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書評|高源:在嶺南拾取《一瓣花開便是春》的詩意音符

2023-10-12     小樓聽雨詩軒

原標題:小樓書評|高源:在嶺南拾取《一瓣花開便是春》的詩意音符

導讀

一縷相思帶月歸:蕪湖深圳的不了情緣

踏碎殘陽一抹霞:名山大川的高光鏡頭

過雨岸來荷葉香:田園生活的臻美境界

陽關三疊與誰聽:詩人心路的反光鏡像

留在斑斕秋色中:詩意人生的七彩風景

只與浪花調素琴:感事抒懷的三個維度

荔園大樹總長青:深圳詩壇的珍貴記憶

泠泠七弦上 靜聽風入松

在嶺南拾取《一瓣花開便是春》的詩意音符

讀完蔣正華先生的自選詩詞集《一瓣花開便是春》,就想到了唐代詩人劉長卿《聽彈琴》的起承兩句,於是信手拈來,稍作改動,就成了「泠泠七弦上,靜聽風入松」,權當這篇書評的主標題。

詩人在這部詩集的《自序》中寫了一段非常謙虛、卻飽含深情、詩意盎然的散文詩,給人印象深刻:

「一瓣花開便是春」是摘自我的《高考》詩中的一句話,我把她用作我的第一部詩集的書名。意在告誡和勉勵自己:人生的每個節點都是一場高考,出詩集也如同高考。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需要幾千首詩的歷練和積澱。當我每每擱筆抬頭看見窗外一瓣花開,心裡十分高興,我相信不久將來,便是鮮花盛開的春天。

上文提及的「人生的每個節點」,其實也是詩人在人生的一個重要的「節點」上抖出的一串極具審美意義的「音符」。

《一瓣花開便是春》收錄了近年作者創作的詩詞作品548篇,其中絕句238首,律詩135首,詞168闋,聯5副,曲2篇,詩集在編排上頗為講究,作品並不是按體裁樣式作傳統的鋪排,而是依照內容從橫向分為七個相對獨立的閱讀方陣,讓讀者一目了然,不妨在這裡檢閱一番:

1、《詩刊選粹》(173篇);

2、《山水行吟》(63篇);

3、《田園詩畫》(69篇);

4、《心路之花》(70篇);

5、《七彩人生》(51篇);

6、《感懷抒事》(88篇);

7、《緬懷酬賀》(34篇)。

七個詩詞作品板塊恰如一張和諧的「七弦琴」彈奏出的七個詩意樂章;如果只用數字排列,那就是:1、2、3、4、5、6、7,又如同簡譜上七個不同音域的「音節」,是可以用來吟唱的。

這或許就是《一瓣花開便是春》的奇妙之處與「絕技」所在。下面就隨著作者的指揮棒,一起來欣賞觀摩這七個詩情縈繞、詩韻典雅的吟壇樂章。

1、一縷相思帶月歸:蕪湖深圳的不了情緣

《一瓣花開便是春》的第一樂章《詩刊選粹》是這部詩集的精華,僅憑這173首選粹作品,就可以定位作者是一位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深圳詩人,這些作品都發表在全國一流或者知名的紙媒詩刊上,包括《中華詩詞》《中華辭賦》《當代詩詞》《長白山詩詞》《詩詞》《東坡赤壁詩詞》《岷峨詩稿》《詩詞月刊》《紅葉》《北京詩苑》《星星•詩詞》《江海詩詞》《陝西詩詞》《甘肅詩詞》《安徽吟壇》《貴州詩聯》《楹聯博覽》《榆林詩刊》《中國當代散曲》《深圳詩詞》《長青詩刊》《長青中國》《詩詞大觀》等30多家紙質詩刊。

概括起來,這組作品有三個突出的人文特色。

(1)疊加了蕪湖鏡湖與深圳荔湖的人文情結。

作者是安徽人,在長江邊的蕪湖市繁昌區學習、工作、生活了近六十年,具有人文寓意與地域標誌的「鏡湖」就是蕪湖的一枚城市胸章,詩人退休後移居深圳,安享天倫之樂,融入了這座充滿移民文化魅力的海濱城市,並找到了又一個富含全新意象的「鏡湖」,即深圳詩詞文化的一方凈水「荔湖」,因此詩人心中就孕育出了「鏡湖」與「荔湖」疊加的詩意情結。如果說鏡湖是蕪湖的代名詞,是一處人文底蘊豐厚的水域,也是作者生長與成長的人文背景象徵,那麼「荔湖」則是詩人晚年詩意生活的不二歸宿,因為「荔湖」所在地荔枝公園是深圳兩大詩詞社團:深圳詩詞學會與深圳長青詩社的大本營,更是詩人晚年生活的詩意樂園。

