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癖好」或「嗜好」,是對某一習慣或某一事物有極深的愛好和執念,難以擺脫,無法自拔。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對世界抱有好奇和熱情,這是活著的樂趣所在。可如果一個人的愛好超出了大眾的接受範圍和程度,那就成了「怪癖」。
有怪癖並不是什麼貽害無窮的大毛病,只要這怪癖不傷天害理、不違背人倫道義,反倒顯示出這人的真性情和有趣可愛之處。正如張岱所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陶庵夢憶》)
文人多怪癖,創作藝術的人,往往與眾不同,他們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怪癖。下面,就說一說歷史上那些文人、名人的怪癖,當一趣談。
一、文人稀奇古怪的癖好
1.司馬光是個墨痴。他愛收藏墨錠,一生蓄墨幾百兩,他蓄墨是為了教育後代好好讀書,「欲子孫知吾所用此物何為也?」
2.唐朝詩人張若虛是個嗜睡狂,每次寫作前,都要蒙頭大睡一場,一覺醒來後思如泉湧,提筆一揮而就。
3.歐陽修對文房四寶特別講究。他以象牙、犀角為筆管;用狐狸毛為筆心,然後裹以秋兔毫;以松煙為墨,加入麝香末;宣紙必須「白、堅、薄、滑」才肯下筆。
4.唐代女詩人薛濤,她喜歡寫小詩,可當時的稿紙都太大了。在古代,紙張製作特別不容易,價錢昂貴,一般老百姓根本消費不起。薛濤覺得市面上的紙張都太大了,自己寫小詩太浪費了,就用木芙蓉皮作原料,製成深紅色精美的小彩箋,這種小彩箋竟成為流行,被人們稱為「薛濤箋」。
(薛濤井)
5.唐代詩人張籍愛花成魔,人送外號「花淫」。他聽說某人家有一株特別大的山茶花,便用自己的愛妾柳葉換了這株山茶。
6.唐代詩人孟郊,寫詩苦吟成癖,逐字反覆推敲,直到自己滿意才肯罷休,人稱「詩囚」。
7.「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喜歡聽驢叫。王粲去世之後,曹丕提議大家一起學驢叫來為他送行。《世說新語·傷逝》記載:「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驢叫。圖片源於網絡)
8.北宋初期名將范廷召性惡禽驢,他特別討厭各種飛禽和驢。他所到之處,飛禽和驢都被射殺殆盡。
9.袁山松出遊時,喜歡在路上聽輓歌。《世說新語·任誕》記載:「張湛好於齋前種松柏。時袁山松出遊,每好令左右作輓歌。時人謂:『張屋下陳屍,袁道上行殯。』」張湛喜歡在自己家門前種松柏,而松柏往往是種在墳墓周圍的。袁山松每次出遊,就讓左右一路作輓歌,就跟出殯一樣。
10.阮孚,阮鹹的兒子,他好屐,即有收藏木屐的癖好,並常常親自給收藏的木屐清潔、打蠟。
(木屐)
11.張之洞有觀醉癖,他自己不愛喝酒,但喜歡看別人喝酒。他看到別人酒醉後步履踉蹌、胡言亂語的樣子,就特別開心。
12.北宋大臣、文學家陳師道,是「蘇門六君子」之一。他寫詩特別喜歡遣詞覓句,而且需要特別安靜的場所。陳師道一到寫詩就把家人,甚至連貓狗一起全趕出去,一個人呆著家裡苦思冥想,與秦觀即使在喧鬧的場合也能揮毫寫詩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黃庭堅《病起荊江亭即事》中就有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句。
13.白居易不愛洗澡。他說:「乃至頭上發,經年方一沐。沐稀發苦落,一沐仍半禿。」經常不洗頭,一洗就禿,還不如不洗。在《沐浴》里又說自己「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也是很邋遢的。
14.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宰相祖珽有偷竊癖,去人家裡做客,還偷人家的盤子。做尚藥丞的時候偷胡桃油,被人發現也面不改色,不以為恥。他這個好偷的壞習慣當時很多人都知道,高洋都不叫他名字,直接喊他「賊」。
15.鄭板橋,有斷袖之癖。他曾在《板橋自敘》中說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餘桃口齒,及椒風弄兒之戲。」餘桃口齒、椒風弄兒,都是好男風的典故。鄭板橋說自己尤其喜好男色,但是因為老丑,那些男子常常是因為金錢而接近他。只是他絕不允許男寵干擾他外政,否則就驅逐出去,並沒有因男色而耽誤縣治。鄭板橋承認自己喜好男色,並不遮掩,足見他的坦誠與直率。
