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畢業,去端盤子」:看了這個故事,我決定換個思路「雞娃」

2023-03-18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碩士畢業,去端盤子」:看了這個故事,我決定換個思路「雞娃」

「學歷成了我擺脫不掉的枷鎖」

高學歷人才、研究生博士,居然羨慕起了初高中專職學校畢業生……

這種弔詭的現象,真的發生了:

「都說學歷是敲門磚,但慢慢我發現它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來的長衫。」

「如果我沒讀過書,我可以去心安理得擰螺絲,可我偏偏讀過書。」

「都說學歷是敲門磚,但慢慢我發現它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來的長衫。」

「如果我沒讀過書,我可以去心安理得擰螺絲,可我偏偏讀過書。」

這是最近火遍全網的「孔乙己文學」影響下,一些高學歷年輕人對自己的評價。

孔乙己是誰?

他是魯迅小說中的一個人物,此人貧困潦倒生活窘迫,卻自視甚高,絕不脫下身上象徵讀書人身份的長衫,認為這有別於干粗活的「短衣幫」。

存在於小說中的那個悲催讀書人,想不到如今俯拾皆是。

有的人大學畢業工資一月3500,羨慕著初中畢業月入1.5萬的朋友。

有的人感慨著如果自己只是初高中畢業,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悠哉工作,可以去餐廳端盤子看人生百態,去便利店當收銀員,每天聽支付寶到帳XXX元……

而不是花了大把的時間,讀了那麼多書,拿到了高學歷,卻只能在冰冷的格子間和目光呆滯的同事朝夕相伴。

有太多人,聽信著「讀書改變命運」一路苦讀長大,最終卻被困在了兩片薄薄的學歷證書里,騎虎難下。

想起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她經常會羨慕本科畢業就出來工作的我,嘗試做過很多自己喜歡的工作;

而她一路苦讀念到博士,30來歲才發現,自己當初並非自願選擇的專業卷得沒邊,人外有人,要是想在這個行業里站穩腳跟,就得一輩子繼續苦熬下去,沒個盡頭。

她有很多想做的事,想去做空乘海乘環遊世界,喜歡做手工的她還想開一家自己的工作室……

可是她不敢,她的家人都以這個「全家唯一的博士」為榮,假如她要放棄這來之不易的學歷去撥弄針線,全家人都會覺得她瘋了,奮力反對。

在「高知精英」和「社畜打工人」之間左右為難的她,就像以前那些破產了的舊貴族,無力打破現狀改變自己並不想要的生活,想走下「神壇」也得付出摔個鼻青臉腫的代價。

在「孔乙己們」身上,學歷沒有改變命運,而是困住了命運。

「我的枷鎖你的夢」

諷刺的是,這邊「孔乙己們」嗚呼哀哉想要掙脫的牢籠,卻是無數後繼者爭相湧來想要攀登的頂峰。

最近,一名高三女生在高考百日誓師大會上的一段勵志演講被罵上了熱搜:

「沒有人是生來的弱者,沒有人是命定的草芥……

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凡的溝壑……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沒有人是生來的弱者,沒有人是命定的草芥……

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凡的溝壑……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稚嫩的身板,搭配上「嘶吼式」的颱風,激情澎湃喊出遠大理想、努力奮鬥、不負青春……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被這一套打動、激勵過,而如今聽來,更多的卻是五味雜陳:

當人生的成功被限制為「高考600多分」「一舉成名天下知」、登上巔峰就有資格鄙視平凡,如此功利聽起來真是讓人害怕,吃過虧的「孔乙己們」更是難以認同。

大家罵的其實並不是這個女孩,而是背後「填鴨式教育」的灌輸,和「口號式學習」的虛無。

而女生粉墨登場後喊出的這些「功利口號」,也未必全是她自己的價值觀,不知是什麼樣的教育者,強行給學生套上的「長衫」。

牆這邊的人理想遠大,牆那邊卻幻想破滅垂頭喪氣。

意氣風發的少年長成「孔乙己」現實版,只肖幾年光景;曾經奮力奔赴的山海成了如今進退兩難的夾縫。

這到底是為什麼?

從「離題萬里」到「走上正途」

試圖解答這個心中疑惑時,我腦海中不自覺冒出了很多身影。

其中一個身影,在一個世界級的滑雪賽場上。

他穿一身紅色賽服,鮮艷奪目,在白茫茫的雪地上騰空而起、旋轉、落地。

這個人不是什麼世界知名滑雪運動員,而是一個17歲才開始練滑雪、「野路子」出身的26歲青年。

他叫張嘉豪,在17歲前,他「子承父業」做了一名麵包師,過著按部就班的生活,卻偏偏在17歲時瘋狂痴迷上了滑雪這項運動。

熱愛一旦紮根,便呈燎原之勢生長,17歲的他有了個在所有人看來幾乎瘋狂的夢想——參加北京冬奧會!