詩人寫鏡湖的作品不一而足,一闋《浪淘沙·鏡湖》最能展露詩人心中抹不去的故里風情:

柳浪曳清流。波上蘭舟。斑斕五色一湖秋。煙雨墩前揺倒影,笑語聲留。

風景靚人眸。赭塔高樓。蜿蜒花岸客人游。水上飛虹連兩岸,來去雲鷗。

毫無疑問的是,詩人筆下的荔湖也有千般風采,七絕《荔湖》是詩人對第二故鄉深圳的服膺與禮讚的最佳註腳:

放舟蕩漾攬屏風,空翠飛虹入畫中。

回首拓荒牛健在,日華新染荔香紅。

因此在詩人心中《回家》就成為了一個模糊的人文概念:

深圳瀟瀟雨,繁昌湛湛天。

近鄉情更切,敢問柳塘蓮?

借用王昌齡的兩句詩注釋詩人這種情結是再合適不過了:「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2)以杜甫情懷與板橋心態關注底層社會的生存狀態。

詩人襟懷之中儲藏的兩處文化湖泊,常常會流向深圳與蕪湖兩座城市的社會底層,對民間百姓生存狀態的人文關切,無疑是這組作品的另一大特色。

對深圳《農民工》的關注與同情,傳遞了一種人道主義的關懷:

年節剛完就別家,淚容執手嘆韶華。

遠奔城市黃金夢,難顧田園薺菜花。

工廠日行繁雜事,天街夜看彩霓霞。

相離千里迢迢路,常憶親人一盞茶。

詩人還會設身處地地體驗這些農民工的《鄉愁》,並成為他們窘迫生存狀態的代言人:

外出謀生又一秋,縈懷夢寐是鄉愁。

有心客子痴明月,失意嫦娥厭玉樓。

故里煙霞何處在?少年錦繡此中求。

歸鴻欲借金風勢,便引詩情到嶺頭。

最具人道主義憐憫情懷的還是對那些留在故鄉的《留守媳婦》的理解、同情與讚美:

千金難買感情真,不忘遠方追夢人。

白日耕耘三畝地,夜間陪讀四時春。

雲飄雲散天涯好,花謝花開院落新。

休問芳心何處寄,鳥銜箋影去紅塵。

在這三首作品中,讀者可以感受到杜甫的現實主義文學主張與鄭板橋關心民間疾苦的士大夫情懷,有所不同的是,詩人將默然的憂傷與朦朧的希望糅合在了一起,更具有文學的魅力。

(3)善於用唐詩顏料皴染蕪湖深圳兩地的風情畫。

瀏覽之後,可以看出詩集的第一樂章《詩刊選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詩人的嘔心瀝血之作,堪稱上乘篇什。詩人的創作駕馭能力很強,律詩、絕句、詞、聯均能得心應手地鋪陳開來,且在豪放與婉約之間遊刃有餘,更將李白、王維、劉禹錫、賀知章等唐詩的遺韻嫻熟地、穿插轉換在自己的創作動態之中。

不妨試舉幾例:

在《深圳灣》月夜流連時暢懷故鄉,即有李白的浪漫主義韻律:

沿堤漫步自西東,海面頻來快意風。

回首一彎樓上月,豈非桑梓那張弓?

詩人還將劉禹錫的竹枝詞韻味溶解到了自己的《故鄉晚秋》之中:

九曲峨溪十里長,魚肥藕嫩稻花香。

風光最是留人處,依舊牆頭柿子黃。

讀五律《金秋回鄉》是不是瀰漫著王維筆下氤氳的山水詩氣息和賀知章《回鄉偶書之二》欣然情趣:

霧散樹梢見,谷沉田野黃。

風情尋寨落,越鳥戀林崗。

迎面似相識,回眸是小芳。

邀杯添酒興,不醉稻花香。

詩人的詞則深得宋詞名家的神韻真諦,廣集眾家之長,彰顯自我之風,例如《浣溪沙·深圳灣》就比較完美地展現了詩人的創作特色,達到了較高的小令創作境界:

浪吻灣堤落日斜,層波蕩漾戲飛鴉。粼粼萬里水雲霞。

飛鳥回巢棲岸樹,漁人歸棹泛浮槎。情牽遊子泊誰家?