他在山東濰縣任縣令時,有一次,一美少年因嗜賭犯律,當眾被杖打屁股,被鄭板橋看到,見少年美臀受創,竟心疼得忍不住落淚。
「餘桃口齒」說的是春秋時期衛靈公與美男子彌子瑕的故事。衛靈公非常喜歡彌子瑕,兩人經常同吃同睡,出雙入對。一次在果園遊玩,彌子瑕摘了一個鮮桃,咬了一口覺得十分香甜,就隨手遞給了衛靈公。侍衛們看彌子瑕居然敢將吃剩下的桃子讓國王吃,都欲將彌子瑕拿下治罪,誰知衛靈公卻笑著說:「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意思是,彌子瑕最愛我了,他吃到美味後不捨得獨享,還留下一半讓我也嘗嘗。後世就把「分桃」、「斷袖」之類的詞語用來指代男子同性之戀。
二、潔癖的文人
潔癖,是一種常見的癖好。在文人這個群體中,潔癖尤為普遍。下面就說一說歷史上那些潔癖文人的一些趣事。
1.唐代大詩人王維,家裡容不得一點灰塵,有兩個僕人專門負責掃地擦洗,整天不能停,累得要死。
「王維居輞川,地不容微塵,日有十數帚掃治。專使兩僮縛帚,有時不給。」
2.南朝宋時期的畫家宗炳,家裡來過客人的話,客人剛一告辭離開,就立即開始擦拭客人坐過的椅子。
「宗炳之性潔,賓客造之者,去未出戶,輒令拭席洗床。」
3.南朝人王思微,僕人伺候他穿衣服的時候,手上必須裹上白紙。有狗在他家柱子上撒了泡尿,他就讓僕人洗柱子,洗完用刀反覆刮,還嫌不幹凈,最後乾脆砍了換根新柱子。
「王思微好潔,左右提衣,必用白紙裹手指。宅中有犬污屋棟,思微令門生洗之,意猶未已,更令刮削;復言未足,遂令易柱。」
4.宋代書法家米芾,每天要洗幾十次手,而且是用銀子製成長柄的水斗,讓僕人淋水洗手,洗完不用毛巾擦,而是自然風乾。他最喜歡硯台,一次得了一方好硯請朋友來觀賞。朋友想試一下磨墨效果如何,就蘸著口水磨墨。米芾當場變臉,強行把這硯台送給了朋友。
有一次上朝時,米芾的朝靴被人摸了一下,回到家,米芾把朝靴洗了又洗,刷了又刷,最後把朝靴洗破了,穿不成了。
(米芾雕像)
別人用過的東西,米芾自然更不會使用,為此甚至不惜丟官貶職。米芾曾擔任太常博士,主持朝廷祭祀活動的時候,要穿規定的祭服。米芾嫌祭服有人穿過,就拿回去洗了一遍又一遍,結果把祭服洗得變了色,自己也被罷了職。
「米元章有潔疾,盥手以銀為斗,置長柄,俾奴僕執以瀉水於手,呼為「水斗」。已而兩手相拍至干,都不用巾拭。有客造元章者,去必濯其坐榻。巾帽亦時時洗滌。又朝靴偶為他人所持,必甚惡之,因屢洗,遂損不可穿。」
5.元末明初書畫家倪瓚,潔癖到不可理喻。倪瓚、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倪瓚家中富有,博學好古,各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年,散盡家財,浪跡太湖。然而,就是這位瀟洒如謫仙般的人物,潔癖到了強迫症的程度,常人難以理解。
他每天洗頭,水要換十幾次;每天衣服要換十幾次,不然嫌髒;他的廁所是一座空中樓閣,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間鋪滿潔白的鵝毛,不讓有一絲異味;文房四寶配有兩個傭人,隨時擦洗;庭院前的梧桐樹,被他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擦洗乾淨,有幾株都被洗死了。
(倪瓚作品)
有天一位客人在他家留宿,深更半夜,他依然在擔心客人不講衛生而難以入睡,竟幾次悄悄溜到客人房門口偷聽。終於,他聽到了一聲咳嗽,這下不得了了,他為此抓狂了整夜。第二天一大早,就讓僕人地毯式搜索痰跡。僕人實在找不到,可無法交差,最後無奈就找了片有點髒的樹葉,說上面就是客人的痰。倪瓚信了,馬上厭惡地閉上眼睛,捂住鼻子,叫僕人送到三里外丟掉。潔癖到這種程度,實在有些誇張。
6.南朝遂安縣令劉澄因為潔癖丟了官職。劉澄任遂安縣令時,大張旗鼓地開展清潔城市運動,規定街道上不能生出一根野草,大小池塘里要定期清理,不得有污水蟲害產生。百姓難以忍受這樣的苛政,聯名控告他,劉澄為此丟了官。
「遂安令劉澄有潔癖,在縣掃拂郭邑,路無橫草,水翦蟲穢,百姓不堪。」
7.清朝人邵僧彌,每天擦帽子,擦鞋子,擦硯台,不厭其煩,即使僕人叫苦不迭,妻子責罵,他也不以為意。
「邵僧彌性舒緩有潔癖,整拂巾屐,經營幾硯,皆人世所不急,乃為之煩數纖悉。僮僕患苦,妻子竊罵,終其身不為改。」
