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資本張津劍:真正的變化是技術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

2023-05-19     投中網

原標題:綠洲資本張津劍:真正的變化是技術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

ChatGPT 和大模型突如其來,讓很多人感到無所適從。而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網主辦的「2023中國投資年會」上,綠洲資本創始合伙人張津劍在主題演講中認為,時代的變化從來不是科技帶來的,真正的變化是技術帶來的社會結構、生產關係的變化。

張津劍表示,當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研究技術本身時,不妨思考一下,很多的機會是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的。真正偉大的商業公司由三個因素驅動:社會結構、科技結構和人口結構。

張津劍還用工業時代的英國做對比,認為我們正在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內,以十倍速經歷當年英國200年工業革命經歷的過程。工業革命看起來只是蒸汽機的技術創新,但帶來了農業、交通、建築業、金融業乃至文化的巨大革命。因為AI的發展、大模型的發展和機器人的發展,人類文明未來的三十年到五十年的也會迎來類似的空前結構改變。

以下為現場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大家好!我是綠洲資本的張津劍。

過去的半年時間,相信大家每天都在聽ChatGPT和大模型。佛教裡面講人間的苦,核心是「我執」,就是我們過於執著於小時空裡面的變化而忽略了大時空的機會。類似於在AI的過程中,過於關注模型的細節變化忽略了技術發生過程中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今天借投中的平台,和大家分享綠洲的思考,也歡迎大家和綠洲資本交流你們的思考和看到的機遇。

綠洲資本作為新一代主題驅動的投資機構,致力於發現中國未來十年最有生命力的企業家,我們善於從」人口結構「和「科技創新」兩個角度,切入中國從規模經濟向質量經濟的轉型。在過去的幾個月,我們在AI領域從應用到達模型已經投資了10家企業,算是目前國內非常活躍的長期基金。

當綠洲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認為時代的變革從來不是單點的,而都是互動和有跡可循的。我們認為時代的變化中,從來都不僅僅是科技帶來的變化,更是社會結構帶來的變化。今天用滴滴、用美團、用阿里、用京東,難道這些東西是技術本身帶來的變化麼?難道我們是在使用某一種網際網路技術的變化的成果麼?不是。真正的變化是技術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和生產關係的變化。生產關係的變化,造成傳統計程車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藉助網際網路大潮才有了O2O的商業模式,才有了我們看到的美團和滴滴。

在變革的早期階段,我們與其花時間研究技術本身,不如思考,是不是有很多的機會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當我們看真正偉大的商業公司時,我們認為有三個核心正在驅動他們的變化:社會結構、科技結構和人口結構。

幾年前綠洲做了一個分享,叫《投資中的信號與噪聲》,當時我們預計了中國外賣的崛起,那時候外賣還是小單量的事情。當我們尋找一個變化時,我們往往要找到它的標杆。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歷史不再重複,但是歷史永遠有它的韻腳。這個韻腳是什麼?我們預測中國外賣市場會起來時,我們認為外賣市場的本質是人口結構,而非科技結構。全球範圍內與中國人口結構最相近的國家是誰?是日本。因為日本當年也是拚命生過孩子,也優生優育過,有過類似於我們的「一胎」政策。當我們把日本的人口結構和中國的人口結構以二十年的時間差做匹配,你很難看出誰是日本,誰是中國。我們在2017、2018年預測新消費時代的到來,和預測到如今中國許多消費業態的變化,沒有其他的技巧,只是我們看到的中國的人口結構和日本太像了,中國正在經曆日本二十年前很多的變化。

以外賣舉例,我們過去認為外賣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乃至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其實不是。日本已經完整經歷了「外賣」的歷程。1960—1990年,日本外賣增長14倍,遠超其他指數的增長。為什麼?是因為人口結構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單身和不生孩子,當你有孩子,你很少會選擇外賣;所以日本有一個便當文化,就是我們的外賣。很多時候,只是科技把我們進行了重構,讓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滿足了需求。但是從本質的角度,結構本身帶來的機會,可能遠大於科技本身。

過去半年時間,我們投資了很多AI公司,一方面有驚喜,看到了他們的增長。但更進一步,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歷史為鑑,來衡量此次科技結構帶來的變化?我們把過去人類發生的每一次科技浪潮做了一次梳理,從1700到1900年兩百年的時間在英國發生的一切,我們正在以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尺度,以十倍速在經歷當年工業革命經歷的過程。

哈佛學者講到經濟變遷、技術變遷的關係,都是相輔相成的。母系社會,男的都去打獵,高風險,母親在家照顧孩子。到了農業時代,男人不用打獵,人類進入了公系社會。但是工業社會,男人和女人生產力一模一樣,男人不一定比女人多生產了什麼,相反,女人在某些領域超越了男性,所以社會平等了。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男人和女人天生是平等的,其實不然,他們的關係是由科技變革、結構變革等帶來的。我們不能只看歷史的結果,而是要看整個歷史的沿革。

比如說英國,1700年開始到1925年,簡單梳理就能發現諸多亮點。比如說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蒸汽機帶來了整個英國紡織業的發展。為什麼英國有了蒸汽機,紡織業就能發展了?因為以前的紡織業只能修在河邊和風特別大的地方,紡織業所有的能量僅僅來源於風力和水力。產業的分布是根據地理環境決定的,而不是根據人才密度和資源密度決定的。瓦特和蒸汽機,改變的不是力量本身,而是生產力的方式。