而詩人駕馭長調的功夫也令人折服,一闕《念奴嬌·過蕪湖》令人嘖嘖稱讚:

登樓遠眺,見長空碧水,雲霞楚舞。點點白帆晴靄里,虹跨清流飛渡。鷗戲魚龍,波吞日月,濤卷天門怒。千年煙浪,化為吳國風雨。

江左豪傑誰家?阿英結社,孝祥捐田畝。今日長街延十里,樓宇琳琅商鋪。香米鮮魚,海螺奇瑞,後輩擒龍虎。鳩茲新韻,江灣花岸詩路。

全篇結構嚴謹,上下過度自然,寫景氣勢恢宏,典述通俗易懂,人文內涵豐富,頗耐咀嚼。

總之,第一樂章的主題創作情緒始終縈繞穿插在深圳與蕪湖之間,在兩座城市之間設置了一條具有人文色彩的「鄉愁」紅線,也是詩人珍藏的詩意「兩地書」。

2、踏碎殘陽一抹霞:名山大川的高光鏡頭

《一瓣花開便是春》的第二樂章是《山水行吟》,山水歷來是詩人筆下不可或缺的「至愛」,創作「山水詩」更是文人雅士的標配,每位詩人心中都藏有一卷自己勾描的山水長卷,以至於時常「教我如何不想她」。

那麼詩人筆下又是怎樣一幅「樂山樂水」的風景呢?其與眾不同的美學視角又是怎樣一番天地呢?答案或許有三個。

(1)空色禪心與忘我逍遙盡在其中。

詩人善於將王維的山水詩意境不露痕跡地移植到自己作品中,又時而不經意地將莊子的無我、無功、無名的「逍遙遊」境界泄露出來。作者有兩首高水平的五律就集中凝聚了詩人內心世界的這種別有逸趣的天然「悟性」,在藝術上具有一種讓讀者身臨其境的體驗式審美效果。

先走近《九華天台寺》,揣摩禪意,領略禪心:

朝敬天台寺,風雲渡九津。

人隨清凈往,鳥與翠微親。

峽谷玉泉響,花岩香霧氤。

悠悠鐘磬遠,禪意洗心塵。

再與詩人一道《訪龍虎山》,感受道家的超凡脫俗與清靜無為:

煉丹青霧繞,成就此山名。

翠嶺兔龜走,瑤池魚鳥驚。

忘憂辭俗客,解語訪仙卿。

不盡瀘溪水,天然道法生。

(2)在荒蕪留白處填寫「綠洲」與「清泉」的音符。

具有獨特審美意義的是,詩人總能在荒蕪留白的地方找到「綠洲」,又將「綠洲」與「清泉」配置組合成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唯美畫面。詩人曾遊歷河西走廊,領略過蒼涼的塞外風光,但作者並沒有人云亦云,筆走龍蛇地打卡常見的名勝古蹟,而是獨具慧眼地在敦煌月牙泉附近攝取了一個被遊人忽略的詩意鏡頭《過祁連山見牧羊》:

帶繞危峰腸路回,過虹穿洞斷岩開。

抬眸窗外懸崖處,疑似流雲天上來。

將羊群比作「流雲」可謂塞外人文風景的最高境界,定格這一生動鏡頭,非常人所能及,更具美學價值的是,詩人將《月牙泉》「」在了這幅「牧羊圖」的留白處,和諧有致,渾然天成:

黃金抱玉映藍空,新月半輪荒漠中。

亘古沙圍泉不涸,紛紛傳說入迷宮。

於是這幅美輪美奐的塞外山水畫就具有了人間煙火氣息與難以複製的審美範式。

(3)詩人善於在作品中敷設對人生與故國的認知情緒線索。

與眾不同的是,詩人常常會巧妙地將自己的某些情愫融入山水之中,讓筆下的風景更具人文魅力,留給讀者諸多回味。

例如《鳴沙山》就添加了詩人對人生的哲學思考和獨特感悟:

層疊金波漫嶺沙,彎彎古道日西斜。

雙峰瘦影風塵遠,踏碎殘陽一抹霞。

人到衰年,回首眺望走過的路徑就如同「彎彎古道日西斜」,其中含蓄地塗抹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淡淡哀傷,但結句卻毫鋒一轉,又重重地皴染出一筆用「踏碎」與「一抹霞」調和成的「亮色」,使得作品的境界頓時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

而《浣溪沙·過秦淮》又借發思古之幽情,表達詩人對歷史變遷與人事代謝的感慨,具有大歷史觀的宏闊與深邃:

星耀銀河夜色幽,彩船拖水過橋頭。往來人在畫中游。

十里秦淮浮古月,六朝王謝剩空樓。新潮不載舊時舟。

特別是下片的鋪陳尤為精彩凝練,結句「新潮不載舊時舟」更是讓人過目不忘,似可流傳,融入了古老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規律與「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至理名訓,足見詩人筆力不凡。

