規模同比縮超兩成 首發「折戟」情況明顯改善

2023-12-28     數據雜誌

原標題:2023公募發行榜|規模同比縮超兩成 首發「折戟」情況明顯改善

2023公募發行榜|規模同比縮超兩成 首發「折戟」情況明顯改善

回顧2023年,在震盪市行情下,新基金髮行較往年而言也有所遜色。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2月28日,年內新基金髮行規模為1.15萬億元,同比減少超22%。在新基金髮行減少的同時,年內也未有百億「爆款」現身。另一方面,2023年「顆粒無收」的基金管理人也較2022年同期有所增長,多家機構甚至連續多年未有新品。但從新基金髮行「折戟」的情況來看,則較往年有明顯改善。有觀點認為,這一情況改善是一個積極信號,2024年的新基金髮行情況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倘若市場環境得到改善,投資者信心恢復,那麼新發基金市場也有望回暖。

未見百億「爆款」

在年內市場震盪的背景下,新基金髮行頻頻遇冷。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從基金成立日來看,截至12月28日,年內新發基金數量為1271隻(份額合併計算,下同),發行總規模合計1.15萬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1.49萬億元減少22.72%。

從基金公司的年內新發情況來看,截至12月28日,易方達基金以年內首募441.33億元領先其餘基金管理人。同期,還有南方基金、嘉實基金、招商基金、鵬華基金的首募份額超400億元,分別為436.81億元、407.23億元、406.76億元、400.11億元。若從年內新成立的基金數量來看,華夏基金旗下有多達61隻新品成立,易方達基金、匯添富基金則緊隨其後,年內新成立基金數量分別為59隻、47隻。

具體到單只產品來看,截至12月28日,年內未有新基金髮行規模超百億元,僅惠升中債0-3年政策性金融債、民生加銀恆源債券、興業嘉遠債券、宏利添盈兩年定開債等8隻債基的發行總規模達80億元。而2022年同期,則有8隻新基金的發行總規模超百億元。

主動權益類基金方面,華安景氣領航混合以54.53億元的新發規模領先其餘產品,同期,發行規模超30億元的還有易方達國企主題混合,為30.87億元;而2022年則有易方達品質動能三年持有混合、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的新發規模逼近百億元,分別為99.11億元、99.07億元;2021年更有16隻主動權益類基金新發規模超百億元。

在華林證券資管部落董事總經理賈志看來,2023年新發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同比下滑,主要由於權益市場低迷、缺乏賺錢效應等,影響了投資者的認購積極性。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也提到,年內新發基金規模減少,與市場環境情況密不可分。由於股市行情表現不佳,對應的權益類基金沒有獲得超額回報率,導致投資者加大贖回力度,申購基金的意願也明顯下降。

清盤數量同比增近五成

在新基金髮行不及往年的同時,募集失敗的情況也偶有出現。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28日,年內共有浙商智多恆兩年持有期混合、國壽安保穩德一年持有期混合等14隻新發基金募集失敗,但較2022年同期26隻基金髮行「折戟」的情況明顯改善。

相較於2022年同期6家公募旗下分別有2隻新品募集失敗的情況來看,年內僅有民生加銀基金旗下有2隻新基金募集失敗,分別為民生加銀進取FOF、民生加銀卓越配置兩年混合FOF。

在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新基金髮行「折戟」的情況有所改善或是由多種因素導致。例如,基金公司營銷策略更加合理可能使得基金產品更加符合市場需求,提高投資者對新基金的認可度。總體來說,這一情況改善是一個積極信號,但也需要注意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投資者風險偏好的變化。如果市場不確定性持續存在,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那麼新基金髮行「折戟」的情況仍有可能再次出現。

除仍有新品發行不順利外,部分存續基金也在年內「黯然離場」。數據顯示,截至12月28日,年內清盤的基金數量已達265隻,較2022年同期的237隻增長11.81%。而在上述的清盤基金中,也包括在年內成立的新品——長盛均衡回報混合。

公開數據顯示,長盛均衡回報混合成立於2023年1月17日,發行規模合計為4.14億元。但成立不足3個月,4月6日,長盛基金就發布該基金的資產凈值已連續30個工作日低於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9月,該基金還連續多次提示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情形,截至9月18日日終,長盛均衡回報混合金已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產凈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條款。數據顯示,截至9月18日,該基金的凈資產為353.57萬元,成立以來的累計收益率為2.69%。

賈志認為,部分基金清盤是由於產品業績不達標,導致基金持有人「用腳投票」,是對基金管理人的否定,也會影響管理人口碑。不過,最受傷害的還是堅守到最後的持有人,踐行了長期投資,卻沒有對應的收益。

多家公募「顆粒無收」

相較於部分基金管理人的積極布局,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截至當前,年內仍有29家基金管理人並無新品成立,對比2022年同期,則僅有21家基金管理人「顆粒無收」。

具體來看,年內「顆粒無收」的機構包括20家證券公司及券商資管,以及北信瑞豐基金、長安基金、華宸未來基金、江信基金、九泰基金、凱石基金、先鋒基金、新疆前海聯合基金、新沃基金9家公募。值得一提的是,北信瑞豐基金、華宸未來基金、新疆前海聯合基金、新沃基金已連續兩年「顆粒無收」。

而江信基金、凱石基金、先鋒基金更是超三年未有新發,最近一次有新產品成立的是凱石基金,旗下的凱石岐短債於2020年1月21日成立,距今將近四年;先鋒基金最近一次成立新基金則是在2019年,而江信基金旗下最近一次新基金成立則要追溯至2017年。

從規模來看,上述3家機構在行業內的排名相對靠後。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在數據可取得的189家基金管理人中,凱石基金的非貨基規模為1.54億元,排名第182;江信基金、先鋒基金的非貨基規模則為20.98億元、33.5億元,分別排名第153、第145。

針對多年未有新基金髮行的具體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發文採訪相關機構。凱石基金回復表示,公司在發行新產品時,會綜合考量客戶需求、市場環境及公司經營效應等因素,力爭從發行源頭保護持有人的利益。近年來,通過與客戶充分溝通及需求確認,已發行了多隻資管計劃,滿足了客戶多元化的投資需求。未來,會繼續整合公司資源,從客戶投資需求出發,精心打磨老產品、理性創設新產品。

在賈志看來,年內沒有新發基金的機構,或由於合作的代銷渠道有限、自身的投研能力較弱、沒有發行成功的信心等。而連續多年無新品發行的公司,主要是排名靠後的小型公募,多年無新發的根本原因是綜合實力較弱,進入惡性循環。

「長期沒有基金髮售或與市場環境、基金公司管理策略以及自身的投資吸引力等因素有關,相對冷門的基金的市場吸引力也有所不足。2024年的新基金髮行情況主要取決於市場環境可否得到實質性的回暖,股市行情冷暖與基金申購熱情息息相關。」郭施亮如是說道。

柏文喜也提到,2024年的新基金髮行情況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如果市場不確定性持續存在,投資者風險偏好沒有明顯改善,基金產品同質化問題未能得到解決,那麼新發基金市場可能會繼續保持冷淡。倘若市場環境得到改善,投資者信心恢復,那麼新發基金市場也有望回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830a1f80c5df1f3e6f7e18d192f3b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