8.清朝人洪潤孫,每天洗臉能從早晨洗到中午,有人專門慕名去他家看他洗臉,他旁若無人,自顧洗臉。
「洪潤孫以博雅擅名,乃有潔癖。每靧面輒自旦達午不休。陸麗京儇胡共往看之,洪爾時神氣傲邁,旁若無人。」
9.元代有位叫暢純父的名士,與人喝酒時,一定要他喝得乾乾淨淨,用毛巾擦乾淨酒杯後再遞給對方。
他日常飲食從不借他人之手,飲水只飲前面那一桶。家裡燒的柴要剁成一尺長,吃的蔥也要切成一寸長。
然而,他自己潔癖,對待別人卻一點都不講究。一天,暢純父正在洗腳時,遇到好朋友劉時中、文子方來拜訪。暢純父趕緊光著腳迎了出去,說:「正好有好東西招待二位!」。
隨後他從臥室里拿出四個大桃子,在洗腳水裡洗了兩個送給二人。劉時中與文子方對視了一下,說道:「你自己洗的自己吃,不要用二桃污三士了!」說罷,兩人跑臥室里各拿一個桃子,大笑而去。
「暢純父有潔疾。與人飲,必欲至盡,以巾拭爵,干而後授之,則喜,自飲亦然。食物多自手制,水唯飲前桶,薪必以尺,蔥必以寸。一日,劉時中與文子方同過,值其濯足。暢聞二人至,輟洗而迎,曰:『適有佳味,可供佳客。』遂於臥內取四大桃置案上,以二桃洗於濯足水中,持啖二人。子方與時中云:『公洗者公自享之,勿以二桃污三士也。』因於案上各取一顆,大笑而去。」
10.雍正時期,有個文人汪積山,文采斐然,詩寫的很好,但他因為嫌考場髒,竟不去考試。
11.清朝人馬葵,嚴重潔癖。在夏天,一會兒就得換一套衣服,嫌汗沾到衣服上。他喜歡吃瓜,但是如果賣瓜的人衣服不幹凈,瓜筐不幹凈,就不吃。他所有的東西都不許別人碰,碰一下就得扔。
有天出門,突然肚子疼,但他嫌外面廁所髒,死活不進去。就找了旁邊一堵矮牆,蹲在牆上往下泄,正巧下面一個老頭在種豆子,「磞然一聲,矢淋漓滿頭」,淋了老頭一身。老頭大怒,舉起鐮刀就照他的屁股刺了一下,「遽以鐮刀刺其臀」。
馬葵的潔癖使他的日常生活開銷極大,沒多久就傾家蕩產了,只能被迫入伍。但是他的潔癖,讓他在軍營里沒呆幾天就退伍了。
他孤苦一人,生計困難。鄰居老大娘可憐他,施捨飯給他吃,他卻嫌髒,不吃。最後實在活不下去了,準備自殺,走到河邊想投河,又嫌河水髒,不跳。找了好久找到一個綠草如茵的乾淨地方,找棵樹弔死了。
三、不愛乾淨的王安石
別人都潔癖,可也有人邋遢成癖。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在文學、哲學上有突出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聲名顯赫的王安石,卻不愛乾淨,不講究個人衛生,不顧個人形象,令人不可思議。他不洗澡,不洗鬍子,不換衣服,硬是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形象很是邋遢。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的不洗澡,包括不洗頭,不洗手,不洗腳,不洗鬍子,不洗身子。他不洗澡,不是幾天不洗,而是幾個月甚至一年兩年都不洗。《宋史·王安石傳》記載,王安石「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曲洧舊聞》一書對王安石不愛乾淨這一點也有談及:「王荊公性簡率,不事修飾奉養,衣服垢污,飲食粗惡,一無有擇,自少時則然。」北宋文學家蘇洵,跟王安石在政治上是對立的陣營,他在《辯奸論》里談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說王安穿著囚犯的衣服,吃豬狗吃的食物,蓬頭垢面,還在那裡談論詩書。
由於長期不洗臉,王安石臉上竟堆積了厚厚一層污垢。沈括的《夢溪筆談》曾描寫王安石:「公面黧黑,門人以問醫,醫曰:『此垢污,非疾也。』進澡豆,令公面,公曰:『天生黑於予,澡豆其如予何?』」門人見王安石臉色黝黑,以為他生病了,請來醫生給他看病。醫生說這是污垢,不是生病了。門人端來水讓他洗臉,他卻說:「我天生就長得黑,再怎麼洗對我也沒用。」
古時成年男子都留鬍子,可王安石几乎從不洗鬍子。據說他的鬍子老是油膩膩的,鬍子里常常有往日進餐留下的飯粒、菜渣和湯汁印。王安石還長期不換衣服,身上的衣服一穿就是幾十天、幾個月。他的衣服總是布滿灰塵、油斑、湯痕、汗漬等污跡,老遠就聞見酸臭味,同僚常竊竊私語,他也不以為意。
由於長期不洗澡,王安石身上就長起了虱子。一次王安石面見皇帝宋神宗時,虱子爬到了他的鬍鬚上,皇帝看到後忍不住笑了起來,王安石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等出了門問同僚才明白過來。
