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強硬有用!歐盟終於改變口風,將對華關稅草案增「額外條款」

2024-09-26     軍武觀察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事件,最後幾經波折已經到了最後階段,歐委會仍然決定維持對華汽車加征最高35.3%的關稅。回顧這件事一開始,中國是拿出了十足的誠意和歐盟進行談判,中歐高層不僅舉行多輪磋商,德國等國家的官員訪華討論此事,中方也是表現出了願意「協商解決」的態度。但反觀歐盟對此事可謂是推諉不定,在經過長達幾個月的討論後只願意對中國下調不到3%的關稅,35.3%以上的關稅標準仍然可以算得上是「巨額」。

日前,中國連續出台多輪對歐盟反傾銷調查措施,英媒《金融時報》表示調查的密集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中國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先後對歐盟白蘭地、豬肉和豬副產品、乳酪製品等多種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覆蓋歐盟全部27個成員國。英國媒體還認為中歐已經有「貿易戰」的趨勢了,這次面對歐洲國家的加征關稅舉措,中國明顯是要對抗到底。雖然這會導致兩敗俱傷的結局,但只要有一方讓步,事情就還有轉機。

24日,消息人士稱歐盟又在關稅草案中增加了新條款:歐盟下個月的關稅表決將不作為「強制終結談判」的措施,也就是說不管關稅的表決結果如何,歐盟國家都可以繼續和中國談判商量這一事件。這打破了之前歐洲一直宣揚的「最後期限」問題,也是歐盟罕見的讓步措施:談判可以談到雙方都滿意為止,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好的信號,同時也給中歐緊張的關係舒緩餘地。意味著即使到時候各國同意以35.3%的上限標準徵稅,中歐也能商量減稅。

如果一開始面對西方國家的「最後通牒」威脅中國選擇了讓步,接受了歐盟的稅率,到最後勢必不會爭取到西方的進一步退讓。這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歐洲國家還是「吃硬不吃軟」,當他們感受到利益受損的威脅真實存在,才會做出妥協。如同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23日所說,德國只能選擇不同意加稅,因為已經預測到中國必然會反制,這將會嚴重破壞德企的利益,所以他們只能尋找其他的解決辦法。其他國家也大致如此,很多歐盟成員國和中國貿易往來頻繁,當看到中國強硬的選擇之後,態度又改變了。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下次投票的時間是在10月初,反對人數必須達到占歐盟人口65%的15個成員國,法案才會通過失敗。現在的重點就在德國能否在最後時刻由棄權轉變為反對,這將起到決定性作用;之前中國商務部門已經宣布正在研判對國外大排量進口油車增加額外關稅的建議,一把懸在德國頭上的利劍已經蓄勢待發;所以德國此時考慮問題可能會更加全面和謹慎,外界預測如果他們仍然棄權或者同意的話,中方最後的反制措施一定不會繞過德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81ca49321eb6216e35cfa132d717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