紡織機的出現,衍生出了新的領域,有的農民率先使用類似於蒸汽機的方法進行耕作,而不再用過去的牛和羊工作。可以想像,農民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會帶來什麼?會耕作更多土地。於是從1700年開始,英國開始第二波,也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波圈地運動。這波圈地運動讓小的農場主被淘汰,大的農場主兼并小的農場主成為當地的貴族。產業變革和發生,往往一開始出現的都是大規模的失業潮,就像當年的農民一樣。工業從哪裡來?就是兼并後的小的農場主。如果沒有機器,就在這波革命中被淘汰了。農場主大規模使用機器,令當時的物質極度發達,於是出現了另外兩個現象:一是怎樣把這些物質運到全國?於是英國有了鐵路,鐵路的底層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帶來的發達商品力。之後有了船舶,因為需要把冗餘的資料運到全世界。

整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因為有了工業革命,英國開始大規模挖碳,火力發電。《霧都孤兒》中為什麼有大量的霧霾?因為碳的大規模使用。大量的工人擠到城市,生活在近郊的貧民窟,他們需要權力聲張,於是有了恩格斯。1825年工人階級首次登上舞台,因為他們被剝削。

今天我們看AI,不僅僅是把人從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釋放出來。試問大家,接下來的三十年,我們的社會結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哪些行業出現圈地運動,哪些行業顛覆往昔?今天一個廣告公司的平面設計師,只分掙錢多少。有沒有可能大模型的出現,一個廣告公司會有1萬個設計師被淘汰掉?人在這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什麼樣的產業會因為大模型的出現實現十倍、百倍效率的差距?哪些產業中會出現英國出現的圈地運動?哪些人會被淘汰?哪些人會成為犧牲者?這些人是否還能負擔城市的成本?是否會遷移去近郊?人類是否會出現第一次的逆城市化?還能生活在倫敦、上海嗎?他們到哪裡去,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整個社會結構變成什麼樣?這些是未來10—30年和我們切身相關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大模型本身。今天大模型距離大眾還遙遠,但是大模型被廣泛應用以後,社會結構帶來的變化就和我們息息相關。

英國200年的歷史有三大支柱產業:紡織業、鋼鐵業和交通業。為什麼會有紡織?因為有了蒸汽紡織機。為什麼有了電和鋼鐵?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麼有了極度發達的交通?因為人類出現了商品過剩,需要把商品運到更遠的地方。人類有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的大規模全球化,這個全球化帶來三大產業的變化。

作為投資人,是不是只能投這三個方向?回顧英國200年的歷史,是否只有紡織業、鋼鐵業的投資?非也,那段時期,有七八個行業得到了空前發展。有了農業,我們不擔心糧食,對於能源的利用有了新的理解。有了能源、有了冶金,人類第一次出現通過生產力革命帶來的貴族。貴族有了錢幹什麼?可以創造更多的文化,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英國第一次出現了大規模的捐贈潮,大興土木,修建教堂和公共建築,建築行業在那個階段得到了空前發展。因為人類不再為食物擔心,他們可以享受更多的文化。如果有一天機器人替代了人類的生產,我們需要操心的事情少了,那我們的錢和心力發生在哪裡?人類會不會再有一次文藝復興?會不會有新的建築和展現形式來安放新的靈魂和時間?

當時英國生產力空前發達,船舶行業興起,把商品和生產力從英國運到全世界。這一過程中,一直生活在農村的農場主到了城市生下了他們的孩子。他們希望他們的孩子成為工廠主,而不是和他們一樣成為工人,於是開始有了教育。全球意義上的現代教育,以識字率為核心的考核和分工體系,也是工業革命時期帶來的。所謂的現代教育得到了空前發展。

大家可以想像在這個過程中,融資、配套和借款的需求爆發,讓金融得到了空前發展。所以當我們去看那200年的歷史,好像只有瓦特生產的蒸汽機,但實際上它帶來的是整個人類文明接近200年波濤洶湧的發展。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大量財富,這些財富被很多人享用。

當前AI的發展和模型的發展,相信和在座的很多人還沒有產生強關聯。但如果我們再往前想一步,AI的發展,大模型的發展和機器人的發展,所帶來的人類文明新的30到50年的空前結構性改變,裡面有多少和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情,是要去做準備的?

在這次AI發展過程中,我相信中美的合作大於對抗。就舉一個例子,今天我們看到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聽到中國的投資人和企業家和我們述說卡脖子的問題,但技術封鎖從來不是因為AI的發展才發生的,而是發生在人類歷史的每次革命中。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技術封鎖,是英國針對全球展開的。這個封鎖的核心,就是紡織機。英國當時封鎖條件之苛刻,遠超美國對中國技術的封鎖。當年所有的英國人一旦離開本土超過半年,就會被自動取消英國國籍,不管你因為什麼原因離開英國,都假設你是間諜。當年在英國曾經發生過有人把圖紙帶離工廠,就立刻被處以極刑的案例。那個時代,任何一張圖和一個人,不要說流出英國,連工廠都無法流出。所以,人類歷史上的技術封鎖從來都不是獨一無二的。

但歷史的結局是什麼?是美國崛起,以工業為核心建立了一個新的帝國。今天也是一樣,看上去美國在封鎖,但從歷史長河來看,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新的全球化。因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有了新的全球化,因為有了AI,我相信也會帶來新的全球化。在這段時間,希望大家思考AI帶來的產業機會是什麼?社會變革是什麼?而不是過分擔心大浪潮中的封鎖。AI的出現必然會帶來一次全新的全球化旅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中國扮演什麼角色,我們拭目以待,也需要在座的每一位共同努力。

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46070feb085f32f86a1f4c9fa707d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