儘管王安石不愛乾淨,身上氣味難聞,但他太有才華了,這種出現在常人身上讓人難以忍受的毛病,反而給他增添了趣談和魅力。有傳言說,當時士大夫以不能結交王安石為最大憾事。
王安石這麼不講衛生、渾身髒臭的人,那他的妻子是個怎樣的人呢?哪個女人願意跟這麼一個又髒又臭的男人同床共寢呀?令人詫異的是,王安石的夫人吳氏,人長得很漂亮,非常愛乾淨,甚至有點潔癖,且精通琴棋書畫,愛寫文章,很有才華。據說當初吳氏也很討厭王安石不講衛生,不願意嫁給他,但又仰慕王安石才華橫溢,才做了他的夫人。但婚後常常因王安石不講衛生而發生爭吵,鬧彆扭。
王安石不愛乾淨,妻子吳氏卻是個潔癖。一次,吳氏為女兒縫製衣服,眼看就要縫好了,突然竄出一隻貓趴在衣服旁邊。吳氏認為衣服被貓弄髒了,斷然把這件衣服扔在了浴室里,不要了。
王安石從公家借來一張藤床,吳氏非常喜歡,就一直留給她自己使用。後來王安石被罷了官,公家就要搬走這張床,吳氏很是捨不得。王安石不想再占用公家的東西,便想了個辦法,他脫掉鞋子,露出髒腳,臭氣熏天躺在床上。吳氏看見後認為王安石把床弄髒了,「惡其髒」,就立刻讓公家把藤床搬走了。
王安石不講衛生的惡習後來還是稍稍有些改善的,他的好友仲卿和韓維,對王安石的才華很是欽佩,三人時常在一起談論詩書。《石林燕語》記載「三數人尤厚善,無日不過從」。但他們也受不了王安石的邋遢,於是就邀請王安石每個月都到寺院去談書論道,然後一起去洗澡,趁他不注意的時候將其髒衣服換掉,放一套新的衣服。反正王安石都是拿起衣服就穿,也不在乎乾淨還是髒。漸漸地,王安石不愛乾淨的毛病有了改善。
四、愛給活人寫輓聯的曾國藩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集學問與謀略於一身的人物。他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主辦洋務……就是這樣一個響噹噹的人物,當年在京城做官時,私下裡竟有個奇怪的癖好:喜歡給活人寫輓聯。
(曾國藩畫像)
輓聯是什麼?就是人死後,用以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對聯。
輓聯的寫作有嚴格的規定。輓聯既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事跡和成就,要在短短兩句話中總結評價逝者的一生,又要有藝術性,講究對仗,講求平仄,要言簡意賅,一語千韻,使人過目難忘。所以輓聯的寫作難度非常大。曾國藩既悟此道,竟樂此不彼,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曾國藩好寫輓聯,痴迷到什麼程度?閒著就天天寫,不寫就難受。只要周圍有喪事,他都趕著幫人家寫輓聯。可畢竟不可能每天都有人死,怎麼辦呢?他竟然冒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想法:偷偷給活人寫輓聯。於是,親戚朋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都被曾國藩寫了個遍。
曾國藩給活人寫輓聯,還起了個專門的詞彙,稱作「生挽」。這是個不太厚道的做法,這不是咒人死嗎?因此不能讓被寫的人知道,曾國藩總是躲在內室里偷偷地寫。
(曾國藩楹聯)
有一年大過年清早,曾國藩剛起床就技癢難耐,又犯了癮。心裡盤算著今天寫誰呢?想來想去,湯鵬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那就寫他吧。
曾國藩剛剛寫好,突然,下人來報,湯鵬到訪。湯鵬,字海秋,官至軍機章京,為人耿直倔強。湯鵬進來與曾國藩閒聊一陣後,無意間在書桌旁發現了曾國藩的筆跡,他很好奇,要瞧一瞧,曾國藩連忙遮擋不讓看。可湯鵬伸手一把抄過來,拿起一看,竟有「海秋仁兄千古」的字樣。湯鵬怒火直冒三丈,扔下輓聯,拂袖而去,從此兩人就絕交了。
湯鵬的暴躁和倔強是出名了的,最終也因此而喪命。一天酷熱,幾個朋友聚在湯鵬家閒聊。有人偶然說到大黃藥性峻烈,不可隨便服用。湯鵬不屑說道:「那有什麼?我經常服用它。」
眾人感到愕然,表示不信。湯鵬竟大怒,命僕人立刻去藥鋪買了幾兩回來,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們擔心他出事,都過來勸他。誰知越勸越來勁,他的犟脾氣上來了,別人的話誰也不聽。湯鵬拿過藥罐子將一大罐大黃一口氣全部服下。結果當天暴卒。