3、過雨岸來荷葉香:田園生活的臻美境界

詩人出生在安徽農村,對田園生活有著抹不掉的體驗與感受,因此在《一瓣花開便是春》中有一個專門的章節,存放這段揮之不去的記憶與冥想。

通覽《田園詩畫》這組作品,可以看出詩人從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等大家的作品中汲取了豐厚的營養,總體上與「詩畫一體」、「動靜相宜」、「清新脫俗」的創作傳統一脈相承。

但是,詩人亦有自己的美學主張與創作訴求,大致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1)以家國襟懷關注農民與農村生活。

詩人在第一樂章《詩詞選粹》植入的杜甫情懷與板橋心態在這裡仍餘音不絕,如果說前面詩人關注的是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庭,那麼在這裡則是對他們的初始職業與生存處境的體恤與憐憫,同時蘊含了對農民兄弟的祈福與感恩之情。

五律《農民》便是一曲飽含著深情至愛的田園詠嘆調:

詩畫田園裡,農家勞作辛。

熟犁翻黝浪,巧手繪青茵。

春種汗流面,秋收谷涌身。

小康安樂日,功屬力耕人。

另一首《春分》則詩化了中國南方農民的生活場景,宛如一幅水墨韻味實足的田園風情畫:

平原斜日裡,林木裊輕煙。

舉目青山秀,開軒綠水漣。

風梳春半柳,人碌畫中田。

天暮蛙鳴鼓,荷鋤披月旋。

詩人還善於用廣角鏡頭反映農村全景式的生活場景,並兌入自己的美妙感受,讓人聽到畫外之音,這裡不妨選錄一組袖珍小鏡頭:

《歸途》的急切之心、欣喜之情躍然紙上:

久為羈旅客,難得返家鄉。

人未赭山至,已聞秋菊香。

《山里人家》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讀罷仿佛身臨其境,羨慕不已:

塘邊樹影斜,山嘴有人家。

樓掩濃蔭里,院中開滿花。

《秋》則更像一扇畫屏,雖然將夏天與秋天隔絕開來,但欣欣向榮的景象仍栩栩如生:

謝卻荷花艷,迎來籬菊香。

時移三夏去,稻穗接天黃。

《水村冬景》宛如一幅由四個畫面組成的水墨彩頁:

水瘦蘆灘淺,舟停野鴨飛。

暮煙村樹合,梅雪斗斜暉。

這組田園景致,猶如壁掛,詩畫一體,時序井然,生活氣息濃郁,可與前人的同類作品媲美。

(2)詩人對荷花情有獨鍾。

每個詩人心中都盛開著一朵不敗不謝的「」,長久地托舉著詩人的人文情懷、審美傾向,以及自我人格,自古以來,無一例外。歷史上至愛梅花的詩人也許最多,但亦有很多詩人對荷花情有獨鍾,李商隱《贈荷花》中的「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歷來膾炙人口;楊萬里則留下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不朽詩句,李清照也創作過許多詠荷作品。

這一愛荷傳統在《一瓣花開便是春》中亦得到了正宗承接,由69首詩詞編成的《田園詩畫》樂章,歌詠荷花的作品具有十多篇,分量之重,用情之深,達意之切,不輸古人。

《仲夏荷風》的清涼襯託了夏日喧囂後的片刻寧靜:

潮歸池滿綠浮萍,岸柳蟬啼響似箏。

誰使羅裙翻蝶浪,風來舟過水花生。

《荷池觀雨》如同欣賞一幅動感十足的水墨畫稿:

潑墨捲雲天暮暮,銀絲織網罩田田。

是誰撒豆琉璃鏡,亂跳珍珠滾葉圓。

《九蓮塘》的採蓮歌聲傳遞出的音符又成為了夏夜悠閒白鷺「上下雙飛戲碧波」的背景音樂,合成了完美的動靜相宜的詩畫景觀:

點點星燈照綠荷,清香頻送採蓮歌。

悠閒最是空中鷺,上下雙飛戲碧波。

《冬荷》的品格又從另一個維度闡釋了周敦頤「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規戒律:

寒塘波盪亂荷枯,昔日嬌顏從此無。

縱使葬身池裡水,來年還是一清姝。

以上一組詠荷絕句其實也是詩人對自我人格的一次臨摹、一個借喻、一種託付。

(3)在田園詩意境中含蓄地存放鄉愁。

自覺與不自覺地尋找寄託鄉愁的載體,大致是許多深圳人共有的一種移民文化心態,在深圳生活的兩千萬人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來自嶺南以北的「北方」,於是鄉愁就成了這座大都會城市文化背景的底色。詩人有一首五絕《春老》就把這種鄉愁調製到了極致,讓讀者瞬間就能產生入心入肺的共情:

