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常識:「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的生動詮釋 | 社會科學報

2023-09-13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敬畏常識:「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的生動詮釋 | 社會科學報

敬畏常識:「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的生動詮釋 | 社會科學報

深度

關於「什麼是常識」的答案似乎十分「常識」。然而,熟知並非真知。聯想到人們往往把常識與廣泛認同的信念等同起來,聯想到社會生活中常常發生的蔑視、違反甚至踐踏常識的行為和事件,聯想到社會生活中反常現象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從生命意識的深度來思考常識就具有了現實意義。

原文 :《生命意識視域中的常識》

作者 |上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陳新漢

圖片 |網絡

人類生活所不能離開的常識世界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不僅形成而且檢驗與感覺、知覺相聯繫的信念和與建立在感覺、知覺基礎上的觀念相聯繫的信念。與感覺、知覺相聯繫的信念,如「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或「太陽東升西落」等,屬於感性範疇;與觀念相聯繫的信念,如「地球繞太陽旋轉」或「童叟無欺」等,屬於理性範疇。那些使社會活動無數次獲得成功或有效,從而不需要再將其證成環節展示出來的信念,就成為人們廣泛認同的常識。這些常識通過語言系統凝結在聲音、紙張或網際網路等物質載體上,就形成了「一個具有特殊關係和聯繫的特有對象區域」,這就是人類生活於其中的具有「一個等級秩序(Rangofdnung)」(舍勒)的常識世界。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的實踐範圍不斷擴大,於是新的常識不斷湧現,舊的常識不斷退位。新常識替代舊常識不是簡單地否定,而是舊常識隨著條件改變的伸展延續。一般說來,屬於感性範疇的常識變化發展比較慢,然而其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作用較為基礎;屬於理性範疇的常識變化發展比較快,然而由於理性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其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作用也就更為顯現。

常識世界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就對生活於其中的個體具有規範作用。「關於世界的常識性知識,是一個具有自身典型性的建構體系」,這個建構體系是我們面對世界時「表現出的接受、排斥或理解等態度的參照系」(阿爾弗雷德)。這就決定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能從非常識的視角來看世界,人類生活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常識世界。

體現生命意識的常識是常識世界的核心

人的生命活動是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馬克思)聯繫在一起的。正是在把自己的生命活動作為對象予以意識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我」為標誌的「始終是特定的人」(黑格爾)的生命意識。海德格爾把個體的生命活動稱為「此在」,指出「對存在的領會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規定」。生命意識是生命活動的「存在的規定」,這就不僅使生命意識在生命活動的展開中展開,而且使生命活動在生命意識的展開中展開。

「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的生動詮釋。「生命至上」中的生命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生命是人的整個範圍」(黑格爾),生命作為過程呈現為生存和生活兩種狀態,猶如一棵大樹的根基和主幹,離開了根基,生命就不能存在;離開了樹幹,生命就必然枯萎。相應地,生命意識是生存意識和生活意識的統一。前者就在於努力使生命活動保全包括持續本代、繁衍後代、贍養前代的生命的存在;後者就在於在生存基礎上規劃自己的生活,以實現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展的追求,使作為「此在」的生命達到「最本己的能在」(海德格爾)狀態。

儘管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生存意識和生活意識在生命意識中的地位與內容都會發生變化,然而無論怎樣變化,都可以分別用「要活下去」的信念和「要過好日子」的信念來概括。於是,經過社會生活反覆檢驗的這兩個信念,成為人們最為廣泛認同的集中體現生命意識的常識。

相對應於與感覺、知覺相聯繫的常識,與觀念相聯繫的常識可分為知識類型的常識和價值觀念類型的常識。在實踐活動中,目的「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馬克思),這就使與目的相聯繫的價值觀念類型的常識比與方法相聯繫的知識類型的常識更為重要。與觀念相聯繫的常識比與感覺和知覺相聯繫的常識更為重要,這就決定了價值觀念類型的常識在整個常識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人們總是以高級形式遵循生物界中「趨利避害」的基本規律。對於任何個體而言,最根本的「利」和「害」總是與滿足生命的存在需要和發展需要聯繫在一起的,這就使得生命意識成為在多元價值觀念中處於核心地位的價值觀念,由此就順理成章地使得集中體現生命意識的「要活下去」和「要過好日子」兩個常識,成為整個常識世界的核心。無論是與感覺和知覺相聯繫的常識,還是與知識和價值觀念相聯繫的常識,儘管常識之間往往會有矛盾甚至衝撞,但就圍繞著個體生命活動的常識世界的總體而言,其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圍繞著以集中體現生命意識的這兩個常識為核心而有序排列和展開的。

