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京都大學熊野宿舍(熊野寮)舉辦的一場活動在社交平台上「X」火了。
活動名稱叫「手動挖礦」。
「手動挖礦」通常來說有兩種理解。只不過對於一個大學宿舍舉辦的活動來說,兩種都比較離奇。
但這裡的正確含義,還是兩種裡面更離奇的那種——
挖,是指挖比特幣的那個挖。
在活動詳情中,他們這樣寫道:
「在禁止用電子設備挖礦的熊野宿舍,我們只能用手動計算來獲取虛擬幣。禁止使用手機和電腦,可以帶算盤,讓我們人類把優秀的頭腦和手中的紙筆當成GPU吧!」
其下同樣寫明:這一氣勢磅礴的活動,地點被設定在了食堂,為期倆小時。
初看這個宣傳海報,很難不懷疑舉辦者的精神狀態。
因為手動挖礦,實屬沒什麼必要。
正如我們所知,比特幣的挖礦原理,是基於「工作量證明」:
挖礦者需要解決數學難題——找到一個特定的數字,使得該數字與區塊中的交易數據一起進行哈希運算後,得到的結果滿足一定條件(通常是指以一定數量的零開頭)。條件達成,便能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獎勵。
其中用到的哈希函數SHA-256很複雜,但手算也不是不行。
在差不多十年前,一位名為肯·謝里夫(Ken Shirriff)的猛人就挑戰過手動挖礦。他最終得到的結論是,自己的人工算力是0.67哈希每天,而當年的挖礦機的效率是他的「10的18次方」倍。
在如此差距的情況下,仍要堅持以我凡軀拼電腦,整個事就不能用「不值當」來形容了,甚至到了可以堪稱行為藝術的地步。
而在預定當天,這場行為藝術也如期開演了。
結果當然是沒什麼收穫。
挖礦顆粒未收是必然的結局,只不過他們的活動還是在「X」上獲得不少稱讚。
不僅的確有部分人參加,也有許多人用「浪漫」來形容這場活動。
考慮到這場活動發生的地點,這結局倒也不是很奇怪。
因為京都大學熊野宿舍,向來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地方。
比如正像之前活動宣傳語中所說,這裡之所以會有「手動挖礦」活動的誕生,一部分是因為宿舍禁止使用電腦挖礦。
這一規則的誕生原因也比較有趣:幾年前,一位住該宿舍的學生在食堂附近撲克室用專業礦機挖虛擬幣被發現,因為耗電量巨大,所以很快引起了其他學生的不滿。在幾番爭執之後,「在宿舍禁止挖礦」的規則就被訂下了。
而「手動挖礦」活動誕生的另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這幾天正好是他們的宿舍祭:稀奇古怪的活動安排了許多。
像是排在「手動挖礦」前面的,是「最終幻想放映會」;
排它後邊的,是「熊野宿舍最強變臉選拔賽」。
除此之外,在熊野宿舍發生的故事也不少。
大學生在宿舍自己裝自動販賣機
野豬闖入大學宿舍被學生抓獲
結合這些來看,「手動挖礦」反而顯得有些平平無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