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李書福:加大電動汽車換電體系建設,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助力碳中和

2022-03-04     商學院雜誌

文:張浩然 朱耘

ID:BMR2004

李書福的兩會關鍵詞

換電體系、甲醇汽車、碳中和

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如火如荼,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1-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59.5%和157.5%。2021年汽車產銷同比呈現增長,結束了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的下降局面。其中新能源汽車成為最大亮點,全年銷量超過350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3.4%,進一步說明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2022年汽車市場將繼續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全年產銷表現好於2021年。

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強勁,截至2021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784萬輛,與上年相比增長59.25%,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640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63%。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同時,補能設施的發展速度並未跟上。充電和換電是電動車的主要補能模式。2021年全國充電樁保有量為261.7萬台,同比增長55.7%,然而全國換電站數量僅為1192座,換電站遠遠慢於充電樁的布局速度。

基於這一發展現狀,在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聚焦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著重關注電動汽車換電體系建設等問題,並提出關於加大電動汽車換電體系建設等建議的議案。

加大換電體系建設

讓新能源車補能設施跟得上

李書福指出,換電模式在車電分離的整個生命周期環節和生態建設中,尚有一些配套政策措施亟待突破。

首先,在換電站建設管理相關環節,換電站作為重資產投資,土地多為租賃性質,可選擇土地很少,土地審批存在諸多限制。同時,受限於跨品牌、多車型、換電平台和裝置技術、換電電池包通信協議、電連接器技術等的通用性,一座換電站只能服務於單一車輛品牌甚至單一車型,從而導致日益增加的建站需求和土地、電力資源有限的矛盾進一步凸顯。

其次,在國家標準方面,除了2020年5月國家標準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電動汽車安全要求》《電動客車安全要求》和《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等三項強制性國家標準之外,其他大多是前些年發布的推薦性標準、行業標準,在新技術、新形勢快速發展的今天,都亟待修訂完善並形成強制性國家標準。

此外,各電池廠商研發方向和進度各不相同,動力電池產品的能量密度、電池結構、尺寸規格等方面無法做到統一,導致換電模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換電電池標準化程度低也制約著多個品牌車型共享同一個換電站,延緩了換電站發展進程。換電模式的適配問題需要車企和電池企業共同推進,若無標準的推進,各車企品牌仍將使用不同的換電接口,無法完成適配。

因此,換電模式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多方合作,共同推進。

針對上述問題,李書福提出建議,一是加快明確換電站建設、高低壓箱變、土地及建設審批的相關規定,將其納入國家市場管理規範體系內。建議政府開放公共停車場的資源准入與支持,有效合理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優化換電項目高壓新裝(增容)審批流程,落實壓縮報裝時限要求,放開一址多戶,加快建設周期。

二是進一步完善換電車型相關政策法規,對換電車型公告法規進行優化,建立換電車型專屬的公告認證體系,形成車電分離下的車與電池的分開認證。同時,進一步完善國家關於新能源車的溯源系統,針對車電分離模式做適應性(如車電分離保險)的優化。

三是加速推動換電模式標準化、通用化。推動換電接口軟硬體協議的標準化,預設2-3種技術先進的接口形式制定推薦性標準;對換電站的機構、形式、兼容性進行規範化約束,使技術先進的換電站獲得優先推薦;推進換電電池包的標準化制定,使換電電池包真正能夠在不同車企、不同換電站、不同用戶之間互通互換。

推廣應用甲醇汽車

助力交通領域碳中和

2020年中國正式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碳』戰略目標」。碳達峰、碳中和已經由一個科學問題上升到國家共識,現在又轉化為全球的共同行動。為助力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汽車領域也早已開始向新能源汽車方面轉型發展。

然而,提到新能源汽車,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純電動汽車、混動汽車,但其實新能源汽車不只有電動汽車,還包括氫燃料汽車、甲醇汽車等以其他燃料作為動力的汽車。

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甲醇汽車應用的指導意見》指出,可因地制宜,鼓勵甲醇汽車應用。2020年,生態環境部出台了《甲醇汽車非常規污染物排放測量方法(徵求意見稿)》,對相關排放參數作出嚴格規定。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正式將甲醇汽車納入綠色產品,並提出要促進甲醇汽車等替代燃料汽車推廣。

李書福曾在兩會期間多次建議發展甲醇汽車。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提交將甲醇作為戰略性替代能源,加快推廣甲醇汽車的建議;2018年再度呼籲推廣甲醇汽車,以緩解能源安全挑戰、改善環境質量;2019年,在建議甲醇汽車普及的基礎上又提出加快推動甲醇燃料在熱力、動力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為助力碳中和的實現,今年的全國兩會,李書福再次建議推廣應用甲醇汽車。李書福表示:「我國甲醇汽車的發展已經有四十餘年的歷史。甲醇作為低碳、含氧燃料,具有燃燒高效、排放清潔、可再生綠色屬性等特點,且常溫常壓下為液態,儲、運、用較其他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更安全便捷。同時,甲醇生產來源廣泛、經濟體量巨大、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因此,甲醇已經成為全球業界公認的一種新型清潔綠色能源,是構建未來綠色能源的重要選擇。」

目前,在水路運輸領域,國內外均全面啟動了甲醇船舶的開發工作,以引領航運業提前實現碳中和。我國甲醇燃料船舶相關法規、指南、設計、建造和檢驗的技術標準已經建立;甲醇綠色智能船舶、船用甲醇發動機研製得到國家重大專項支持;相關船廠已經啟動甲醇燃料船舶的建造工作。

而在陸路交通領域,我國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車的技術更為成熟。我國自「六五」以來,甲醇燃料、甲醇汽車的研究開發、示範應用,均得到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2012年至2018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組織了大規模的甲醇汽車試點運行項目,全面驗證了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車應用的環保性、適用性和可靠性。

李書福指出,發展甲醇汽車可促進綠色甲醇發展,帶動綠色甲醇規模化,完全立足國情實際,符合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有序穩妥推進的宗旨;而且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尤其是交通領域液體能源安全;同時,可延續我國內燃機這一主導動力的生命力。

「發展甲醇燃料完全是從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實際出發,甲醇的節能減排潛力以及未來對碳中和的貢獻潛力,被國際所公認。在我國發展甲醇燃料,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對交通領域實現『雙碳』戰略目標、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李書福表示。

因此,李書福建議:在我國全面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將甲醇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發展體系和管理範疇,給予甲醇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同樣的政策支持,帶動更多的企業投入甲醇汽車的研發,加快實現交通領域碳中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393252a2539bf6cfb0d20cffc3a17bf.html