蜂采黃花蜜,鳥銜紅葉詩。

誰雲春不老,黃柳已成絲。

初春時節,柳條是稀疏嫩黃的,到了春末,就長成了長長的、低垂而密布的柳簾了,通過比興手法引申出了移民城市綿延不絕的思鄉愁緒,生動形象,堪稱精品。

4、陽關三疊與誰聽:詩人心路的反光鏡像

詩人的心靈史是寫給自己的,心靈史開出的智慧之花也是獻給自己的。《浣溪沙·聽笙》就表白詩人的這種心跡:

日落江灣潮汐生,風來水畔柳鶯鳴,頻傳林外洛濱笙。

塞北路遙花影在,樓頭夜半月光明。陽關三疊與誰聽。

《一瓣花開便是春》的私人情感空間,是一方體驗式的精神領地,且呈現出三維立體效果。

(1)歷經滄桑的人生感嘆是一處袖珍「綠洲」。

詩人表達滄桑人生感悟的意象詞常常是「」與「」,春代表逝去的時光與對過往的追懷,秋則是對「人生易老天難老」的一種委婉注釋,春秋合成的不僅僅是時空與年華,更是對人生經歷的一種智慧提純與詩意定格。

《浪淘沙令·惜春》就集中折射出了詩人心中的「春光」與「秋色」上片是「」,下片是「」:

嬌艷逗春風,月貌花容。柳煙撫岸小橋東。曾是當年遊冶處,嬉樂無窮。

一晃白頭翁,眼耳花聾。絮飛遠去落花紅,柳岸依然花肖似,流水匆匆。

春秋是可分可合的,在駕馭「」與「」的雙重意象上,詩人自有高明之處,往往一首絕句可以裝進無盡的往事與喟嘆,例如那一場如泣如訴、終生難忘的《春雨》:

承露夭桃笑靨紅,巫山雲靄濕濛濛。

淡濃水墨何人畫,夢斷江南煙雨中。

黃葉隨風落,紅花任水流」。詩人寫秋思同樣別具一格,例如《一剪梅·秋思》:

羈旅西行雁落沙。水上蒹葭。船上琵笆。相思明月落梅花。流水嘩嘩,孤影斜斜。

洶湧波濤萬里賒。路在天涯。人在天涯。蓴羹鱸膾泛浮槎。誰不思家,載我回家。

如果說上面的《浪淘沙令·惜春》是對「」的追懷,那麼這闋《一剪梅·秋思》就是對「」的牽掛,「路在天涯,人在天涯」八個字道盡了詩人心靈深處的漂泊感觸。

(2)送別是一種美麗的哀愁。

雪嶺寒關隔幾重。盡在望塵中」。人的一生會有無數次送別,有暫別、有長別、也有永別;有泣別、有握別、還有揮手相別。在《心路之花》這一樂章中,寫送別的作品較多,說明作者是一位重情重義且多愁善感的詩人。這類作品感染力極強,具有獨到的審美價值,一首比興高明的《送別》就是明證:

梅開知閣暖,雪化見山明。

不盡寒江水,悠悠惜別情。

推杯換盞總是讓《送別》變得難捨難分,這大抵是男人之間的一種兄弟情義外化,讀之不免潸然淚下:

梨花漫舞滿天飛,餞別長亭杯復杯。

莫怪盆空樽酒盡,舉觴欲問幾時回。

用一首《杏花天》表達男女之間的惜別之情,可能是一種最佳的美學選擇,因為能在瞬間將送別轉換為一種念想,讓讀者亦為之感動:

東風剪剪峨溪暖。畫橋外、花香柳軟。雙雙燕子歸來晚。猶恨春光苦短。

從別後,飄蓬輾轉。放不下,相思成串。山遙水遠飛夜雁。月嘆鴛鴦夢遠。

「從別後,飄蓬輾轉。放不下,相思成串」的不絕情愫的最佳寄存處就是那「山遙水遠」,讓人無時不在牽掛。

(3)在詩詞語境中模擬情愛寫真。

曾經攜手桃源路。未及花間心語」。愛情是文學創作的永恆題材,詩人的浪漫情懷常常會溶解在對情愛的白描上,詩人一生當中的情感經歷也需要打包存放在私人的保險柜里,那麼用詩詞記錄保存以往的愛情故事就成了不二選擇。真耶?假耶?實耶?虛耶?濃耶?淡耶?其實都已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詩人所淌過的情感心路河床已經詩化成了一道絢麗風景,更重要的是或許還有人能夠讀懂其中的奧妙。