社會生活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

儘管常識世界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但體現生命意識的常識是常識世界的核心,這就決定了常識世界中的推陳出新,最終必然要體現生命意識,否則生命活動就不能正常地運行,從而使寓生命活動於其內的社會生活不能正常運行。可以說,遵循常識或至少不與常識相悖是寓生命活動於其內的整個社會生活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標誌。

民諺曰:「事出反常必有妖。」這裡的「常」涵蓋常理、常情、常規等,但都可以大致用常識來概括,故「反常」就可以被理解為違反常識或與常識相悖。對於此民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從主體的行為者方面來說,行為者違反了常識的怪異行為,正說明了行為者內心窩藏著「妖」;從客體的社會現象方面來說,社會現象中出現了違反常識的怪異事件,正說明了社會現象內隱藏著「妖」。由此必然是「妖為鬼蜮必成災」(毛澤東),社會生活就不能正常地運行,就會發生動盪。此民諺不斷地被歷史上的社會生活所證實,本身就成為人們廣泛認同的常識。

「反常」從根本上違背了「要活下去」和「要過好日子」的體現生命意識的常識,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對於人民群眾,恩格斯說,「他們不是超凡入聖的利己主義者,而是利己主義的人」。人民群眾的創造動力就在於在構建價值世界中追求自己的利益。一旦人民主體的利益尤其是切身利益受到損害,人民主體就必然會為了維護並增進自己的利益而進行鬥爭。於是人民群眾就會在自發或自為地遵循「趨利避害」基本規律的生命活動中對「反常」的怪異行為和怪異事件予以抵制,把隱藏在其中興風作浪的「妖」揭示出來,使主體的行為符合常識、客體的運行符合常識,從而使社會生活回歸正常。

批判、尊重和敬畏常識

要遵循常識,就要尊重常識;要尊重常識,就必須對常識予以批判。黑格爾指出,必須對「普通人的常識」予以哲學的批判,如果用沒有通過真正哲學思維的所謂的常識來代替漫長的文化陶冶道路,「這就如同苦蕢之自譽為可以代替咖啡一樣」。為此就要做到:第一,不能把常識與人們廣泛認同的信念等同。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會形成很多信念,有些信念會為人們廣泛認同,甚至還會進一步上升為「拳拳服膺,孜孜以求」的信仰,然而不能由此把人們廣泛認同的信念都理解為常識。第二,要研究常識的適用範圍。批判的真諦就在於「對它的根源、範圍和界限加以規定」(康德),一旦突破常識的適用範圍,那麼只要向相同方向再多走一步,它就不再是常識了。第三,辯證地對待常識的執著性。人們對常識的「不證自明」和「顯而易見」的信賴情感,為人們利用常識世界的構架來把握現實世界提供了便利;然而,這種信賴情感容易形成「缺乏流動的辯證的特徵,從而把整個常識凝固化、惰性化」(俞吾金)。這就需要在運用中辯證地對待常識的堅執性,要隨著條件的變化,使常識不斷地推陳出新。

對於經過批判的常識,必須予以尊重。尊重常識就是尊重產生和檢驗常識的社會生活實踐,就是尊重積澱和凝聚常識的人類歷史,因此在本質上就是尊重作為社會生活和人類歷史主體的人民群眾。這是唯物史觀對待常識必然得出的結論。尊重常識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是遵循常識,不能違反之,更不能踐踏之。

黑格爾認為,「世界精神」具有「宇宙的無限權力」,「世界歷史因此是一種合理的過程」。人文精神是實踐在社會意識中的歷史積澱,實踐在本質上就是體現主體的「自我實現」的對象性活動(馬克思),這就決定了人文精神的內核是追求自由的主體意識。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人文精神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地理解了的黑格爾所意謂的成為意識形態廟堂里「至聖的神」的「世界精神」。主要以實踐形式呈現的生命活動把生命意識作為其「存在的規定」,而實踐是人文精神的內在根據,這就使生命意識具有了「用宗教上的語言來說」的「神聖的思想」(黑格爾)意蘊。於是以體現生命意識的常識為核心的常識世界就因具有「神聖的思想」,而具有了體現為「拳拳服膺,孜孜以求」精神狀態的類似宗教信仰的意味。這就意味著,對於常識世界必須具有如宗教般虔誠的敬畏之心,否則不管「反常」的行為主體或「反常」的社會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具有什麼光環,都會因褻瀆神聖而被滾滾的歷史潮流所吞噬。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8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根與枝:從感知樹木的生命開始 | 社會科學報

開卷 | 在「吃」中重啟智慧和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