聞聽了湯鵬的噩耗後,曾國藩立馬寫了一篇《祭湯海秋文》來紀念這位老友,在祭文中沉痛地說「一呷之藥,椓我天民」,這句就是指湯鵬喝藥暴亡之事。
曾國藩也懷著悲痛的心情為湯鵬寫了一副輓聯:
著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日積月累,苦心鑽研,曾國藩的楹聯水平獨步一時,有「楹聯聖手」的美稱。他後來為朋友寫的輓聯,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比如,曾國藩為彭玉麟寫的輓聯,就堪稱其中的代表:
上句:千古兩梅妻,公幾為多情死;
下句:西湖三少保,此獨以功名終。
此輓聯初看平常,然獨具匠心,蘊藉深厚,。簡單的兩句話,卻用了幾個典故。
彭玉麟,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畫家,人稱「雪帥」。彭玉麟、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也有人把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並稱中興四大名臣。
彭玉麟一生不治私產、不御姬妾、不避權貴、不慕名利。雖一生六辭高官,但在國家危難之時,依然抱著年邁多病之軀,臨危受命,抵禦外敵。
彭玉麟早年在耒陽縣幫人經營當鋪,太平軍逼近耒陽的時候,他主動向耒陽知縣獻策,把當鋪的錢充作軍餉招兵守城。太平軍聽說耒陽有備,沒有攻城,耒陽得以保全。太平軍過後,論功行賞,彭玉麟不要封賞,只求償還當鋪的錢,自此聲名鵲起。
1853年,彭玉麟受曾國藩之邀,加入湘軍,在衡州與曾國藩創辦湘軍水師,購買洋炮,製造大船,制船制營制章程。他創辦的水師在湘軍攻陷天京中立了大功。
在剿滅了太平天國後,他一心撲在長江水師的建設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後來長江水師被李鴻章全盤接收,成為北洋水師最主要的力量。彭玉麟也由此被稱為近代中國海軍的創始人。
對於這樣一位有著卓絕貢獻的老友,如何在短短兩句話中評價其一生呢?曾國藩苦思冥想了幾天,才終於寫出了他認為比較妥帖的輓聯。
先說上句:「千古兩梅妻,公幾為多情死」。
據說,彭玉麟小時候與一個青梅竹馬的丫鬟梅姑私定終身,因為家人的反對,經過種種曲折,兩個相愛的人也沒能在一起。最終,彭玉麟娶了另一個女人為妻,而梅姑也另嫁他人,不久就病死了。
彭玉麟對此悔恨遺憾終生,妻子死後,他終生沒有再娶。他在梅姑墳前立下誓言,要一生畫梅,以萬幅梅花來悼念她。
後來他就真的這樣做了,窮盡四十年的時光,畫了上萬幅梅花,並且每幅都要自題一詩。最後,彭玉麟成了畫梅大家。彭玉麟的梅和鄭板橋的竹,並稱「清代書畫雙絕」。
馳騁疆場的彭玉麟,也痴情一生,令人感動。
再看下句:「西湖三少保,此獨以功名終」。
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在風波亭遇難後,最後葬在了西湖邊上;以抵禦瓦剌大軍入侵,取得京城保衛戰勝利而著稱的明朝名臣于謙,祖籍杭州,死後也安葬在西湖邊上。這兩位千古名臣都官至少保;彭玉麟晚年也官至太子少保,並隱居西湖,所以才有了「西湖三少保」的說法。
在這三個人里,岳飛含冤風波亭,于謙也被構陷,不得善終。唯有彭玉麟得以壽終正寢,所以是「獨一功名終」,用語非常貼切。
把彭玉麟和岳飛、于謙相提並論,既肯定了他的貢獻和名望,又確定了他的歷史地位。既用心良苦,又工整妥帖,令人嘆服。
五、喜歡小腳的辜鴻銘
辜鴻銘,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清末民初人。博學多識,學貫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西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辜鴻銘向西方宣傳中國文化做出巨大貢獻。他翻譯了《論語》《中庸》《大學》等書,在歐美廣泛傳播。本人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和《中國人的精神》等英文書,還曾多次趕赴歐美、日本等地講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學貫中西的辜鴻銘,卻有一個癖好,就是喜歡女人的小腳,要聞著自己老婆的裹腳布才能專心工作。
(三寸金蓮。圖片源於網絡)