詩人填過兩闋《山花子》表現這一題材,堪稱姊妹篇。

其一為《山花子·思念》,渲染的是「憐我去年風信雨」,「誰謂流光堪住,遺恨芳期誤」,感嘆時光的飛逝:

念念峨溪入夢頻,相思流盡又添新。香桂氤氳釀成酒,透清醇。

憐我去年風信雨,懷卿今夜月娥身。芳氣絕塵鬟髻影,憶親親。

其二是《山花子·相思》,襯映的是「芳草連天回首遠」,「夢見夜來香,香繚相思燭」,哀怨空間的阻隔:

月在梢頭客在蹊,鸕鶿飛向小橋西,孤棹難航彼岸水,任東西。

芳草連天回首遠,南山過雁怨歸遲,疏月相思雲影寄,有誰知?

5、留在斑斕秋色中:詩意人生的七彩風景

詩人的七彩人生對應的自然不止是七個音符,似乎更接近「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色譜組合,然而酸甜苦辣寸心知,詩人的人生經歷與生活閱歷只有自己才有切身感受,一旦詩化,便是生命的精華與心靈的顫動。不妨檢索一下這一樂章中的七種人生況味,或許讀者亦可感同身受,與作者之間形成靈犀感應。

(1)潛心學詩的愜意。

兩首同題《學詩》七絕無疑是發自肺腑的「雙音節」:

星辰常讀曲常吟,坐老輞川尋雅音。

誰說清泉無影去,叮咚一路濯塵心。

窗前明月好吟詩,探寶高山從未疲。

偶得離騷千古句,春風著意孰能知。

(2)無端落枕的煩惱。

一首《落枕》五絕,也許就是作者學詩太投入,衍生出來的「副產品」:

歪頸對浮世,愁眉看婦人。

痛酸連晝夜,恍惚隔三春。

(3)疫情的銘心刻錄。

三年疫情的痛楚是每個中國人不堪回首的記憶,詩人筆下亦不可能留白,《浣溪沙·歸鄉遇疫情》便是明證,但作者的表現角度別具一格:

臨近清明桑梓行,忽逢沴氣襲新城。陰霾籠罩鳥飛驚。

兩地掛牽觀滿月,傾城檢測御災情。心期霧散見天晴。

(4)知青記憶的儲備。

詩人雖然沒有親歷上山下鄉的滄桑歲月,但當年他在家鄉小鎮上曾與很多知青成為了朋友,彼此之間的生活常常重疊在一起,於是就有了《憶秦娥·知青》,這是一種間接的人生體驗:

村頭月。知青生活真情切。真情切。風霜始度。人生剛閱。

夜來窗外封門雪。鄉間小道行人絕。行人絕。尋梅牽手,詩心初結。

(5)執教生涯的回顧。

詩人在退休前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是一位桃李滿天的辛勤「園丁」,作者很少提及此事,但有一首五律《憶青春》卻點到為止地回顧了當年的溫馨往事與執教喜悅:

青鬢添銀髮,耕耘豈敢休。

書生迎曉日,粉筆繪清秋。

惑解除嵐霧,花開誘我眸。

眼觀桃李熟,心似白雲悠。

(6)抗旱抗洪的經歷。

詩人在家鄉工作時,每每遇到乾旱或洪水,都會與當地幹部群眾一道揮灑汗水,投入救災,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詩意也在其中。

《浪淘沙令·初秋抗旱》引流出了「滋潤心田」的汩汩清泉:

秋至火籠天,涸轍枯蓮。蟬鳴悲愴奏哀弦。日炙葉萎田地裂,萬物熬煎。

協力找潺湲。月下塘前。南河北調引清泉。汩汩流波禾稻笑,滋潤心田。

《鸚鵡曲·抗洪》又「總牽情」「千家萬戶」,展露了「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心跡:

離家情急圩堤住。心惦晝夜滿天雨。水淫堤、浪卷殘枝,野馬飛馳東去。

看水情、地毯巡查,阻險打牢樁柱。總牽情、圩內村莊,雨幕里、千家萬戶。

(7)嶺南賞梅的欣喜。

詩人退休後來到深圳定居,同詩詞與梅花結下不解之緣,如果說荷花是詩人的「至愛」,那麼梅花或許就是詩人的「新寵」了,且有《憶秦娥·南天湖賞梅》為證:

藍天闊。一湖詩意微波澈。微波澈。幾枝倒影,水中搖拽。

追懷去歲梅花節。芳心攜去輕離別。輕離別。江南有寄,謂誰堪折?