這是什麼概念?

17歲時的谷愛凌和蘇翊鳴,都早已拿下了不少世界大賽的冠軍;職業滑雪運動員,都是在很年幼時就入門、訓練;十幾歲才開始,是妥妥的「高齡」;

而滑雪又是一項非常燒錢的運動,作為一個基層勞動者,張嘉豪沒錢沒資源,參加冬奧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他就這樣在質疑中單槍匹馬開啟了征程。

先是一邊工作攢錢,一邊瘋狂練習,請不起教練,就自己琢磨網上的視頻,或者逮住滑雪場的前輩請教,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

手斷了、腳斷了、腦震盪了或者肺破了,都沒能阻止他全心全意滑雪,朋友都戲稱他是「沒有感情的滑雪機器」。

後來頂著疫情,他獨自前往世界各地參加比賽攢積分,只為登上冬奧的舞台。(小tips:滑雪運動員在奧運資格周期內,參加規定的國際賽事,拿到一定的積分和排名,就有機會獲得冬奧會參賽資格)。

從南北美洲輾轉到歐洲,他自己活成了一支滑雪隊,做自己的領隊、教練、隊醫、體能教練……

最後,他如願參加奧運會了嗎?

很遺憾,沒有。

由於一些積分差距,他雖然無緣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但從「不可能」出發,他已經走出了太遠太遠,在一些國際大賽中也獲得過了不錯的成績和名次。

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他從此以後完全有資本將熱愛變成讓自己過得舒適的賺錢手段;

而對他個人來說,滑雪本身就是目的,或許勝過所謂的成功的意義。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我們以往的文章中曾經也講過許多:

三本畢業,夢想做主持人,靠自己不屑地努力最終入職央視,辭職後又年入千萬的草根博主房琪是這樣;

憑藉幾十年如一日如雕琢藝術品般清潔機場,最終成為日本頂級清潔工的新津春子也是這樣。

「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極致」而獲得成功的名人更是一抓一大把:

出身貧寒的齊白石27歲才正式開始學畫;涉獵專業廣泛的蔡志忠說自己一生沒有「刻苦努力」過,全憑興趣……

這樣的人,從未叫囂過「我學是為了怎樣怎樣」「等我學有所成了我就能怎樣怎樣」;

他們的人生和未來也絕不會被困在「長衫」里長吁短嘆。

因為他們走上了屬於自己的「正途」,或早或晚。

這樣的人生和世界,難道不比咬牙切齒「多考一分,幹掉一千人」 的狹隘世界精彩得多,幸福得多,也成功得多?

給夢想鬆鬆綁

這些人,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追逐夢想的途徑變得迂迴複雜:

想有資格逐夢?得先有光鮮的人生;

想有光鮮的人生?得先有好成績;

有了好成績,進而還得削尖腦袋擠進好學校,找個好工作;

可啥才是好工作?還要按照世俗標準去挑揀篩選一番……

就這樣離題萬里折騰了十幾甚至幾十年之後,卻發現:

自己迷失了,忘了當初最想要的是什麼;傾盡所有築起的大廈,也成了自己下不來的高台。

而這原本是一件很簡單直接的事:

喜歡,就去做;職業沒有高低貴賤,行行出狀元。

只要是自己真正熱愛的,便會排除萬難去學、去靠近;

然後才會發現:

那些「我要學」的東西,不來自課本,不來自試卷,甚至不來自校園,當你為熱愛而活,世界都可以成為教材,他人都可以成為你的助力。

在看到高三女生站在演講台上,努力想要影響台下每一個同學時,我想到了畫家陳丹青說過的一句話:

「我根本不想影響別人,我只想不被別人影響。」

知道自己是誰的人,也心知肚明那些口號屬於高閣、屬於舞台,不屬於自己;

而把自己弄丟的人,隨波逐流,一路長成別人期待的樣子,茫然無措。

這提醒著我們:

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價值,也不是教授知識與技能,而是引導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讓TA知道自己是誰,讓人成為人。

孩子天生喜歡學習

內在動力本是與生俱來的,

可父母卻在日積月累的歲月里,

用錯誤的方式破壞孩子內在動力。

如何培養、修復孩子的內在動力?

家庭教育領域的天才 楊傑老師

親授培養孩子主動性的教育心得

5大常見問題+6項行動指南,

20節高質量音頻課

1節免費答疑課

給孩子裝上「小馬達」

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讓厭學的孩子愛上學習

限時 3 天 學堂福利價 79 元

20節課程已全部更新完畢,可永久回看。

即可永久收聽課程。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471143041c78285d752d53f703dd0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