辜鴻銘在總結自己的人生時,曾說道:「我一生能有如此成就,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我有興奮劑和安眠藥一直陪伴著我。」他說的興奮劑和安眠藥不是真的藥物,而是指他的原配夫人淑姑和日本籍姨太太吉田貞子。辜鴻銘說,我一日離開這兩位女子,白天則難以度日,夜晚則難以入眠。
辜鴻銘的祖先是最早旅居南陽的華僑。他出生在馬來西亞,小時候被英國人布朗夫婦收為養子,到英國讀書,後來取得英國文學和土木工程雙重學位,學業有成後隨英國探險隊回到中國。
辜鴻銘回國後不久,居住在福建廈門,娶淑姑為妻。淑姑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婦女,自幼纏足,三寸金蓮,走起路來搖曳扭動,這在辜鴻銘看來婀娜多姿,如弱柳扶風,是很有美感的。因而辜鴻銘對小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他們結婚的那一天起,辜鴻銘就把淑姑的小腳視為珍寶,一閒下來就走到夫人身邊,抓起小腳撫摸把玩,長此以往,漸漸形成了癖好。每當寂寞、困惑的時候,就從夫人的小腳上尋求安慰和靈感。
特別是在寫作的時候,總要把淑姑喚到身邊陪伴。讓淑姑坐在書桌邊,脫去鞋子,把腿放在預先準備好的一張凳子上,再把腳伸到辜鴻銘的左手上。辜鴻銘右手握筆,左手就握著淑姑的小腳趾,像玩弄把手件一樣撫摸不停。有時候還把夫人的裹腳布一層層解開,將鼻子湊到小腳上去聞,口中念念有詞,不時讚美幾句。淑姑開始很不習慣,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任其擺布。
在辜鴻銘寫作無思緒的時候,解開裹腳布,把小腳湊到鼻子聞一陣,頓時思如泉湧,揮毫落紙,文章一揮而就。辜鴻銘在與友人談話時曾經說過:「女人的小腳,特別神秘美妙,講究的瘦、小、尖、彎、委、軟、正七字訣……前代纏足,實非虐政,淑姑的小腳,乃我的興奮劑也。」因此,人們送了個「老怪物」的稱號給辜鴻銘。
(三寸金蓮繡花鞋)
辜鴻銘常常說一些奇談怪論,語不驚人死不休,他主張男子可以納妾,但反對女子招夫。他為了使自己的這個觀點成立,還從中國漢字的結構上來找理論依據,對「妾」字做這樣的解釋:妾者,立女也,當男子疲倦之時,有女子立其身旁,可作扶手之用。因此他認為,男子不可以無女人,所以他堅決主張男子可疑納妾。
而對於女子招夫,他也有一套說法,把夫和妻比喻成茶壺和茶杯,他認為一把茶壺可以配上多隻茶杯,這是合理的,而一隻茶杯,卻不能配多隻茶壺。所以,女子是不能招夫的。
辜鴻銘的男子可納妾女子不能招夫的論調,是中外皆知的,與當時主張男女平等的風氣格格不入,引起不小的爭論。
有一次,一位德國貴婦人問辜鴻銘,你主張男人可以納妾,那麼女人也就可以招夫了?辜鴻銘搖頭說道:於情不合,於理不通,於法有違。那位德國夫人剛要開口,就被辜鴻銘打手勢止住了,緊接著問說:請問夫人用什麼代步?貴婦人說是汽車。辜鴻銘又問道:汽車有四隻輪子,請問府上有幾隻打氣筒?剛問完,辜鴻銘就哈哈大笑了起來。
儘管辜鴻銘的怪癖和他的有些主張讓世人所詬病,但其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林語堂這樣評價他:「英文文字超越出眾,二百年來,未見其右。造詞、用字,皆屬上乘。總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異人之文采。鴻銘亦可謂出類拔萃,人中錚錚之怪傑。」
在大思想變革、文化大衝撞的清末民初時期,辜鴻銘既是西方文化的輸入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衛道者。他既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又深深痴迷於中國傳統文化。他身上既有開明的一面,也有執拗、保守的一面。這是在中西文化交匯的特殊時期造就的特殊人物。
六、嗜酒好賭的「千古才女」李清照
提起李清照,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是一位溫柔可愛、才華橫溢的纖纖閨秀。可實際上,李清照也有好賭嗜酒的一面。在她還是豆蔻少女的時候,她便迷上了一種名叫「打馬」的賭棋遊戲。李清照對「打馬」非常痴迷,一有時間就約上三五好友一起打馬。而且她的賭運還很不錯,經常贏錢。為了更好地傳播這種遊戲,李清照還寫了篇《打馬圖序》,列出了20多種的遊戲方式,將自己的「打馬」經驗詳細地傳授給世人。