一句「芳心攜去輕離別」,道盡了詩人心中對南天湖冬季梅花的眷戀與懷想。

以上七彩人生中的七種人生況味,酸甜苦辣鹹淡澀,盡在其中,經過詩化處理,都和諧地融為了一個整體,成為《一瓣花開便是春》中最多維、最多彩的樂章。

6、只與浪花調素琴:感事抒懷的三個維度

詩人在《感事抒懷》樂章中嵌入了一首別致的絕句《海堤護坡》,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我表白,暗藏了詩人的人格訴求與若水心跡:

不隨潮水訴升沉,只與浪花調素琴。

見貫風雲如許事,包容滄海大胸襟。

在這一樂章中,作者將自己的感事抒懷大致分成了三個曲目,不妨梳理出來,一一品味。

(1)小寫故里情懷。

《一瓣花開便是春》中其實蘊藏了不盡的鄉愁,但詩人卻著墨不重,常常是點到為止,欲言又止,讓讀者隨著詩人「戛然而止」的情緒又多了一絲牽念,這種留白式的鄉愁敘說,是一種高明的「小寫」處理,避免了無端說愁,刻意矯情的流弊。

例如《回故里》的所見所感:

頹牆墟巷深,老樹色沉沉。

秦月仍然在,童真無處尋。

再如《遇發小》的所遇所為:

他鄉逢發小,把酒滿庭芳。

閒話童真事,蓴羹細品嘗。

兩則五絕,短小精悍,每句有一個關鍵動詞:「深」、「沉」、「在」、「尋」、「逢」、「把」、「話」、「嘗」,對應的是故鄉一事一人,一景一物,畫面感生動豐滿,將字裡行間富含的淡淡鄉愁一一渲染了出來。

(2)大寫家國情懷。

如果說詩人將鄉愁放在了「小寫」的語境中,那麼在抒發家國情懷時,詩人往往用「大寫」來表白,且毫不空泛,因為詩人深諳「大處著眼,小處著筆」的比興技法,《仙湖高山榕》就駕輕就熟地通過追憶鄧小平1992年在深圳仙湖植物園手植高山榕的往事,贊詠了深圳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與獲得成功的歷史原因:

聽濤閣上看風煙,攬勝亭中思聖賢。

追憶誰將榕樹植,根深葉茂立湖邊。

詩人的家國情懷總是「大寫」在深圳這片沃土上,這也是移民文化的一種發酵現象,每個南下深圳定居的外地人內心深處都珍藏著一份對這個城市的認同與服膺,五律《夜眺鵬城》正是這種心態的展露:

金風頻送爽,登嶺眺鵬城。

萬里天街燦,千家燈火明。

海門猶遠望,日馭再長征。

乘上灣區艦,揚帆破浪行。

(3)私藏小我情懷。

故里情懷與家國情懷最終都會投影在「小我情懷」上,「小我情懷」又往往是故里情懷與家國情懷的放大版,三者其實有時是融為於一體的,並沒有明顯的邊界。詩人生逢盛世,在度過了波瀾起伏的滄桑歲月之後,有了一個愜意的晚年與詩意的歸宿,特別是與詩友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讓詩人描繪了一幅「最是晚霞燦爛」的「夕陽圖」,《西江月·退休生活》是也:

憶昔童年磨難,看今白髮悠閒。賞花觀海景三千,天路雲山不遠。

征雁已成過客,讀書多得清歡。採風會友拜詩仙,最是晚霞燦爛。

這種閒適愜意的生活狀態有時更像王維筆下的山水畫,只是將背景設置在了黃昏,《夕陽紅》的一抹亮色或許就是一頁可以分享的水彩扇面:

金風頻送爽,拂面帶輕寒。

波盪蘆花白,涼回楓葉丹。

琴聲飄復閣,舞袖擺中灘。

歸去怕生火,時嘗助老餐。

總之,三種情懷在這首五律中得到了完整的融合,蕪湖情結、深圳情懷、個人情緒都有機和諧地交織在了作品之中,成為了一個審美整體。

7、荔園大樹總長青:深圳詩壇的珍貴記憶

「荔湖多惠風,霞染趣園中」。蘭亭之雅集,詩人之雅契,是中華詩詞「可以群」的一種獨具魅力的人文傳統。詩人退休後一直浸潤在深圳詩詞界,與深圳詩友結下了不解之緣。具體說來,深圳荔枝公園寄趣園是本土詩人的「快樂大本營」,深圳詩詞學會與深圳長青詩社兩大社團都在這裡「安營紮寨」,因此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了「中華詩教示範園」的榮譽雅號。蔣正華先生也經常來到這裡參加各種活動,在與眾多詩友的唱和中,留下了不少好作品,作者將此編輯為《一瓣花開便是春》的第七樂章,以此壓軸,分量自然不輕。

