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約亨·尼爾帕奇的組織下,寶馬M賽車運動部門正式成立,他們的首款車型為底盤代號E9的3.0 CSL。
3.0代表了排量,因為當時用了一台3003ml,代號M30系列的直列六缸自吸發動機;CSL全稱則為Coupe Sport Leichtbau,意為輕量雙門運動轎跑。
整台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輕」,它的整備質量只有1270kg,搭配上 206 馬力的直六發動機,功率重量比可以達到6.16公斤/馬力,和現在的XXX差不多,要知道那可是在70年代。
這為寶馬贏得1973年紐博格林6小時耐力賽冠軍,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統治歐洲房車錦標賽奠定了不少的基礎。
談到CSL,還不得不提另一款車型——E46 M3 CSL,這幾乎是所有Bimmer公認的最具有寶馬M精神的車型。
相較於標準版M3,它的外觀設計、動力系統、懸架系統都做了一定的強化。並且拆除了電動座椅、導航、音響、空調,換上了更輕的前後玻璃、碳纖維車頂、尾箱門等等,使其整備質量達到了1385kg,比標準版輕了110kg。
2003年,E46 M3 CSL在紐北跑了7分50,比同時代的蘭博基尼蓋拉多還要快2秒,和997 911 Carrera S打成平手,可見其實力兇悍。
但E46 M3 CSL一共只生產了1383台,並且從這之後再也沒有一台M車型,能夠被貼上CSL的尾標。
直到現在,寶馬M部門成立50周年,寶馬終於基於G82 M4推出了M4 CSL。
首先,解答小白的一個疑問,為什麼這代CSL不是M3而是M4?
那是因為寶馬從2014年開始,將產品名做了重新的規劃,1系雙門的叫2系,3雙門的叫4系,所以CSL只能貼在M4的車尾。
和前兩款CSL車型一樣,M4 CSL也在輕量化上下了不少功夫,車頂、引擎蓋、尾箱蓋、前唇、側裙、中控面板全都用上了碳纖維材質;排氣管是鈦合金材質,輪圈是鍛造合金,剎車是碳陶瓷剎車;並且還移除了後排座椅。
一頓操作,總共減去了100kg的重量。
果然這世上就沒有花錢的不是,減肥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有錢天天吃蝦、吃牛肉,再找個美女私教,減肥就不將再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除了減重,M4 CSL在動力和操控上也做了一些改變。
雖然搭載是和M4雷霆版同款的S58 3.0T直六,但寶馬重新標定了渦輪增壓值,強化了曲軸箱,優化了冷卻和供油系統,使其最大功率達到了551馬力,最大扭矩達到了650牛·米。
同時,車高降低了8mm,增加了前輪傾角(以獲得更大的抓地力),更硬的防傾杆,取消了副車架和車身之間的襯套(加強過彎的支撐力),更換了米其林定製的PS4 Cup2R的輪胎等等。
前段時間,它刷了趟紐北,最好的圈速是7分15秒677 (20.600公里賽段)、7分20秒207 (20.832公里賽段),這個成績已經很好,超過了Porsche 911 GT2 RS (997)和日產GTR等一眾超跑。
但是!但是!但是!我覺得這代的CSL還是弱雞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減重了這麼多,動力提高不少,用的還是PS4 Cup2R才提高了那麼一點。就比雷霆版M4快了十秒 (20.832公里賽段)。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輪胎的幫助有多大,舉個例子,在浙賽用Cup2R的911GT3 R(991.1)可以跑到1分33秒480,而用Cup2(991.2)只能跑到1分38秒434,相差整整5秒的時間啊。
所以可想而知,如果沒有了Cup2R ,M4 CSL的圈速肯定要大打折扣。也可以看出這代寶馬3系的底子還是往舒適去了,硬核不起來。
當然,M4 CSL肯定不愁賣,畢竟價格才一百多萬,全球只限量1000台,搶都來不及。但如果不以「知名度」論英雄,花這錢,我建議去買台朱麗葉GTAm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