(李清照畫像)
除了打牌賭錢,李清照還非常喜歡喝酒。這在她的詩詞中也常常提及。有時她喝得連家門都找不到了,有時醉得連金釵首飾都忘了脫,就昏睡在床榻上……
在古代,女子既好賭又嗜酒,看起來有些「離經叛道」,不可理喻。不過,在宋代,社會風氣還比較開明,李清照的行為也沒有引起多大非議。李清照的詞婉約清麗,但她是一位不拘一格、直率坦蕩、胸懷大義之人,賭錢喝酒倒也顯示出她真性情的可愛一面。
七、「吃貨」魯迅
在歷史名人里,能稱得上「吃貨」這個稱號的,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蘇東坡。可寫下「橫眉冷對千夫指」,給人一副嚴肅冷峻、霸氣凌厲印象的魯迅先生,其實也是一位妥妥的「吃貨」。
魯迅是重度甜食愛好者,最愛吃糖。有次,一位朋友特意捎來兩包柿霜糖。他如獲至寶,直接開吃,停不下來。爾後才知道這糖很珍貴,是治嘴角生瘡的良藥。於是只好先藏起來,等到需要時再吃。沒想到白天才放起來,半夜就忍不住了,爬起來把糖吃個精光。一邊吃還一邊找藉口:「因為我忽而又以為嘴角上生瘡的時候究竟不很多,還不如現在趁新鮮吃一點。」
(甜食)
魯迅先生最喜歡的一種甜食是用蜜糖漿製作的老北京小吃「薩琪瑪」,以及一種用小豆子加上小麥粉混和,再加以蒸煮而成的叫作「羊羹」的日本點心,這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很喜歡吃的,以至於回國之後依然念念不忘,經常託人千里迢迢從日本帶回國來。
在飯店裡,魯迅總喜歡點一道名叫「三不粘」的甜食。這道菜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傳說這道點心用雞蛋黃、澱粉、白糖、清水加工烹制而成,味道極為甜膩。
為了吃,魯迅用盡了渾身解數,這也是他的一大快樂。學校頒給他一塊金質獎章,換做別人一定倍加珍惜,好好珍藏,可魯迅直接拿去賣掉買紅辣椒了!秋天剛至,別人都想著踏秋遊玩,他滿腦子想的都是:該吃螃蟹了!而且他還研究出了不同的吃法:體積大的螃蟹得隔水煮熟,配著薑末醋糖吃;體積小的就燒成面拖蟹、油醬蟹,用來下飯最佳。
在民國時期,魯迅的稿費高得驚人。好一部分錢,都用來吃了。身為資深吃貨,有時一個月他要下30多次館子;在北京去過65家餐廳。牙疼剛看完牙醫,轉身就買一堆餅乾回家;只有一個沙琪瑪,兒子也想吃,他卻斷然拒絕:「只有一個,你吃了爸爸就沒了,所以還是不要吃好了。」
魯迅對點心極為青睞,不僅屢以記載,還在雜文中對點心的來龍去脈、演變歷史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零食》一文中所述「那功效,據說,是在消閒之中,得養生之益,而且味道好」,更為喜歡零食找到了理論依據。
八、文人構思時的怪癖
中國歷史悠久,文人眾多,他們在構思詩文時,怪癖千奇百怪。
1.唐末文人史虛白,酒醉之時,文思泉湧,他令學徒四、五人,各執紙筆抄寫,自己隨口道來,數刻之間,就完成幾篇大作。「虛白方半醉,命數人執紙,口占,筆不停綴,俄而眾篇悉就,詞采磊落,坐客驚服。」
2.北宋文學家、西崑體的代表人物楊憶,每次寫文章前,與賓客飲酒、投壺、下棋、賭博,笑語喧譁,絲毫不妨礙他的構思。構思成熟後,就用細字寫在小方紙上,揮毫如飛,文不加點。每寫滿一紙,就令人傳錄,門客疲於奔命。傾刻之間,就是數千言。
3.清代學者、詩人毛奇齡,喜歡與人辯論,而且與人談話或爭論時,絲毫不影響他構思文章。「構思作文,手不停綴,質問之士,環坐一旁,隨問隨答,井井無誤。夫人室中詈罵,先生復還詬之,蓋五官並用者。」也就是說,他可以做到腦、嘴、手、耳、眼五官並用。他構思用腦,書寫用手,聽取別的提問,聽夫人的詈罵用耳。回答問題和回罵夫人用口,這已是四官並用了。他的夫人當著他的學生揭露他,作詩文時把參考書都羅列於前,古人稱為「獺祭魚」,由此可知他還用眼,可見五官並用非誇大其詞。毛奇齡才氣逼人、著述甚豐,經集和文集加起來共計493卷,真正的著作等身。在清代,是著作最多的文人之一。
4.明代詩人柳應芳,喜歡邊走邊構思。「每行街市低頭沉吟,悠悠忽忽,觸人肩面,不自覺也。」他還對人說,作一首律詩,要冥思數十次,方才稱意。