這裡僅摘取幾朵「紅花」呈現深圳詩壇的盎然「春意」。

(1)《次韻周文彰會長辛丑拜大年》代表了深圳詩人的心聲。

南國暖陽天。紅紫盈園。荔湖榕樹鷺鶿翩。」這些年在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文彰先生的引領下,中國詩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景象,深圳詩詞界自然也呈現出了氣象萬千、欣欣向榮局面。詩人的一首唱和絕句《次韻周文彰會長辛丑拜大年》就表達了深圳詩友對周文彰會長的景仰之情與感佩之心:

回首春風又一年,普施雨露潤心田。

假如沒有點金手,怎得山青碧玉天。

(2)《步韻厲有為書記八十六》是深圳詩人共同祝福的吉祥語。

如果說周文彰會長是中國詩壇的「點金手」,那麼深圳市委原書記厲有為先生則是深圳詩詞界的第一「領航人」,他既是中華詩詞學會的顧問,也是深圳市長青詩社的總顧問,還是深圳詩詞學會的榮譽會長,因此作者的七律《步韻厲有為書記八十六》可看成是深圳詩人對一位德高望重的嶺南吟壇「旗手」發自肺腑的集體讚頌與真情祝福:

政務繁忙最篤勤,黎民冷暖總牽魂。

敢當敢做無私事,先試先行不忘真。

牛喘拓荒千畝地,風號踏破萬家門。

數年碧血翻滄海,白首汗青一片心。

(3)《賀長青詩社喬遷大喜三首》記錄了深圳詩詞發展史上的一樁喜事。

長青詩社成立於1986年10月,迄今已在當代韻海揚帆了38個年頭,是深圳成立最早詩詞組織,與深圳經濟特區一同發展壯大,今天已成為中國詩壇最活躍、最團結、最具影響力的詩詞社團之一。2021年4月10日,長青詩社從荔枝公園荔香閣遷至寄趣園一號辦公,與深圳詩詞學會比鄰而居,深圳和全國的眾多詩友紛紛寫詩祝賀長青詩社的喬遷之喜,一時盛況空前。詩人自然也獻上了一瓣心香,表達了由衷的欣喜之情,並將長青詩社的文化理念與人文精神稀釋在了詩中,也是對深圳城市移民文化品相的一次詩意勾勒。

花香迎遠客,室雅聚高賢。

論道風雲事,題詩澹泊篇。

觀景聽濤水榭亭,荔園大樹總長青。

邀來四海鴻儒客,寄趣常傳風雅聲。

舉杯攬月問青蓮,品茗聽湖邀樂天,

最是荔園風雅事,高朋對座把詩研。

唱和詩詞並不好寫,難出好作品,這大致是詩詞界的一種尷尬的常態,但詩詞唱和同樣也是詩詞界的一種難以迴避的創作現象,幾乎所有的詩人都寫過這類作品,如果運神專注,用情真摯,構思新穎,也是可以創作出好作品的。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與元稹之間的友情唱和就成為了千古佳話,其唱和作品膾炙人口,多有流傳。

作者上面幾首詩就是比較成功的唱和作品,以當代詩詞界的重要人物與重要事件為題材,用畫龍點睛的筆法,傾情記錄展示這些人物與事件的一個剖面或一個焦點,大抵是寫好唱和詩的要領。顯然,作者已經做到了。

到此,《一瓣花開便是春》的七個樂章雖已演奏完畢,但並不意味著演奏者即將謝幕,顯然其韻味悠然的雅致旋律依然在耳旁迴蕩。

既然餘音繞樑不止,因此,詩人是不會輕易畫上休止符的,以蔣正華先生豐富的閱歷、雄健的筆力,以及他的謙遜、謙和與斯文好學,完全可以預期,他會在不久的將來舉辦自己的第二場詩詞專場音樂會,這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並且希望下一次有更多的詩友能拿到入場券。

2023年9月17日於深圳大梅沙東海岸聽濤閣

高源 深圳市長青詩社社長,中華詩詞學會城鎮詩詞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現當代詩詞研究工作委員會深圳基地主任。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5ec94266f63d0dfd2421c74ccd958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