5. 唐末詩人周朴,喜歡吟詩,尤其喜歡苦澀的詩風。如果偶然想到一句詩,就感到非常快樂。他曾經在野外碰見一位背柴走路的人,他忽然抓住那人的柴,大聲說:「我得到了,我得到了!」那樵夫非常驚懼,抽出手臂,丟下柴逃跑了。正好遇到了巡邏的士卒,懷疑那樵夫是小偷,就抓住他訊問。周朴這才向士卒解釋說:「只是我剛才見到他背著一捆柴,因此想到兩句詩罷了。」那位士卒這才釋放了那位樵夫。周朴想到的那兩句詩是:「子孫何處閒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當時有一位讀書人,因為周朴苦吟成癖,就想戲弄戲弄他。有一天,他騎著驢子在路旁遇到周朴,就低頭吟誦周朴的詩句:「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東。」周朴聽了很氣憤,就一直尾隨在那人身後。那位讀書人只管趕著驢子走,也不回頭看。走出幾里之外周朴才趕上那人,對那人說:「我的詩是『河聲流向西』,你怎麼能說流向東呢?」那位讀書人就點頭微笑,並不辯解。
6.唐代詩人賈島、李賀,他們喜歡在驢背上創作。賈島初赴京師,一日在驢背上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過了一會又想改「推」字為「敲」字,但拿不定主意,就在驢背上一邊自言自語一邊作「推」、「敲」的動作,衝撞了京兆尹韓愈,左右將他帶到韓愈面前。韓愈為他定為「敲」字。又有一次,他騎驢在大街上得「落葉滿長安」的詩句,想成一聯而不得,又衝撞了京尹劉棲楚,被監禁了一夜才放出來。
李賀作詩也離不開毛驢。他每天都騎著毛驢外出尋找靈感,後面跟著一個小廝,背著行囊相隨,如有所得,就寫在紙上,投入囊中。
7.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他作碑頌時,先磨墨數升,然後蒙頭大睡,待構思完成,便掀被而起,一氣呵成,文不加點,時人得之「腹稿」。
8.宋代詩人陳師道每作詩時,要家人全部外出,還要為他逐去貓狗,連嬰兒也要寄存別處,然後登上床榻,「擁被而臥,呻吟累日,乃能成章。」
9.隋朝著名詩人薛道衡喜歡臥榻吟詩,而且要非常安靜,別人不得打擾,「登吟榻而構思,聞人聲則怒。」
10.北宋布衣詩人楊朴,那怕到了郊外,詩興發作,也要躺下來構思。他曾騎驢走在路上,有靈感時,立即躺進草叢中,靜思冥想,如得詩句則一躍而出,路人常常被嚇一大跳,以為遇著了攔路搶劫的大盜。其行為已近乎瘋癲了。
11.明人李化龍,以苦吟聞名。有一次行吟至一少婦家,一時思路中斷,便匆忙步入少婦的臥室中,臥在這少婦的臥榻之上,冥思苦想,不覺進入夢鄉,鼾聲如雷。好在少婦是認識的人,不以為怪,還準備了茶相待,直到少婦的丈夫和公婆回家,李化龍仍在撫枕推敲,成篇才起床索筆書寫,眾人笑語,並不相疑。他也被稱為「吟痴」。
(古代臥榻)
12.歐陽修自稱他作文多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馬上學李賀,枕上學王勃,廁上學的是錢惟演。錢惟演是北宋初的詩人,他曾對屬僚說,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
還有宋綬,字公垂,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
13.明朝的羅犯,文章奇古險怪。他構思時,必須爬到高大喬木的頂部棲息,然後遐思遙想,或關起門來獨處一室,有客於門縫中窺視,只見他容色枯槁,有死人氣。都穆請他為其父作墓志銘,作好之後,他對都穆說:「我為此銘,瞑去四五回矣。」
14.王安石寫文章時,口中嚼著石蓮子,因其硬而難化,可以運思。
15.清人王筠,好弄葫蘆,每吟詩則注水於葫蘆中,滿了倒掉再注,若將葫蘆擲之於地則詩就作成了。
(葫蘆)
除了上述這些歷史名人的特殊癖好。古今中外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有自己的癖好。例如唐代宰相魏徵是個「芹菜控」;咸豐皇帝是個「涼粉控」;李鴻章是個「鹹菜控」;莎士比亞喜歡年齡比他大的女人。每當他看見小丑時,總是欣喜若狂;拜倫睡覺時,身邊總是放著一隻手槍;左拉在街上行走,總要數燈杆;莫扎特對預兆著迷入魔;達·文西愛收集蜥蜴、蟋蟀、蜘蛛等昆蟲;法國作家雨果創作時,總是把腳浸泡在溫水裡;巴爾扎克寫作時,身邊必須點上一支蠟燭;大仲馬喜歡在彩色紙上寫作;史蒂文森常常從小提琴的音調里獲得靈感;美國作家海明威喜歡站著寫作,而且是一隻腳落地,另一隻腳提起……
正如張岱所言,沒有癖好的人,不值得深交,因為他對世界和生活沒有好奇和深情,這樣的人往往缺乏熱情,心中無愛、不重情義。有癖好相伴,並非有什麼問題,反倒顯示出對於生活摯愛,也是人生一大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